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力量更趋平衡 和平发展大势所趋
——2013年的国际形势
□ 左凤荣/文
2013年是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世界经济在艰难回升,美欧经济也在好转,而在2012年经济发展比较快的金砖国家经济却出现增速放缓;世界性和地区性大国发展军备势头较往年强劲,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履新,德国举行大选,伊朗总统易人。2013年展现了这些新领导人给本国和世界所带来的变化。2013年的世界仍不平静,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都未得到解决,埃及、利比亚等在政权更迭后仍存在不少问题,暴力事件不断,但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的大势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谋和平、求发展、重合作仍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大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发展模式的竞争,是人心之争,只有给民众带来福祉的体制机制才更有生命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加深,民众交往扩大,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增多,世界的多样性更加突出。总体来看,世界形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在发展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这种强劲的势头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进行体制改革,寻找走出经济危机并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靠途径,还表现在非洲这个相对落后的大陆在迅速进步,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政权实现有序更迭,社会事业在发展进步。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低迷和地区动荡的影响,非洲经济增长步伐仍然很快,2012年非洲经济增长6.6%,相当于2011年(3.5%)的一倍,2013年非洲经济增长率可达到4.8%,2014年预计为5.3%。非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宏观政策环境改善、外部资本流入及大宗商品出口等。中东除叙利亚外局势基本稳定,民众有了更多参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利比亚更成了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俄罗斯,普京总统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与让权同步进行,基本平息了民众的不满,支持率重又上升。
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各国在调结构、促发展上下了不少工夫。俄罗斯提出要实现全面的现代化,调整经济结构,建立经济特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采取措施吸引世界各国的高科技人才和大企业到俄罗斯发展。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战略正在产生影响,美国要重振制造业,把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先进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和纳米技术、新一代机器人、新材料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努力在世界经济格局重新调整过程中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美国将重新夺回在制造业上的优势,苹果公司已开始在美国本土建新的制造厂。
科技进步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孕育着经济增长的新机会。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在向人们招手。这次建立在信息化、智能化基础上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大大改变制造业的面貌,以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将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催生新的生产模式。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更趋融合,生产组织将更加灵活,未来的中小企业将变得更具竞争力。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将大大节省原材料和能源。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提高了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程度。网络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搜集信息,了解民意,宣传自己,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电子商务、网络商店的发展大大节省了商业成本,也让民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民众在分享着发展与进步的成果。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相比2012年,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在好转。20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第一季度增长了1.1%,第二季度增长1.7%,第三季度增长了2.8%。但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国内政策上分歧严重,导致美国政府关门三周,奥巴马未能出席APEC会议。欧盟正逐步走出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默克尔以较大优势连任,有利于欧盟和欧洲央行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巩固欧元的地位。除德国经济回升态势明显外,作为欧盟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国经济也在好转,西班牙等南欧国家出现向好迹象,2013年第三季度欧盟实现了正增长。受安倍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性财政政策、汇率大幅贬值的影响,2013年日本经济逐步走出通缩,预计全年GDP增长2.6%左右。在发达经济体逐步回升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呈现的却是相对减速的增长格局。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下降, 2012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3.4%,2013年预计只能增长1.5—1.6%;中国预计全年GDP增长7.6%左右。
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商品和投资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通过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和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倡议,美国及其传统伙伴正在构建排除中国的小多边自由贸易区。这些变化正在冲击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体的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战略,迫使已成为助推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中国“调结构、转方式”;“南南合作”不断发展,以金砖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继续保持比发达国家高的经济增速,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支柱;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在改变着世界的能源政治,俄罗斯、沙特等国的能源地位在下降,国际能源价格的下行,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利好消息。
