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1949—1956)*——以河北省若干县域为中心的考察

2014-01-13 08:43张海荣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老大哥档案馆苏联

张海荣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治国理政的路线援引或照搬了苏联的做法。就广大乡村而言,中共照搬苏联的路线规划主要体现在农业集体化的实践上。关于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快速推进,研究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面学习苏联、以俄为师的背景下,“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动员逻辑,很值得深入探究。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比较有限,亦未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老大哥”形象乡村建构的立意、具体脉络与运行逻辑等内容给予系统阐释。基于此,本文拟对50年代初期中共在广大乡村建构“苏联老大哥”形象的意蕴、宣传机制与内容表达、动员策略和宣传艺术以及成效和问题等进行探讨。

一、建构“老大哥”形象的双重意蕴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作为执政党,通过宣传塑造新国家形象及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已成为夯实政权合法性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国家形象”的塑造与社会动员,不能仅靠理论宣传来解决,还需要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既然选择了“一边倒”,材料就可以从苏联得来。

50年代初,之所以借助“苏联老大哥”的丰富镜像来塑造国家形象,是因为中共最需要获得广泛的民众支持,但当时不少地方的农民对共产党并不了解①《陕西商南县农民对共产党还不很了解》,《内部参考》第187号 (1952年8月16日),第196页。。据档案记载,基层党员对共产党和新中国也存在不甚在意、不甚了了的情况,这种情形可以从农村党员受处分的问题中得到反映。以蔚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51年该县受处分的农村党员,约40%左右被定性为“落后”,具体错误是不开会、不工作、不缴党费、不过组织生活、不参加整党等,甚至有些党员被问到谁是共产党领袖时,回答竟然是蒋介石①《1950—1951年农村党员处分表》(1952年6月10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1-4。。

与此同时,华北乡村的很多地方发生了谣言,主要内容是美国有原子弹,共产党将不打自降,“五国鬼子乱中央,猪死猫灭只剩一大羊”(大羊合为“美”字,暗指美国);苏联要造原子弹,需要大量人心和睾丸做原料,男女老少都会被“挖心”“割蛋”,有化装的人偷偷割肠子,割一个人的肠子给12匹洋布,并“以肠作证”②李兆俭整理:《张家口一贯道活动概况》、白云翔:《沽源县的反动会道门》,《张家口文史资料》第22辑 (社会卷)(下),1992年,第265、276页。。乡村人被搞得人心惶惶,白天不敢下地,夜晚不敢安寝③《张家口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1949—1966)》,2005年,第164页。。农民往往几家聚在一起,男人轮流守夜④河北省赤城县访谈资料 (2012年8月16日)。。

在此背景下,中共欲赢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使其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仅仅依靠土地改革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发生上述问题的乡村大都是革命老区,土改业已完成,农民更希望发家致富⑤在传统的党史叙事里,一直存在着“土地改革是农民们出伕支军主动积极参战支前的重要动力”,若从农民们参与战争动机来看,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出伕支军实非农民所愿,即便是那些刚刚分得土地的贫雇农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发家致富,并不愿去战场冒送命的风险。”(满永:《“反行为”与乡村生活的经验世界——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一书说开去》, 《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同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发家致富的心理得以全面复苏,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农民头天分了地,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犁田 (郭畏三:《中南农村新气象》,《长江日报》1951年2月16日)。因此,有乡村生活知识的人可能都会理解,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对于农民来说,有吃有穿有地种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特别在经过了多年的兵荒马乱后,他们更期望的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即“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不是其他。正因如此,在此后诸如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群众运动中,农民因“狭隘自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断遭到批判。。因此,欲广泛深入地动员与整合广大乡村社会,就需要使乡村民众对新国家有着美好的认知与期待。不管农民大众对苏联一无所知,还是有限了解或有所疑义⑥1950年华北地区的“割蛋”谣言反映了农民对苏联并非一无所知。另外,从实地访谈可以得知,新中国成立后在乡知识分子 (不被新政权任用的所谓出生于地主和富农家庭的文化人)是民国时期学过历史、政治、地理知识的人,他们在课本中已对苏联有所了解,乡村社会家长里短的邻里聊天也对一般农民有些许影响。这方面,在笔者耙梳1955年各县关于“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总结”的档案中有所反应,如在乡知识分子杨白清在看完苏联电影片后说:“这是苏联的典型,不能都是这样好的生活。”《中共邯郸地委关于知识分子工作问题的检查和今后意见——中共邯郸地委宣传部长冯迎祥同志在省委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12月28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43。,当务之急是要摆出令其明白并接受的道理,使新中国的形象具有参照对象。于是,苏联是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国家,是一个陆军、海军、空军的强国,苏联人民过着世界上最幸福的生活等内容在广大乡村的宣传便成为必然⑦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组宣部编印:《会员课本》第2册,1951年,第13—14页。。

