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英,李祥
(1.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洛阳双语实验学校,河南洛阳471822)
1954年1月16日贺龙曾在体育工作总结会上这样讲过:“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增强国防力量,巩固国防,还必须使广大工农群众能更好地劳动,发展生产,保证国家经济的不断增长。这就需要人民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体魄和社会主义的优良品质。而体育运动正是促进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和充分发挥人体劳动能力的一种积极的科学方法。”[1]这一论断清楚体现了贺龙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体质、为提高国防建设水平服务的思想。人民体质的增强,国防实力的提高,这对于当时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树立新的地位有着重要的物质保障。
“体育出战斗力”的军事体育观主要体现在贺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关于体育运动如何为军队服务,如何为争取革命胜利服务的思想。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号召八路军全体将士要“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更好地打日本”[2]。“体育出战斗力”表现出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历史重要时期,体育能更好地团结抗日、鼓舞军队精神、直接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服务的思想。之后他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 “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的响亮口号[3],这体现出了贺龙 “体育运动能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服务”的远见卓识。
“救国身力为先”的军事报国观贯穿着贺龙军事体育思想的始终。南昌起义之后,贺龙率领工农红军在湘西一带与敌人艰苦地周旋,当时贺龙就曾鼓舞战士们要 “练好身子,战胜敌人”,将武术、游泳、骑马等一些和军事战斗紧密相关的体育项目作为训练科目的重点;抗日战争时期贺龙一如既往,在部队中号召战士们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组建了著名的 “战斗篮球队”,主张战士们要把身体练成 “钢筋铁骨”,更好地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服务;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身体建康状普遍较差的现实,作为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于1953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讲到,要建设新中国,必须改善劳动工人、军队和学生的体质,让工人工作不缺勤,士兵训练不怕累,学生上学不缺课。这都体现出了贺龙要把开展体育运动作为提高军队和人民体力的重要手段的观点。
“又红又专”的军事体育人才观,是贺龙对于如何使用军事体育人才,如何更好发挥军事体育人才在开展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的回答。在组建西南军区体育工作队时,贺龙就提出运动队要实行军事化管理,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使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与教练员在心中树立 “打球就是革命”的意识。贺龙认为,优秀的运动员既要运动成绩好,更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符合新型的、为革命军队所需要的体育人才的标准。西南军区体育工作队按照贺龙的要求,使运动队伍按照 “又红又专”的方向发展,成为解放军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思想觉悟与运动成绩俱佳的运动队。
“严师出高徒”的训练观主要体现在贺龙对于体育训练要如何训练,怎样训练的回答。贺龙在运动员的训练方面狠抓 “严格”二字,把军事训练与军事管理的方法灵活运用在了体育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中,倡导体育训练要从难、从严、从比赛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的 “三从一大”原则,提出 “练为战”的训练指导思想,坚持 “打出风格,打出水平”的比赛作风。通过严格要求与精心指导,贺龙领导我国体育工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健儿,为国家在国际体坛争得了荣誉。
贺龙的军事体育思想来源于他早年在军事指挥中所得出的经验成果,并将这些经验成果成功地融入到了领导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实践中。可以说,后来的贺龙竞技体育思想、全民体育思想、体育人才思想、体育外交思想还有体育伦理思想的形成,都与他的军事体育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师长,在与日军周旋的艰苦环境中,贺龙坚持把军事训练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此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在抗日革命军队中他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来宣传体育运动对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例如1937年8月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是全国军民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他在当月6日的 《新中华报》上就鼓励抗战将士们:“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练好身体,提高战斗力,为更好地打日本服务。打球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打球活动促进军民团结,增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舞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后来贺龙又提出了 “开展体育运动,为打败法西斯服务”的体育口号,这些都深刻体现出了贺龙要把开展体育运动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军队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方面,贺龙为我军建立了第一个体育组织。他在自己领导的120师指挥部设立了一个统领全师体育工作的体育股,下设的各旅、团级指挥部都安排有专职体育工作的参谋,营、连一级的部队由指导员和文化教员兼管所属单位的体育工作;在理论方面,贺龙指导制订并颁布了全军第一部体育工作指导书—— 《体育训令》,精辟地阐述了开展军事体育训练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应当在全军内广泛开展起来,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同时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经常组织比赛和表演,选拔出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5]在体育指导方面,贺龙将军事训练与军事体育运动相结合,与部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43年到1944年春,120师开展了冬季大练兵运动,全师在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也开展体育训练,着重训练射击、投弹、刺杀、超越障碍和越野赛跑等对作战能起到直接作用的项目。贺龙曾鼓励战士们 “掌握好战斗技能,就能做到艺高人胆大”。贺龙的军事体育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军事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任命贺龙为第一届体委主任,管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建与发展工作。早年的体育运动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成功经验,使贺龙在领导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时十分重视体育与军事相结合的体育强国思想。
在群众体育的开展上,贺龙主张建立军事体育组织,有利于更好地组织群众掌握军事体育技能。贺龙在1954年12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作了关于 《开展群众性的军事教育和国防体育工作,为加强国防培养强大的后备力量》的专题发言,在发言中贺龙指出应在各地区群众中间建立起军事体育组织,以有效开展国防体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军事技能和锻炼身体。贺龙认为,建立社会体育组织不仅能为义务兵役制度下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军事体育预习环境,到入伍之时便能很快地融入部队的军事训练;同时也使退伍青年能够有一个长期保持和发展军事体育技能的场所。这在当时是普及国防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
