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升院士:向海要粮是利国良策

2014-01-13 07:10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4期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水产

“海水养殖比传统农业投入更少、产出更高。”中国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唐启升说道,“向海要粮是利国良策。”

唐启升说,根据我国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2030年人口达到高峰时期的需求,我国水产品的供给量至少需要增加2000万吨。如此大的需求增量,将主要通过水产养殖方式产出。

海洋资源事关国计民生

一踏进唐启升院士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排摆满了专业书籍的大书架。在书海的包围下,整间屋子稍显单调,却又让人感到充实,像极了他的性格:简单、朴实、充满知性。

唐启升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在海洋生态系统、渔业生物学、资源增值与管理、远洋渔业、养殖生态等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唐启升就意识到海洋渔业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如何更合理的“向海洋要粮食”是关乎国家民生大计的事情。

唐启升说,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高效地向海洋索取食物,二是在索取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前者是为了解决人们如何‘吃好饭的问题,后者更多地为子孙后代考虑,都马虎不得。”他说,“我的责任不单单是研究如何更多地从海洋中获取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它不间断的、可持续的提供下去。”

“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是唐启升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科研思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水产品巨大需求之间的冲突,通过贯彻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环境、拓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和加强海洋高技术应用等具体措施,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成果普惠中国渔业

在谈到科研初期的种种艰辛与收获时,唐启升略显兴奋地从书架中找来当年的笔记本,那已泛黄的旧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辛勤与汗水。

唐启升说,通过早期的研究,他逐渐意识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正在慢慢衰退,远洋渔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93年,唐启升通过对国际水域狭鱈资源的评估研究,首次获得了狭鱈仔幼鱼在白令海公海海盆区深层也有分布的宝贵结论。这一科研成果直接促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渔业活动,形成了年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增收总额达10多亿元的渔业项目。

1998至2005年,唐启升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这两个重量级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使中国在专业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海洋开发保护为先

以往,一提起水产养殖,许多外国专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否定,认为水产养殖造成污染,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唐启升认为,中国的水产养殖中有一半以上是不投饵的,这些养殖生物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消耗水体中碳和氮、磷等富养物质,其产生的“正能量”远大于负面影响。水产养殖非但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更是兼具食物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良策。

正是因为唐启升坚持不懈地对水产养殖的 “正名”,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渔业部更名为渔业及水产养殖部,提倡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水产养殖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唐启升将传统的水产养殖概念进一步升华,把水域(特别是海洋)的食物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碳汇渔业”新的发展理念。唐启升解释说,碳汇渔业是指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然后把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海洋空间是有限的,我们想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要保护它。”唐启升说,他始终记得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过度集中捕捞对大黄鱼资源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他认为,想要可持续地发掘海洋渔业资源,着力推进人们的养护意识应放在首位。当谈到这一问题的时候,这位素来十分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科学家甚至说:“与人们的养护意识相比,当下产生的经济效益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邹阳 胡卧龙)

猜你喜欢
海洋渔业渔业水产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农业农村部等两部门:全面开启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关于福建省进行“蓝色粮仓”建设的探讨
基于GIS技术的江苏省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