同时,宣传与介绍“苏联老大哥”的目的还在于进一步动员民众,即要想过上“老大哥”那样的幸福生活,就必须走“老大哥”的道路。就乡村而言,就是要走苏联农业集体化之路,在中国即农业合作化道路。无论从工占农利的制度保障出发,还是着眼于通过合作化提高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产量以支持工业化建设,抑或基于“农业合作化就是社会主义,不搞农业合作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意识形态考虑,在广大乡村全面宣传和介绍“老大哥”的组织起来走农业集体化之路等便具有必然性。

二、机制依托与内容传播

欲全面宣传和介绍“苏联老大哥”,就需要有宣传渠道和媒介依托,一套较为系统的宣传机制与宣传内容应运而生。

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提出必须有系统地建立对人民群众的经常性的宣传网,即在党的每个支部设立宣传员,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设立报告员,并建立关于宣传员、报告员工作的一套制度⑧《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1951年1月1日),《新华月报》1951年第3期。。凭借这一宣传网络,党、政、群组织中的有关人员分别兼任各级友好协会的负责人,如县长、宣传部部长、师范学校校长兼任协会会长,小学校长、公安局局长、武装部部长、工会主席、妇联会主任兼任协会理事,政府文教科科长、区文化馆馆长等兼任协会干事①《察哈尔省蔚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干事名册》(1952年10月23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1-18。。

考虑到乡村党员、团员及群众积极分子的文化水平低下,县、区友协本着“做好友协工作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基本动力”主旨,在宣传组织上进一步部署,构建了更为具体的制度机制。一是宣传员的培养。刚成立宣传网时,乡村宣传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怕耽误时间不愿宣传,没有政治认识和阶级觉悟,领会材料比较困难,大多数人特别是妇女宣传员对着大庭广众不敢开口等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使宣传员能把具体问题交代清楚,支部规定每隔半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演讲。②《中共蔚县县委宣传部关于三区代二村培养宣传员的专题报告》 (1952年7月21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4-1-5。二是宣传员的培训。为适应宣传网工作及进一步提高宣传员政治水平和业务常识,在农忙之后的空隙时间集中培训宣传员,内容主要涉及业务和时事政策③《中共安平县委关于训练农村宣传员计划向地委的报告》(1952年6月30日),安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4-1-3。。三是宣传员的激励。对宣传员队伍进行考评,模范的予以表扬,落后的给予批评,并介绍行之有效的实际经验,展开工作竞赛④《中共安平县委宣传部关于召开宣传员代表会贯彻冬季宣传工作情况向地委的报告》 (1952年12月27日),安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4-1-3。。

网络机制的建立使宣传工作有了依托。1952年卸去大使职务回国的王任叔曾感慨,到了乡下以后,就像在北京一样,凡是从北京发出的有关乡村的一切指示,都能快速传达到乡下。党的领导力量真是强大,真是如臂使手,如手使指那么灵活和畅通。⑤《巴人书信汇编》,《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3期。

与网络机制相辅相成的是宣传内容的精心编撰,这为“老大哥”形象的乡村传播注入了实质内涵。盘点一下当时的宣传内容,苏联是怎样一个国家、中苏友好的伟大意义以及学习苏联的必要性等环环相扣。

乡村人虽然文化底蕴不足,但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生活之道认识得比较透彻。就国家认知来讲,他们往往会根据生活经验加以判断及类推。因此,为烘托新中国的合法正义及“一边倒”政策的合情合理,乡村宣传中的“老大哥”形象被描述得几近完美,如苏联不仅爱好和平、繁荣强盛,从开国第一天起,就自动废除了帝俄时代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而且从思想、道义与物质上帮助了中国人民的解放运动。苏联专家带来很多宝贵经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曾经花费四年多时间没能修好的湖南湘江大桥,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只用35天时间就完成了。⑥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组编印:《会员课本》第2册,第4—9页。总之,作为新中国学习的榜样,这样一个“天下无不是的苏联”⑦李巧宁:《新中国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 (1949—196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1页。已逐渐为广大乡村民众所感知。