在军队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上,贺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贺龙在担任西南军区司令时,为推动军队体育的开展,建立了一支新的 “战斗”体工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他认为,军体运动工作队既要能培养、训练优秀竞技体育运动人才,同时也要指导全军普及体育运动,贺龙指出:“大军区的体育工作队要和下面的体育工作队取得联系,定期地到部队去作巡回表演,帮助部队开展体育运动。”同时,贺龙也没有忘记将军队体育与群众体育结合起来开展,他曾指出:“一定要把体育运动真正普及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中间去,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体育才有生命力、有力量,并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1952年5月4日在西南区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6]体工队各级单位参照贺龙的命令,把体工队建设成为了一支 “既是运动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把体工队按照运动项目分成几个体育工作辅导小组,分次分批下到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等西南军区驻军地的部队进行运动指导。在进行普及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工队还经常与当地驻军部队官兵举行表演赛,吸引了更多部队战士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事实证明,在贺龙的指挥下,体工队下基层有力地促进了军队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在竞技体育的训练方面,贺龙提倡用军事化的运动训练与管理方式。他提倡运动员在训练上要始终坚持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以及大运动量训练的要求,在平时的训练与每次的比赛中他都教导运动员要具备军人的素质,特别是在比赛中要求运动员要具有拼搏精神,不畏强手,做到 “打出风格,打出水平”。贺龙认为,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与军事作战类似,特别是球类运动中的 “战术”、“战略”、“进攻”、“防守”、“反击”等专业用语与军事作战的意义相同。贺龙还重视在军队中选拔体育管理人员,目的就是为了能将运动队培养成为一支不畏强敌,敢打硬仗、大仗的队伍,把运动员培养成能为了国家荣誉牺牲自己一切的战士。后来的实践证实,竞技体育与军事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贺龙军事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最重要的就是直接提高了革命军队的战斗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提倡军队要经常组织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战士们的体质,而且还能培养战士们的集体主义精神。1939年4月23日早晨,贺龙在冀中指挥作战的间隙,面对进犯的大股日军,仍然毫无畏惧,组织 “战斗篮球队”进行篮球比赛,在球赛结束后,贺龙在教导参加比赛的官兵:“毛主席从建立红军开始,就非常重视部队的文化工作。咱们部队的军事、政治都很强,文化工作也不能落后。如今情况不同于以前了,战士们的工作方法也要进行调整。比如说今天,虽然村外在打仗,但你们也要继续练球,继续排戏,继续练习唱歌。始终要明白我们要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在艰苦的环境下得到锻炼。让我们能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打得赢、拉得动,这样才能直接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服务。”[7]当时,贺龙的名字已经成为鼓舞120师将士练兵杀敌的一面旗帜,为丰富部队文化生活、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贺龙把军事化的管理手段和竞技体育相结合,培养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优秀运动员,为新中国的体育复兴之路做出了贡献。1958年,贺龙向体育界提出:“东亚病夫的帽子一定要摘掉!”、“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要有争取胜利,破世界纪录的雄心和气魄,不要跟在人家屁股后头跑。”[8]一大批体育健儿奋起响应贺龙的号召,知耻后勇,苦心磨炼,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例如在1959年的世界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乒乓球名将容国团夺得了国家体育历史的第一枚世界金牌。同年,中国的三大球在国际比赛中连克强队:足球胜了匈牙利二队;男篮赢了欧洲冠军捷克斯洛伐克队。贺龙为之振奋,及时表彰他们,号召运动员继续向世界纪录冲刺,这些消息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已能让全国上下为之振奋。
“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举国上下背负着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革命任务。搞经济建设离不开工人的劳动,搞粮食生产离不开农民,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体质状况的改善显得尤为紧迫。广泛、全面地开展全国性的群众体育运动与国防体育运动,不仅是增强国民体质的有效途径,改善民族体质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提高国民的国防意识的必要方法。因此,作为体委主任的贺龙为了通过体育振兴中华民族,提出了积极结合国防体育项目,大范围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方针。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发展人民的劳动能力,培养共产主义优良品质,是体育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表现。国防体育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仍然得到较大的发展,成绩也极为突出。仅以1962年为例,就有40人29次打破了17项全国纪录。2.5 ml竞速快艇模型的成绩,超过了第4届国际航海模型的最好成绩。又据北京、辽宁、天津、吉林、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不完全统计,参加军事野营和三防等项目的人数,约达500多万人。这一系列的成就对于刚刚成立的共和国具有重大的贡献,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体质的改善以及民族的强盛提供了保障。
自幼爱好习武的贺龙,几起几落的斗争经历使他体会到拥有健康的体魄对于一名革命军人的重要性,这为他之后的军事体育思想打下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不拘一格,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将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相结合,有力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争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把军事管理手段运用到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中,对于当时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贺龙的军事体育思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训练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亚运前夕怀念贺龙同志 [N].人民日报,1990-6-21(1).
[2]谢武申,王鼎华.共和国体育元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刘戈.贺龙同志谈体育工作 (摘录)[J].体育文史,1996(2):15-16+37.
[4]刘少英,文兰.贺龙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4):22-25.
[5]李祥,刘少英,张璐.贺龙的体育人才观及其现实价值 [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17-19.
[6]李烈.贺龙年谱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6.
[7]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史简编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8]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革命史研究室.回忆贺龙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9]王增明.贺龙抗战时期体育思想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6,3(3):1-6.
[10]吴礼文.贺龙同志与我国的体育事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