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健
如何搞好基层新闻报道工作
●马 健
随着政工网广泛进班到排,官兵学网用网氛围不断浓厚,官兵人人成为宣传员、报道员、评论员,部队新闻报道工作呈现出新气象。但调查发现,部分官兵写稿投稿热情很高,但有的思想认识层次较低,理论素养不深厚,写作能力偏弱,文章切入点不新、立足点不准、闪光点不亮等问题,制约了新闻报道工作的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核心是“新”,源泉是“闻”,抓手是“报”,制度是“道”,要着力建立一套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的运行机制,有效促进基层新闻报道工作。
一、核心是“新”,展现事实亮点,要视角独特、标题新颖、内容深远。新闻报道不仅要体现事件新,更多的是要追求思想新。创新的工作方法、独特的观察视角、鲜活的思想,都能够引起编辑的兴趣。新闻的思想新,要抓好三个突出:一是视角独特。角度的新意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最能展现活力。新闻报道员要认真观察分析新闻的各个方面,综合衡量,选取最有新意的角度入手以吸引观众。二是标题新颖。新颖的标题是稿件通过审核的敲门砖,新闻报道员需要提炼新闻的主题思想,凝聚为朗朗上口或是充满悬疑的标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阅读的欲望。三是内容深远。基层报道往往都是发生在官兵身边最普通的事件,但是小事件通常蕴含大道理。新闻报道员要能够透过平凡的事件看清本质,找出事件中的新闻亮点,通过思维的火花打动观众,引发思想上的共鸣。
二、源泉是“闻”,探寻来源线索,要敏感听、深挖掘、专项探。“闻”是第一手工作,古人写诗作画讲究“功夫在笔外”,这里的“笔外”就是“闻”,就是材料的来源和素材的挖掘。一要敏感听。如同雄鹰捕捉猎物时敏锐的目光一般,新闻报道员的神经应当随时处于发现状态。多看、多听、多想,及时发现、提炼身边的新闻原型,利用好身边的新闻材料。二要深挖掘。新闻写作只有通过不断思考与挖掘身边的平凡事,方能把隐藏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正能量挖掘出并展现给广大读者。三要专项探。新闻报道员要有目的地寻找新闻材料,诸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需要大力宣传的主题,作为新闻报道员要像聚焦灯一般把目光紧盯在身边有关宣传主题的人和事,当好“指明灯”。
三、抓手是“报”,注重能力培养,要勤奋好学、多记多写、善于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想写好新闻报道就要注重在点滴中提高自身能力。一要勤奋好学。“学别人的稿子,写自己的报道”,对于培养新闻报道员来说,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思路、手法和用词、用语,多反思自身的不足,摸索改进的方法,能够尽快提高能力,创新写作思想和角度。每天利用读报时间阅读《解放军报》等报刊,学习其中精华、摘抄优秀稿件,培养自己的写作意识,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要多记多写。“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新闻写作同样如此,多写多作才能有所作为。要制定好每周的写作量,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方可有所建树。三要善于总结。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总结自己存在的不足,新闻报道三分靠写,七分靠改。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并改进自己在标题、结构或是语句中需要推敲的地方,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制度是“道”,建立完善机制,要目标明确、工作有序、讲评经常。抓新闻报道工作贵在经常,难在持久,必须建立一套正规化系统化的制度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理顺通道,强化自觉,形成一种内在习惯。一是目标明确。正如远航时需要灯塔一样,新闻报道工作也需要整体的规划、明确的分工,确保人人有指标、月月有任务。通过具体的目标数字牵引宣传工作,给后进者压力、先进者动力。二是工作有序。指定专人负责摄影摄像、稿件撰写,确保每个连队都有2—3名新闻报道员,做到及时搜索典型、挖掘线索、形成稿件,通过流水线式工作方法提高报道工作质量;制定《新闻报道工作量化表》,及时进行监督掌控。三是讲评经常。实行“每周一讲评、每月一盘点”制度,自上而下定期召开政工会、新闻线索会等,专题讲评部署新闻报道工作情况,落实奖惩办法,组织新闻报道员交流体会和示范讲解,明确差距、催生动力。
【作者系73071部队55分队教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