中苏友好的伟大意义以及学习苏联的必要性,在乡村宣传中被阐释得清清楚楚,如“中苏友好无敌于天下,对保卫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⑧《河北省衡水县中苏友好协会关于195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1951年8月),衡水市桃城区档案馆藏,档案号1-1-5。、 “学习苏联,加强中苏友谊与合作,就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⑨《中苏友好活动简讯》,《中苏友好》创刊号 (1949年11月)。、“中苏友好不但是中苏两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并且是世界人民的最大利益”⑩张醒石:《怎样做一个中苏友好协会会员》,《中苏友好》第3卷第15期 (1951年9月)。、“在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斗争中,中苏两国的坚强团结是无比强大的力量。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是击败原子战争侵略者的罪恶阴谋、保卫世界和平的可靠保证”⑪《河北省人民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开展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运动的计划》(1955年2月14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184。等。

苏联集体农庄的创建与庄员的幸福生活成为宣传的重中之重,因其贴近乡村人的生活期许。以宣传苏联“十月胜利”集体农庄为例,材料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让农庄主席叙述在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建设现代化集体农庄的历程①鹿野改编:《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 (苏联一个集体农庄成长的故事)》,华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36页。。翻阅50年代初期河北省友协会员课本及扫盲速成识字用书等宣传材料,苏联集体农庄的组织、发展与领导,苏联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好处,苏联农民的生活等话题比比皆是②《集体农庄是怎么一回事?》,《速成识字用书——我们所看到的苏联集体农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4—6页;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资料室编:《集体化的好处说不完》,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第10—28页;《美满幸福的生活》,《速成识字用书——我们所看到的苏联集体农庄》,第11页。,阐释得颇为通俗,如农民们上下楼坐电梯、说话打电话、听戏用收音机,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穿的不是毛织品就是丝织品,吃的是牛奶、肉类和面包,真可谓“集体化的好处说不完”!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③茅盾:《中苏友好改变了历史的行程》,《人民日报》1952年11月7日。、“苏联的幸福生活是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努力得来的”④仲夏:《幸福不是坐等得来的》,《人民日报》1955年1月15日。、“为了明天的更大幸福,我们应该积极学习苏联各种先进经验,努力建设我们伟大祖国”⑤《二月份中苏友好宣传周工作计划》(1952年2月18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1-18。等主题也成为“老大哥”形象乡村建构的内容。为深入启发乡村民众,宣传突出了苏联领袖、劳动英雄和普通群众的光辉形象,如革命导师斯大林忠于人民,作风朴实⑥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编印:《斯大林的故事》(宣传资料之十七),1955年,第1—18页。;谷物增产模范白尔西耶夫无私奉献⑦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编印:《谷物增产模范白尔西耶夫》,1955年,第1—13页。;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普通群众特别是农民妇女忘我劳动⑧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编印:《苏联妇女——集体农庄中的巨大力量》宣传画册,1955年,第1—16页。;等等。

总之,借助这套网络机制和宣传话语,“苏联老大哥”形象在乡间得以建构。这一过程尽显了话语表达的实质,即权力的运作。如福柯所述,话语乃权力的产物,在话语的实践中潜藏着权力的运作,话语蕴含着权力,话语显现、释放并行使着权力⑨转引自董志强:《话语权力与权力话语》,《人文杂志》1999年第4期。。但是,话语权力的有效体现,还需通过比较巧妙的艺术传播或者动员策略才能深入人心。

三、动员策略与宣传艺术

在“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中,为增强宣传效果,各级宣传组织对“掌握布尔什维克的宣传艺术”⑩苏联近卫军出版局编,徐葵、张保康合译:《苏联政治学校宣传员的经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0年,第1—7页。等经验之道已深有体会,对动员策略和宣传艺术的把握也越来越娴熟。

(一)营造对比氛围。心理学认为,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是将感知对象与对象的背景进行对比的过程。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宣传工作也不例外,要想增强宣传效果,有必要运用对比法。⑪王双:《对比——增强新闻宣传效果的基本心理学方法之一》,《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借助屋顶广播、老婆会、妇女会、骨干训练班、炕头会、积极分子会、物资交流会等宣传渠道,相关技巧被各级宣传组织融入“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如通过回忆、对比,进一步划清了两条道路的界限,合作社骨干坚定了办社的信心,坚决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要走苏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⑫《中共故城县委关于第一、二期建社骨干训练综合报告》(1954年2月11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1-19。。乡村人看到展览中的苏联图景,对照自己而感慨:“多会咱们也像人家苏联这样就好了”,“咱们回去也要好好领导生产哩,这待十年二十年也是一样”⑬《赤城人民文化馆三月份工作汇报》(1951年4月),赤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1-1-2-6。。

