李春雨,靳淑霞,孟 焱,侯艳玲
(1.承德医学院附属肛肠医院,河北承德 067000;2.兴隆县中医院;3.承德钢铁集团职工医院)
2004-2013年,我院对112例肛周脓肿患者术后用自制抗炎止痛栓、生肌玉红膏油纱、柏倍洗剂坐浴等方法治疗,中西医结合,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病情、发病年限,将112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58例:男29例,女29例;年龄11-68岁,平均37.85±4.25岁;病程1-9天,平均3.56±0.45天。对照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9-66岁,平均36.63±4.31岁;病程1-8天,平均3.81±0.49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脓肿分类 (1)肛提肌下脓肿(浅部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低位马蹄形脓肿等;(2)肛提肌上脓肿(深部脓肿):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和高位马蹄形脓肿等。肛周脓肿非特异性感染多由大肠埃希杆菌、厌氧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特异性感染以结核杆菌为主,临床少见。
1.3 治疗方法
1.3.1 浅部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法。在局麻或骶麻下,取截石位,局部消毒,于脓肿处切口,切口呈放射状,切口与脓肿等长,使引流通畅,同时寻找齿线处感染的肛隐窝或内口,将切口与内口之间组织切开并搔刮清除,以避免形成肛瘘。
1.3.2 深部肛周脓肿:一次性切开挂线法。在骶麻下,取截石位,局部消毒,于脓肿波动明显处放射状切口,充分排脓后后,伸入食指探查脓腔大小,分离脓腔间隔。然后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脓腔,修剪切口扩大成梭形,用圆头探针自脓腔切口探入沿脓腔底部轻柔探查内口,另一食指伸入引导协助寻找内口,探通内口后,将圆头探针拉出,以橡皮筋结扎与圆头部,通过脓腔拉出切口,将橡皮筋两端收拢,并使之有一定的张力后结扎,创口放入生肌玉红膏油纱条,外敷纱布,胶布固定[1]。
治疗组术前12小时口服替硝唑2.0克或静点1.6克,术后左氧氟沙星0.3克静点,日2次,共3天。术后24小时后排便,换药。每日换药2次,首先用柏倍洗剂坐浴20分钟,创面碘伏棉球消毒,放入自制生肌玉红膏油纱条,肛内放入自制抗炎止痛栓1-2粒,消毒纱布包扎创面。
对照组术前12小时口服替硝唑2.0克或静点1.6克,左氧氟沙星0.3克静点,日2次,共3天。术后24小时后排便,换药。每日换药2次,首先1: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20分钟,创面碘伏棉球消毒,放入凡士林油纱条,肛内放入化痔栓1-2粒,消毒纱布包扎创面。
1.4 疗效标准 (1)显效:治疗15天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日排便1次,排便无疼痛,出血停止,创面恢复60%-80%,创面肉芽鲜红;(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创面恢复50%-70%,每日排便1次,排便无疼痛或隐痛,出血停止,创面肉芽红,轻度水肿;(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创面恢复40%-60%,症状无明显减轻,有少量脓液。
治疗组显效率与对照组显效率对比,临床观察治疗肛周脓肿结果,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治疗效果明显。见附表:
附表 治疗肛周脓肿结果表(例,%)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称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其特点是自行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多由肛腺感染,经外括约肌皮下部向外或直接向外扩散而成。肛周脓肿属中医外科肛痈。中医认为,热毒炽盛、湿热,引起肛管上皮损伤感染,继发感染性溃疡,致肛管部呈紧缩状态,影响肛门部血液循环,使肛周溃疡难以愈合,从而形成脓肿。
以中药汉三七、丹参、黄芩、冰片等制成抗炎止痛栓[2],以及其它中药制剂[3-4],均具有对肛门肿痛及术后抗炎、止痛、促愈作用。局部感染、平滑肌痉挛是导致肛门疾病术后延期愈合及疼痛的主要原因,中药洗剂可直接接触术后创面,控制感染和局部加热,缓解平滑肌痉挛。在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术及抗生素药物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医药的优势,中西医相结合。通过本组病例分析,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治疗。
[1]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59.
[2] 张宏伟,李春雨.抗炎止痛栓对缓解肛门病术后止痛促愈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9):1788-1789.
[3] 左进,马英,李立,等.止痛消炎膏治疗肛肠病及术后疼痛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4,24(3):4.
[4] 邱丽娟,潘海燕,赵 斌.延汉止痛膏用于肛门直肠疾病及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2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