正因为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单独一国难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边外交更加活跃,应运而生的“二十国集团”、“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机制”、“美日澳印四国战略对话机制”、“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很重视多边外交,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发言权,在改造现行国际秩序的进程中维护本国利益,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大国力量趋向平衡
作为头号强国的美国,在外交上,奥巴马政府既要设法从阿富汗顺利抽身,又要掌控中东地区的大变局,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美国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也越来越需要其他大国的支持,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促进世界经济恢复等问题上。因此,美国注重通过多边机制,借助国际力量,推动西方盟友和地区伙伴走上前台发挥更大作用。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后,欧盟经济开始缓慢回升,欧元得以巩固,仍将作为一大经济体而存在。日本首相安倍有着强烈“复兴日本”的使命感,努力摆脱“战后体制”,为实现“国家正常化”寻找合法性。普京回归克里姆林宫后,外交的强势十分明显。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公布了普京总统批准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其中对国际局势的基本估计是:“国际关系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其实质在于构建多极化国际体系。这一过程并不轻松,伴随着全球和地区层面上的经济和政治波动增多的现象。”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使俄成为“现代世界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心之一”。 在俄罗斯外交布局上,位居第一的是包括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在内的关税同盟国家,以及乌克兰;居于第二位的是与亚洲的关系,首先是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更重视亚太;第三个方向是同拉美和非洲的关系,最后才提到欧洲和美国。
中国新领导人上任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更加主动和活跃,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也更注重综合推进,改革在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治理都在有序推进,可以预见中国经济还会持续稳定地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在提高。非洲也越来越得到各大国的重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影响力也在加大,一些地区性的大国,如印度、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越南、墨西哥、阿根廷、韩国、南非等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的世界是群雄并起,有些类似于19世纪的欧洲。
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各具优势。美国虽然实力有所衰弱,但仍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兑换和储备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货币总量的70%,全球每天发生的国际贸易的86%涉及美元结算。美国具有很强的科技和创新能力,世界各国的人才仍在向美国流动。美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没有一个大国能够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与美国抗衡。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依然严重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和军事威慑能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组织中,美国依然享有绝对优势,并长期握有一票否决权。俄罗斯仍是在军事实力上能与美国和北约抗衡的国家,普京在努力构建欧亚联盟,增强对原苏联地区的影响力,在解决诸如伊朗、叙利亚等许多问题上,俄罗斯的立场是不能被忽视的。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也在增强,中国是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庞大的中国市场是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的。
大国之间合作欲望增强,竞争也更加激烈
冷战结束以来,大国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非敌即友的关系。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谋求合作的势头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大国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相互之间的竞争,有时分歧也会引发摩擦与斗争,这种斗争仍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但是,大国之间的斗争又保持着理性与克制,不致引发大规模战争。因此,大国之间都构建起了各种伙伴关系,这些伙伴关系虽然称谓不同,实质都一样,就是既竞争又合作,但合作是主要方面。
2013年大国关系最突出的事件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重大进展和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3月22—23日,习近平主席把俄罗斯作为履新后出访的第一站,中俄两国元首宣布:“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俄关系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6月7—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围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习近平强调,面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需求,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就是要不冲突、不对抗,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通过对话合作妥善解决矛盾与分歧,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和世界。
