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强 朱 江
强化官兵“敢打仗”意识
●冯培强 朱 江
习近平同志指出,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习主席还多次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要继承和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必须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强化战斗精神,把激发官兵“敢打仗”意识作为实现能打仗、打胜仗这一目标的首要任务。
“敢打仗”意识是直接影响和支配军人行为和战斗意志的一种精神状态,具体是指闻战则喜的高昂士气,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毫不畏惧、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等,是战斗精神构成的关键因素,对实现能打仗、打胜仗具有重要的意义。
“敢打仗”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必然要求。习主席指出:“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固然要靠战略战术,要靠体制机制,要靠武器装备,要靠综合国力,但没有战斗精神,光有好的作战条件,军队也是不能打胜仗的。”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战斗精神的重要价值。战斗精神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官兵的“敢打仗”意识,只有敢打仗才能打胜仗,不敢打仗就绝不可能打胜仗。而“敢打仗”意识来源于官兵对国家、军队的高度自信,这份自信源于国家的强大实力,源于军队的优良传统,源于军人的过硬作风。
“敢打仗”是能打仗、打胜仗的现实基础。古今中外战争史反复证明,战争是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物质力量的较量。由此可见,战争的物质力量受客观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总是有限的,但精神力量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古代众多兵家、兵书提出“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胜在得威,败在失气”等军事思想,认为唯有“忠诚谋国,百折不回,勇士赴敌,视死如归”才是万古不变的常胜之理。因此,“敢打仗”是能打仗、打胜仗前提,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
“敢打仗”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动力源泉。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武器打击的精确度高、杀伤力大、毁灭性强,对参战人员的战斗意志、战斗作风、心理素质的冲击和影响比常规战争更加突出。要确保我军能打仗、打胜仗,就特别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对战争不惧怕、不畏缩,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打恶仗的勇气和胆略。因此,只有注重强化官兵“敢打仗”意识,才能不断激发练兵动力,确保部队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真抓实备搞训练,一心一意谋打赢。
多年来,部队战斗精神培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官兵训练热情高涨,部队士气振奋,但一些不良倾向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敢打仗”意识的培养。
一是“懈”,主要表现在和平意识浓厚、危机意识淡薄。习主席指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我军始终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由于长期受和平环境的影响,有的官兵敌情观念淡薄,忧患意识缺失,对战争的潜在危险认识不足,产生了战争“打不起来、轮不上打、服役期内不会打”的和平麻痹思想,“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淡化。以不谋打仗、不练打仗的心态去做打仗准备,必然导致军事斗争准备工作落实上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导致官兵缺乏居安思危的危机感,缺乏“练为战”的紧迫感,缺乏“放弃幻想、准备打仗”的使命感。
二是“畏”,主要表现在信奉武器制胜、打赢信心不足。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推进,世界各军事强国加快了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而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水平与军事强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有的官兵受“武器制胜论”的影响,信奉先进武器装备才是打胜仗的唯一基础,对战斗精神在战争中的作用产生了质疑,从而对我军打赢未来战争的优势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导致敢打必胜的信心不足。
三是“虚”,主要表现在训练作风不实、战斗作风弱化。有的单位在军事训练中存在“消极保安全”“演习当演戏”等训风不实、演风不严等不良倾向,“怕出事”“怕出丑”,没有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一唯一根本标准。基础训练中,夜训指标、高强度训练课目打折扣、有差距;指挥训练中,训技能实不起来、研战法钻不进去、练谋略深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实兵演习中,把指挥员当摆设、把官兵当演员、把装备当道具,甚至有的怕担风险、怕出事故,连实弹射击都不敢打。
一是坚持根本方向抓教育,在厚植思想根基中激发斗志。军人只有在思想深处真正懂得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其战斗精神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我军作为党缔造和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打牢“敢打仗”的思想根基,首先要强化军魂意识。“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也是培养“敢打仗”意识的根本政治方向。我们要教育引导官兵在与当前多元文化、思潮的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侵蚀影响,打牢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其次要强化使命意识。要教育引导官兵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牢固确立忠诚使命、不辱使命、献身使命的价值观念,使优良的战斗作风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再次要强化打仗思想。习主席指出:“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人生来为打仗,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我军都必须强化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意识,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二是立足实战标准抓训练,在实战化训练中磨砺锐气。
军事训练是部队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实践活动,是和平时期强化“敢打仗”意识的主课堂。习主席指出,要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军队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坚持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按照打仗的要求抓准备、搞训练。广大官兵要把训练场当作战场、把任务当作战斗、把岗位当作战位。各级要在困境、险境和逆境中摔打部队,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官兵、检验部队,在对抗演练中有意识地加大难度、强度、险度,把困难设够、把对手设强、把情况设险,以打仗的要求磨砺打仗的作风,确保通过一次训练、一次任务、一次演习,官兵“敢打仗”意识就得到一次“淬火”,让官兵在贴近实战的环境、逼真激烈的对抗中磨砺意志、注入血性,培养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和有我无敌的革命斗志。
三是按照打仗要求抓学习,在提高打赢本领中强化胆识。艺高人胆大,技强气自昂。过硬的素质本领是强化“敢打仗”意识的前提,是敢于“亮剑”自信心的重要源泉。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军队越来越成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武装集团。因此,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知识差距、本领差距,增强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危机感。要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大兴学习之风,着力提高打胜仗的本领,强化以智取胜、善打善战的信息素养;锻造沉着冷静、随机应变的心理品质,培育集成融合、体系作战的团队精神。要适应现代联合作战对指挥艺术提出的更高要求,培养军政兼通、指技合一、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搭建联合演练的实践平台,不断提高指挥员的谋略水平,实现指挥员指挥手段、科学技术与武器装备的高度融合,确保指挥员能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指挥军事行动。
【作者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