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改革如何破冰
由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在北京发布。报告重点考察了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报告指出,全国已经有500多家民口企业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生证”,1000多项民用技术应用于装备研发。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大约为30%,标志着中国军民融合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推进阶段。报告传达出一个信息,我国军民融合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
习近平曾强调,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前进的道路上再没有多少好啃的“软骨头”了,必须啃“硬骨头”了,必须迎难而上打硬仗。这条道路对军民融合同样适用。如果军民融合的改革不能很好推进的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谈不上。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打破现有利益格局。
国外主要国家军民融合的成功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发展军民两用的技术,设立国家层面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建立完善的政策、法律、标准体系,培育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等。若想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就必须逐个解决以上问题。在当前军民二元结构体制下,军是军、民是民,各管各的事,军民融合更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而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改革缺乏动力。对于军民融合的主体尤其是国字头单位来说,有自己的热炕头坐何必去千辛万苦重新垒灶;而对于民间企业、科研院所来说,与等级森严的军队部门以及关系复杂的国有军工企业打交道,人为保障较多,成本太高。
二是改革的阻力逐步增大。军民融合深入推进,必然涉及到部门利益的巨大变动,这些变动往往会对正在进行的事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军工事业涉及国家安全,任何不利影响都会威胁到改革中的中国,反过来影响改革的推进。
军民融合改革如何破冰,关键在于找到动力,打破阻力。总的来说:
一是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国家必须从战略层面推进军民融合,确立军民两用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具体部署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军民一体化的基点;国家必须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自上而下推进军民融合,对科学技术、装备建设和重大项目军民融合等事宜进行统筹协调;相应的政策、法律、标准要尽快出台,保障军民融合事宜的合法、合理、规范。
二是找到动力,打破阻力。没有利益驱动,军民融合的具体推动部门不会有所作为。而找到利益驱动力并不难,关键在于打破利益格局,重新分割利益,平衡各方得失。具体来说要多层次、多渠道向市场发布装备采办信息;出台相关法律,强制要求军方实行最大化公开竞争;出台具体标准,规范民间企业产品,同时堵死“寻租”空间;合理配置基础资源,出台政策促进军民大型科学仪器与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基础设施的共享,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对共用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军民一体资源共享机制。
打破阻力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让利益暴露于蓝天下。加大军工行业开放力度,打破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资源壁垒,让民间力量源源不断进入,冲破利益链。
总体而言,改革的推进就是自上而下统筹协调,从外到内倒逼利益链重建。
·文_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