但是,在大国合作的同时,竞争也不可避免。美国在经济上推动建设由美国主导的太平洋自贸体系;在政治上积极介入东亚峰会等地区多边机制,推动美日韩、美日澳、美日印、美澳印等多层次的小多边合作机制;在安全上继续强化在亚太的军事存在,耗费巨资打造关岛军事基地;利用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强化与韩国、日本的安全合作;在澳大利亚增加驻军与基地建设;与新西兰恢复军事演习……这些无疑包含着防范中国的因素。但中美在亚太并非零和博弈,中美间也不会出现新的冷战。美国竭力表明“重返”亚洲并非针对中国,邀请中国参加2014年举行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展示中美将共同致力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总之,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霸权国家与崛起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但在经贸、非传统安全、地区安全、全球治理等方面,两国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一直在进行合作。美国不喜欢强人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对于普京打击国外非政府组织干预俄罗斯政治的举措不满,俄罗斯向美国国安局雇员斯诺登提供避难,更加强了双方的敌意,梅德韦杰夫和奥巴马“重启”的俄美关系势头没有持续下去,以致到俄罗斯参加二十国集团首脑会晤的奥巴马却拒绝与会议东道主普京会晤,俄罗斯其实并非愿意与美国对抗,意在争取与美国平等的大国地位。伊朗六方会谈取得突破进展,伊朗以暂停未来六个月的核活动来换取制裁的放宽。协议暂时缓解了伊朗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然而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朝鲜局势再添变数,二号人物张成泽被处决,引发人们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关注和担忧。日本的国际战略目标是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正常国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脱美化”,对此,美国也心知肚明。吃过珍珠港事件苦头的美国,不会坐视日本在自己的羽翼下成长为新的战略竞争对手。
大国间竞争最激烈的是在中日之间。因日本购岛风波而恶化的中日关系并未得到修复,中日两国最高领导人至今未举行会晤,中日韩经济一体化进程受阻。安倍把中国作为最大对手,不承认中日之间存在钓鱼岛主权争端,年末更是不顾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悍然参拜靖国神社,中方不能容忍这种无视历史、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中国海监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中国海军穿越冲绳列岛已成常态,实力日益增强的中国不会对日本妥协。但是,安倍也希望打破中日政治僵局。他曾在多个场合呼吁举行中日首脑会晤,还派遣重量级特使赴北京。在钓鱼岛问题上,安倍强硬,但在建立设施或派驻人员上仍保持着克制。中日互为重要贸易伙伴这一现实,决定双方都不愿兵戎相见。
2013年大国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军事领域,军事演习空前增多。美国2013年度国防预算最为引人注目之处便是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力。日本增加了400亿日元的预算,使2013年度的防卫经费达到4.7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654亿元)。2013年中国国防预算为720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国防预算首次超过7000亿元。印度军费预算370亿美元,实际增幅为14%,其中将近40%的款项作为购买国外先进武器的支出。俄罗斯要在2020年前更新70%的武器装备,美俄都在不断提高核军备的水平和试制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只有欧盟国家的国防预算持续缩减。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军事强国把发展军事工业、扩大武器出口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军备竞赛在全球大国间、在地区国家间都在进行,中东和东亚等地区的军备水平有所上升,特别是东亚地区,2013年的各类军事演习让人应接不暇。
中国地位更加突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外交也快速地走到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无论是在应对金融危机,还是在处置全球安全或重大地区性事务方面,无论在G20还是联合国,中国都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的角色与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整个国际体系改革与重塑的主导力量之一。中国更积极地参与新的国际规则、机制和制度的建设,从而增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延展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外交工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意志是有机统一的,但绝不容忍寻衅滋事,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展开了密集的外交行动。习近平主席首访的国家是俄罗斯,同时兼顾非洲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并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与非洲十多个国家的首脑会见。习主席第二次出访选择的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个美洲国家,并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庄园会晤”。第三次外访选择的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四国,同时参加G20和上合组织峰会。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分别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中国还成功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接待法国、冰岛、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文莱、哈萨克斯坦、缅甸、秘鲁、赞比亚、柬埔寨等国领导人到访。密集接待美国高官访华,与美方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进行沟通。中国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应对地区热点问题。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更重视经营周边,务实强化睦邻友好、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对大国关系的处理突出平等互信、包容互鉴、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主线,强调建立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阐明中方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主动性明显增强,展现了中国的自信。
总之,世界仍面临着许多矛盾与问题,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但冷战后形成的总体战略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们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潮流也没有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用武力解决国家间争端不得人心,也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背离。在即将到来的2014年,如何实现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仍是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发展仍面临重要机遇,虽然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加强与传统亚洲盟国的军事政治同盟,增加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但在维护和平与稳定、发展经济方面,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利益是共同的;俄罗斯不断加大对远东地区的开发力度,重视与亚太国家的合作,为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放缓,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国力量仍将朝均衡的方向发展,但美国影响世界的能力仍不可忽视,其全球政治军事同盟体系依然牢固,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仍是许多国家外交的重心。正确认识和评估国际局势是一个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基础,我们需要密切注意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