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汝汉
[新题亮相]
材料一:清晨的电梯里、公交车上,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欧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考察了一圈后,深有感触地说:“华夏的清晨空气特别清新。但上学上班的人,个个睡眼惺松,表情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徐本禹带着那张微笑的脸,走进大山,以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的稚嫩臂膀,肩负起倾颓的教室,肩负起贫穷,肩负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时,有谁的心还不能为之感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关键是要归纳综合,融会贯通,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在材料的共性上立意。材料一叙述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没有笑容的现象,这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笑容缺失现象的一个缩影;材料二是转述欧洲记者对中国笑容缺失现象的大惑不解;材料三从正面凸显了笑容的力量与价值。由此可见,三则材料的聚焦点是我国当今需要找回缺失的笑容,倡导微笑生活。
构思时,可从下列角度切入:一是撷取生活中“笑容缺失”的镜头,写成记叙文。可以写几个微笑的片断,夹叙夹议,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也可以写公共交往中一个“微笑”的故事,写出生动细节,再现现场情景,刻画人物形象,传递出人物真实细腻的情感或作者的感悟。二是阐释“微笑”在生活中的意义,写成议论文。微笑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微笑缺失有什么危害?微笑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绽开如花的笑容?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用形象的语言揭示其内涵,并用典型事例加以印证。另外,一定要防止进入下列误区:一是扩大材料外延,转换成“表情”或“笑”的话题作文;二是以“职业微笑”为话题,偏离材料题旨。
[佳作示例一]
微笑寻友记
◎李 涵
大家好!我叫微笑,最近周围的人对我态度都冷淡了。没办法,只好走出去寻找朋友。
第一站 公交车上
东方刚露出鱼肚色,我就来到了公交车站。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此时此地我一定会寻觅到许多好朋友。不一会儿,1路车开来了,带着美好愿望,我美滋滋地上了车。
车上的人很多,而且多数为“上班族”。他们形态各异,或不停地看着手表,或随意拨弄着“手机”,或似醒非醒,还在与周公相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张毫无表情的脸。虽然他们并没有对我表示热情,而我却微笑着同他们打招呼,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对我的热情无动于衷。正当我对此感到尴尬、不解时,车到站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冲向车门,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奔向各自的岗位。难道因为工作紧张就可以失去微笑、失去热情吗?我心里充满疑问。
第二站 菜市场
转眼间,我来到了菜市场。这里的人很多,应该能轻松地找到微笑,找到朋友。但出现在我眼前的不是因讨价还价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就是为争夺摊位而大打出手的镜头,那笑迎天下客的经商之道在这里荡然无存,我无法找到我的朋友。
我想,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样享受阳光的沐浴,为何不能以美丽的微笑、宽容的胸怀,去化解那心与心之间的坚冰,拆除无形的隔阂,营造一个文明经商、和谐友爱的社会呢?
第三站 下班路上
走在下班路上,一辆辆汽车从身边疾驶而过,扑面而来的灰尘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禁不住咳嗽了几下。抬头一看,人们都戴着口罩,匆匆地穿梭于路口,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没有微笑,只有冷漠而遥远的眼神。这场景让我找朋友的愿望彻底破灭。
唉,因为工作压力,人们少了一丝微笑,多了一点冷漠。因为市场竞争,人们少了一丝微笑,多了一点冷漠。因为环境污染,人们又少了一丝微笑,多了一点冷漠。地球之大,何处有我微笑的知心朋友呢?
评点:习作能紧扣材料主旨,撷取和叙写了三个缺失笑容的场景,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当今社会缺失微笑的原因,升华了文章主题。在结构上,采用横向排列组合,不用任何过渡,也不显别扭,相反还增加了文章的内在张力。
[佳作示例二]
微笑,很美
◎许泽晶
我曾问一位长者:“生活中缺失微笑吗?”他说:“微笑既有又无,就看你如何体验。”有这么深奥吗?我迷惑不解。
似乎讨厌上学是每一个学生的天性。这个天性,在我的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家离我所就读的中学很远,要转两次车不说,还要在车上颠簸近两小时,想想就令人心生厌恶。所以,每到星期天我就烦躁异常,像个炸药包似的一点就着。
“两点了,孩子,该走了,不然要迟到了。”这已经是奶奶第三次催我出门了。
“才两点而已,再等会儿嘛。”
“这怎么能行!再不走就真要迟到了。快背上书包上学去。”
奶奶提着书包站在我的面前,笑眯着的眼睛透着十足的认真,大有我不走就把我踹出门的架势。“好好好,我走,走行了吧。”
我无奈地妥协了,愁眉苦脸地背起书包。
奶奶把我送到车站,趁着等车的空闲,又开始唠叨我烂熟于心的话:“路上要注意安全,到了学校记得给我打电话,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周末回家想吃什么,早点儿告诉奶奶……”
车来了,我打断奶奶的长篇大论:“停!我知道了,车来了,我上车了啊。”车开了,我看见奶奶仍站在站牌下,穿着红色绣花棉袄的她,笑着对我挥手,那样的笑容看似淡淡的,微微地勾起嘴角,以致让眼角的几缕皱纹更加分明,耳鬓几丝白发也在风中零乱地飘着。那笑容,是不舍的味道。莫名地,分离的难受越发黏稠了,就连空气似乎都涌动着眼泪。
期盼着星期五放学,是每一个学生同样的心理吧,对于住校的我而言,更是如此。
就算回家要在车上颠簸近两小时,就算要转两次车,就算会被车上的乘客挤成沙丁鱼,也都变得无所谓,通通被回家的喜悦冲淡了。
“终点站到了,下车的乘客请……”终于到站了,我活动着僵硬的身子,在站牌下寻找着奶奶的身影。奶奶很矮,不足1.6米,所以她总是站在最显眼的位置,生怕我看不见她。奶奶从来没有失约过,总是站在站牌下,穿着那件红色绣花棉袄,微笑着。
她似乎是看到了我,脸上的笑意越发浓了,眼角深深的皱纹仿佛都盛满了笑意。这笑,是重逢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莫名地,回家的喜悦越发黏稠了,就连空气都弥漫着微笑的味道。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不是缺少微笑,而是缺少绽放微笑的心灵。微笑,其实很美。
评点:这篇习作的主要亮点有:一是紧扣材料题旨,巧选角度。开篇提出问题:“生活中缺失微笑吗?”接着叙写“离别与重逢”的情景来体验微笑的意义,文末引用罗丹的话,回答文章开篇的问题。二是描摹细节,对比彰显人物个性。文中奶奶催“我”上学时“笑眯着的眼睛”、送“我”上学时“笑着对我挥手”和车站接“我”回家时“盛满了笑意”的特征描写,与“我”不愿上学形成对比,让读者眼前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