(二)注重素材的艺术性。宣传材料是否丰富生动,直接关乎宣传效果。透过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下发的图片、书籍及挂图资料,可以感觉材料虽粗糙却不失艺术性⑭《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颁发宣传资料》(1955年1月—1956年12月)、 《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通知》(1956年5月29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184、22-2-245。。形式多样的素材被用在乡村支部、农业合作社、座谈会、文娱活动室、物资交流会、读报组、民校、扫盲班等场所,与幻灯、洋片、电影、收音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覆盖乡村的立体化宣传媒介。文娱组织又以鼓词、快板、小演唱、凤阳花鼓、山东快板等形式来介绍“老大哥”,使得宣传更加生动,如“日暖风和四月天,百花盛开朵朵艳,大地上歌声响成一片,幸福的生活唱不完”①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编印:《说唱集体农庄》(1),1955年,第1—3页。。

(三)随“中心工作”而动。在乡村不遗余力地宣传“老大哥”,不仅为学习而宣传,重要的是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50年代初“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宣传始终围绕各阶段的中心工作而开展。为推动农民组织起来尽快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积极分子就大力宣传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好处和经验,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推动完成征粮收购工作,领导机构就号召宣传苏联的节日、纪念日;等等②《河北省中苏友协张家口专区工作委员会关于1953年上半年工作计划》(1952年11月21日)、《蔚县中苏友好协会关于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六周年宣传工作通知》(1953年10月28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119、22-2-125。。

(四)借“口耳相传”之力。如果说上述宣传更多体现了国家动员,使农民觉得有点生硬、模糊甚或有些疑义,那么借助劳模的现身说法,实现“口耳相传”,可使“老大哥”形象得以进一步清晰、可信与可学。在1951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之前,中国赴苏代表团曾组织农民劳模去苏联参观③如河北省大名县农业劳动模范孙建晨于1951年4月随中国赴苏代表团到苏联参加莫斯科“五一”节观礼后,5月13日又到高尔基州访问“火花”集体农庄受到热烈欢迎,此行还被平原省 (当时所隶属的省份)中苏友好协会编为画册进行宣传。。翌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酝酿之际,由大批农业劳动模范组成的农民代表团被派往苏联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参观访问。劳模回国后,其所见所闻被全面地宣传报道。其中,以问答形式介绍“苏联老大哥”经验,极具“口耳相传”的味道 (见表1)。

表1 苏联集体农庄问答 (目录)

资料来源:《苏联集体农庄问答——华北内蒙农业劳模访苏见闻》,华北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1—52页。

这种带有现场感的“口耳相传”对农民无疑起着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树立了从苏联获得“真经”、走“老大哥”之路的信心。如河北省著名劳动模范耿长锁回村后,便详细介绍了苏联集体农庄的优越性及庄员的幸福生活,激发了群众办社的热情①《关于扩大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见向省委农村工作部省农业厅的报告》(1952年),饶阳县档案馆藏,档案号76-1-5。。

四、成效与问题

50年代初期,覆盖全国的宣传苏联使较为闭塞的乡村人开始了解外部世界,了解到中国之外“他者”的丰富镜像 (尤其是较为先进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在观察“他者”中推动着自己的进步。

细言之, “老大哥”形象在乡村的家喻户晓,不仅矫正了农民关于“苏联是男的还是女的”等诸多认识上的蒙昧观念,重要的是,老少皆知“老大哥”、皆知“老大哥”的先进与富裕、“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对乡村人接受新事物与转变生产观念起着引领作用。在施肥方法、选种技术、土壤改良、发展副业、农机使用方面,学习苏联农业生产经验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参照②《学习苏联的农业生产经验》,《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5日。。以河北省乡村农业机械化为例,1953年第一农业机械站在五公村成立,配有三台苏式拖拉机 (时称康拜因),农民亲身体会到使用机器的好处,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同机械化③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访谈资料 (2013年1月18日)。。

在乡村宣传“苏联老大哥”,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对于模范村,通过宣传,较为顺利地解决了农民特别是老年人对按劳取酬的顾虑,大家觉悟普遍提高,提前完成交公粮任务④《张家口专区友协办事处关于宣化县三区甘庄子村评奖工作的通报》 (1953年1月23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119。。合作化中的积极分子通过感知“老大哥”的种种好处,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坚定了办社信心⑤《中共故城县委关于第一、二期建社骨干训练综合报告》(1954年2月11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1-19。。普通农民认识到,“老大哥”生活富裕,应该向他们学习,组织起来;在1952年至1953年宣传学习苏联掀起高潮的时刻,不少地方成立了农业社,有的直接命名为“五三社”⑥河北省赤城县茨营子乡访谈资料 (2012年8月20日)。。

