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武 王 禹
突破政工文献学习的瓶颈
●李文武 王 禹
在军队政治工作发展史上形成的重要文献,记录着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蕴含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理论原则与内容方法。可以说,政工文献的学习是政工干部的必修课程,文献的研究运用是政工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但无须讳言,政工文献学习研究对政工干部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愿学”“学什么”“如何学”与“如何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突破政工文献学习的瓶颈,完善政工干部知识结构,进而提升其理论和思维水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在政工文献的学习上,主要存在着几种消极倾向:一是“过时论”,认为“文献是过去的东西,没有现实价值”;二是“经验论”,认为“我从没有读过军队政治工作文献,工作不也干得挺好?学习文献没有用”。三是“事务论”,“现在部队工作这么多,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学文献?”四是“枯燥论”,“文献离我们太遥远,内容太久,语言太陌生,找不到感觉”。其原因在于缺乏“为什么学”的动力源泉,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工文献对自身成长的重大价值。为此,需从认识层面做到“三个理解”:
一是理解政工文献是“信念之根”。政工干部求发展,需要信念与能力的双重提升。做政治工作需要坚定信念,一定程度上,信念比能力更重要。信念从哪里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我们从丰富的政工历史进程中去感悟,从凝聚老一辈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经典文献中去领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党的文献,不仅记录了党的奋斗历史,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文献正是承载着这样的“苦难与辉煌”“使命与责任”“光荣与梦想”。一部文献就是一部史诗、一种传奇,见贤而后思齐,知史而懂兴衰;信念坚定了,信仰升华了,政治工作就好做了。
二是理解政工文献是“理论之源”。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文献正是政工“理论之渠”的“源头活水”。历史文献是政工思想最直接最集中的载体,承载着军队政治工作的“本质与特征”“地位与作用”“规律与原则”“内容与方法”等基本原理,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军队政工领域的实际运用和展开。一部文献或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或让我们懂得一项基本原则制度,或让我们体会一种方法途径,理解深刻了,见识上去了,能力跟上了,做政治工作就容易多了。
三是理解政工文献是“实践之镜”。实践是丰富生动的,政工实践中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无法预料的。以史作鉴,可知未来。文献如镜,既反映特定时代的矛盾问题,也折射着未来发展方向,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更长远。比如,《古田会议决议》正是对建军初期存在的“单纯军事观点”等八种错误观点的深刻反思;《谭政报告》是对抗战初期军阀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有力批判。它们作为政治工作经典,也指导着我们今天的政工实践。文献正是承载着“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借鉴”“正面学习与反面教训”的实践经验,如同一面“参照镜”,让我们在文献的视角中反思当前,从历史比较的方法中得到启发,从正反经验教训中得出警示。
明确“为何而学”之后,“学什么”就提上议事日程。在“学什么”这一问题上,常见的有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视野狭窄,眼界不宽,把政工文献仅仅理解为标注有“政治工作”字样的文献。二是思路不清,感觉文献太多太复杂,不知如何下手,抓不住重点,一头雾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从“无从下手”到“胸有成竹”的飞跃?应在两方面聚焦:
全面把握,胸中有数,拓展视野。首先在认识上要有宽广的视野,能“跳出政工研究政工”。从广义上讲,政工文献包含三大类:一类是我军政治工作文献。即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关于我军政治工作的决议、纪要、条例和规定等。第二类是我党政治工作文献。除了军队政治工作文献,还包括加强政治工作主体建设的文件、指导全党全国的纲领、路线方针、原则以及对各个部门开展政治工作的指示等。第三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工作文献。这一类除了前两类文献之外,还包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有关论述,特别是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及思想政治建设的最新论述。这三类文献共根共源、一脉相承,形成政工文献“三位一体”的学习格局。如做到三者的结合学习、比较学习、共同学习,将有力促进政工干部理论素养的跃升。
突出主线,以点带面,形成突破。从部队工作实际看,政工干部集中大块时间学习文献不太容易。那么,如何在较短时间把握文献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具体实施因人而异,建议:一是时间较有限时,可采取“快速阅读全面了解法”。“看报看题,看书看皮。”浏览一下经典文献,知其基本思路、主要观点即可。二是时间较为充裕时,可重点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把握其中重要的论断,比如“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等。三是对时间极为紧迫的同志,建议“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几部政工经典不可不读,不可不悟。这就是在我军政治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篇经典,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1944年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1987年《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决定》、1999年《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等。可把这几部经典文献常放于“案头、枕头和心头”,学而时习之,学而时用之。
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不解决方法问题,过河只能是空想。有的同志说,我也想学,也知道学哪些经典文献,但一拿到文献“头都大了”,脑子里是“一团糨糊”,“文献太枯燥离我们太远”,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认真去看书。如何实现从“太枯燥”到“乐无穷”的飞跃?笔者认为,主要搞好“三个结合”。
研读文献本身与了解背景材料相结合,让“枯燥”的文本鲜活起来。不可否认,今天看来,许多文献年代久远,时间长,不易读。其实,“远”与“近”是一个相对概念,深层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脱离其特定的背景孤立地学习文献,生搬硬套地理解文字,自然觉得枯燥难懂,自然觉得“远”。如果我们尽可能地了解一些文献产生的相关背景,就会感觉到文献离我们很近,如同老一辈革命家在与自己促膝谈心,亲切而自然。我们对文献便潜移默化地由陌生到熟悉,从简单了解到如数家珍,从可有可无到离不开丢不掉。
持久学习与闲暇学习相结合,让“痛苦”的学习快乐起来。一方面,学习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反复的付出。学习上不能有半点偷懒,这是基础。没有播种的辛勤汗水,何来收获的欢心喜悦。学习上痛苦最大的时候或许正是收获最大的时候。另一方面,学习需要善于利用时间。在每天的早餐前几分钟,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歌曲之余,在激烈的体育锻炼之后,或翻看几页,或集中思考几分钟,时间一长,化整为零,不知不觉,大部头的文献就在这些闲暇中读完。
历史考察与现实运用相结合,让“遥远”的文献亲近起来。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文献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证,重在运用。一是充分继承挖掘优良传统,决不固步自封。固然,文献中个别观点、个别词句会过时,但其所包含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永不过时,其包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创造精神永放光芒。二是联系实际问题创造性运用,决不固守陈规。不能把文献当作教义来固守、当作教条来执行,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悟透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开展工作的思路办法。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