随着对苏联认识的加深,乡村人的思想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细微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往往有了一些自主性思考,能借苏联人民的衣食住行来反观自己的生活状态。如日记所述,“爱美”似乎是小资产阶级虚伪思想的表现,纳闷的是,为什么社会主义的苏联人还往漂亮打扮呢!⑦《说“爱美”》,《民间日记》1953年12月3日。那些去过苏联的劳模们,也感悟到文化的重要。耿长锁在参观签名时因自己不会写字很尴尬,看到集体农庄的文化生活有声有色,觉得有文化就是好;回国后,他拼命学拼音、学写字,不久能读些报纸,写点儿小文章⑧河北省饶阳县访谈耿长锁四女儿耿惠娟资料 (2013年6月18日)。。

总之,“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已取得了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和启蒙观念的成效,但其背后始终存在着无法消弭的问题。

一是对“老大哥”的宣传学习虽铺天盖地,但各地贯彻落实程度不一。从响应成立中苏友好支会来看,有的县在1949年底即组织发动⑨安平县于1949年12月18日成立安平中苏友好协会支会。参见《安平县大事记》,1985年,第2页。,有的县于“中苏友好宣传月”之前才着手进行⑩蔚县于1952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会。参见《察哈尔省蔚县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干事名册》(1952年10月23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1-18。,发动会员、缴纳会费也参差不齐 (见表2)。

表2 1952年张家口专区各县上缴第四季会费列表

资料来源:《河北省中苏友协张家口专区办事处关于征收会费情况的通报》(1953年2月10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119。

各县对相关报刊的订阅及使用也不平衡。就《中苏友好报》来看,自1955年1月该报停止赠阅后,有些县踊跃订阅,有些县则不以为然。如河间、定县、遵化等69县的发行份数上升了一至十几倍,而有些地区的发行份数较少,有的县对报纸在推动工农业生产和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重大意义上认识不足,对订阅工作很少过问,甚至“置之不理”。①《各地友协应加强对“中苏友好报”发行和使用工作的领导》(1956年7月6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245。

二是在推动学习“老大哥”的过程中,劳动模范的大力塑造固然取得了“口耳相传”“比学赶超”的成效,却衍生了难以克服的问题。在乡村塑造劳动模范是中共社会动员的一环,而单纯的行政命令、开会布置、摊派任务等领导方法既忙乱被动也容易脱离群众。相比之下,采取有效步骤,充分发挥劳模在广大群众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以联系群众,推动工作,贯彻政策,完成生产计划”,则更为可取②《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关于按照生产季节及时评奖劳模的指示》(1950年5月23日),蔚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2-3。。关于如何塑造劳模,无外乎召集开会、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培训、评比激励、总结经验等,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劳动模范骄傲自大,很少参加劳动,脱离群众;带着锦标主义思想,假报产量,虚报成绩;享乐露脸,套取国家资源③《热河省大批农业劳动模范丧失了旗帜作用》,《内部参考》第137号 (1952年6月19日),第192—193页;《苏联专家对河北农业生产的意见》,《内部参考》第142号 (1952年6月25日),第242页;《河北省著名劳模所领导的合作社、互助组的情况和问题》, 《内部参考》第193号 (1952年8月23日),第305—307页;《山西武乡县村干部和劳模普遍多报产量》,《内部参考》第108号 (1953年5月14日),第182—184页;《中共大名县委召开农业劳动模范座谈会检查和纠正假报成绩的不良作风》,《人民日报》1953年5月5日;《帮助劳动模范克服骄傲情绪》,《人民日报》1954年8月27日;《劳动模范吴海香为什么没有时间领导生产》,《人民日报》1955年4月25日;《赤城县委关于全国劳模杨顺奎的问题处理向张家口地委的报告》(1952年12月25日),赤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1-2-36;等等。。针对严重者,中共监察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贷款,或者伪造模范事迹骗取荣誉、奖金的,情节严重的应给以党纪处分。”④《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关于处理农村中共产党员违反党的纪律问题的几项规定》 (1956年1月12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42。由此又带来另一问题,即有能力的人不愿当劳模,认为当劳模很耽误事,要开各种会议,误工使老百姓不高兴,弄不好还会挨整丢面子⑤河北省故城县访谈资料 (2012年11月24日)。。

三是农业合作化因参照苏联集体农庄而迅速推进,与之相伴的也是问题不断。从根本上讲,通过高级社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农业,与苏联集体农庄相比,名称虽异但本质相同。如果把联共 (布)中央颁布的《农业劳动组合标准章程》《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与中共中央颁布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在计划管理、土地使用、生产资料所有、分配原则及组织规模方面都很相同。正如薄一波所言,我国高级社类似苏联的集体农庄⑥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60页。。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出于对党所描绘的“老大哥”那样美好前景的向往,广大农民曾积极参与互动。然而,生产关系变革脱离了生产力基础,随合作化而来的是农民出工不出力、“搭便车”等“反行为”问题持续不断⑦高王凌: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共再次照搬“老大哥”的做法,搞阶级斗争,不断整肃队伍①河北省中苏友好协会编印:《警惕》(宣传资料之二十一),1955年; 《学习苏联农民的革命警惕性》(宣传资料之二十四),1955年。。但阶级整肃始终无法摆脱内生困扰,有人入社不是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为了少拿公粮多贷款;有党员干部隐瞒产量,扩大灾情少报余粮,抵制统购统销;有干部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排挤贫农,吸收地主、富农入社,搞投机商业、偷漏国税②《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迎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高潮——中共沧县地委书记王路明同志在沧县专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分子大会上的报告》(1955年9月15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45。。

五、结 语

综上所述,50年代初期“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是新中国塑造国家形象及统领基层社会的需要,也是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整合广大乡村的社会动员。这一过程倚重缜密的宣传机制、精选编撰的宣传内容及富于策略的动员艺术,显示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引领与改造。在革命建国的历史背景下,如此的整合动员确实为广大乡村人提供了可感知的发展蓝图和生活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新气象与新变化。

问题的存在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建构的历史局限性。为达到政治动员的目的,中共一以贯之地沿用了革命策略,体现在宣传建构“老大哥”形象时刻意选择、过于脸谱化,不仅遮蔽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常常使广大乡村人无所适从甚或有所疑义。

关于这一点,如果将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构“老大哥”形象与数年后解构“老大哥”形象的逻辑及做法进行比照,则更加清晰明了。对此,有乡民曾感慨: “那几年且 (一直)学他(苏联),现在又不好了,整天‘香三臭四’,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③河北省赤城县访谈资料 (2012年8月16日)。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乡村人如果稍有不同想法,往往被作为阶级异己而遭到无情批判。如有人对过分渲染“老大哥”的美好有不同看法,认为“苏联的生活不都是那么好的”,则往往被认定为有“历史问题”,是在进行“破坏活动”“破坏中苏友好关系”等④《中共邯郸地委关于知识分子工作问题的检查和今后意见——中共邯郸地委宣传部长冯迎祥同志在省委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1955年12月28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43。。如此一来,乡村中比较有文化的人往往噤声,抱着“多看报、少说话”的态度,认为“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少说为佳”⑤《关于对待知识分子问题的检查——中共张家口地委组织部长刘文达同志在省委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12月28日),故城县档案馆藏,档案号2-2-43。。可见,过分的政治动员不仅消解了政治建构的效力,也给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改造国民这一视角看,多管齐下的政治动员,在短期内固然可以使广大乡村人树立一定的政治信仰和认同,但这种信仰认同终因缺乏根基而归于消退,再次印证了“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这一深刻思想,正如研究者所言:“事实上,一旦离开政治运动的剧场效应,农民们的生活很快又会常态化。他们的一系列行为也足以表明,人们所接受的也仅仅是一套政治话语表述机制,这种机制本身与农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并无太多关联。”⑦满永:《“反行为”与乡村生活的经验世界——从〈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一书说开去》,《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总而言之,探究50年代初期“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能促使我们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进行反思。在任何时候,党和国家的宣传动员都应摒弃过于付诸策略而缺乏客观性的思维导向,要以培养民众客观自觉的理性精神为旨归,使其正确看待历史及现实中的“人”和“事”,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个体;否则,民众因缺乏理性不仅难以搞好自身建设,更会增加党和国家的社会治理成本。

猜你喜欢
老大哥档案馆苏联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打饭即景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减肥药
谁去买早餐
Six psychotropics for pre-symptomatic & early Alzheimer’s (MCI), Parkinson’s, and Huntington’s disease modification
when与while档案馆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