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全球化背景及其对策

2014-01-11 10:49申波
战略决策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全球化民族

申波

文化产业:全球化背景及其对策

申波

全球化的发展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把握好机遇,做好准备,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从当前来看,首先要面对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后,如何调整文化心态,文化产业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概括的说,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第二,处理好民族特色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关系,发展壮大自己;第三,在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注意中国文化安全。

全球化;文化产业;对策

文化产业从生产到销售逐渐迈向全球化,这种趋势已经逐渐明朗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造就了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这种发展必然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不断走向世界,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同人才国际流动的关系也很密切,文化产业要创造出更加优秀和喜闻乐见的作品,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招揽优秀人才,借鉴先进理念,引进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产品传播的范围更加扩大,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胜的几率更高,它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生产者获取巨额利润的目的才能得到实现。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具体表现有多种形式,比如组织的全球化,制作生产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全球化,像跨国文化企业的出现,个别文化产业超级大国的文化产品在海外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其在本土的收入,文化产品比其他产品更容易从原产地流传到世界各地,跨地区、跨国界、跨领域的合作,文艺方面的一些大的制作汇聚着世界上各方面的优秀乃至顶尖人才,市场上不同国别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等,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目前来看,中国文化产业规模尚在形成过程中,文化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生产能力弱,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懂得市场运作,掌握国际服务贸易规则,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而且资金短缺、质量偏低。另一方面,处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我们虽然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有清醒的认识,但对文化的产业属性了解甚少。因此,如何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充分利用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优势,主动面对外国的竞争者,就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明确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决定》战略性地指出: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因此,面对发展形势迅猛的全球化,我们必须把握好机遇,做好准备,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一方面要面对的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文化产业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要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就要使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与世界相接轨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同时要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能够为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所接受。

一、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在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格局的冲突与融合将长期存在。就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言,融合是主流趋势;就不同国家经济利益之争而言,冲突只是次要趋势。而在冲突之中,表现最为突出和明显的就是不同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近年来,美国凭借优势地位,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既渗透文化,又获取实利。以电影业来说, “法国号称欧洲电影业 ‘最可靠的堡垒’,但是,法国的电影市场却被美国好莱坞电影不断蚕食:70年代,美国影片在法国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7%,到了80年代,已占57%,如今这一比例已上升到58.7%以上。美国影片的泛滥引起了法国舆论的广泛不满。”②荆萱:《法国:抵制美国“文化入侵”》,《前线》1995年第4期。因此,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中获取的利润是惊人的。在美国,电影的国内影院票房收入平均只占其总收入的35%,海外收入是国内票房收入的一倍以上,而音像制品和电视播映权的收入往往还超过国内影院的票房收入。特别是在新兴的信息产业,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更为激烈。为了挽回局面,改变劣势,欧共体各国的导演和演员联手合作,共同拍片,其中 《三姐妹》就是一例。欧共体各国抵制美国文化特别是美制电影的斗争始于1991年。那时,欧共体工业国决定实施 “媒体计划”。这是一项为期五年、预算约2.4亿美元、为振兴欧共体会员国电影业的方案,由欧洲电影界人士以欧共体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共同策划,共同执行,共同努力,不断发展欧共体各国的电影工业。

今天的中国,同样面临着西方经济和文化的渗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可喜而巨大的变化。我们在自主研发取得进步的同时,又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其中包括引进了大批的文化产业。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刚起步,文化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如上个世纪末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 至25%。中国的文化产业刚起步,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文化产品总量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其结果是,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抵挡国外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冲击。可口可乐、麦当劳、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多媒体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文化载体,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另一方面它们极大地冲击着中国的文化产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可以说,伴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入,我们消耗的不仅仅是外汇储备,更危险的是由于种种西方价值观不知不觉地植入,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构成。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片的威力以及 “哈日族”、 “哈韩族”的出现,都是活生生的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大改革力度,全面了解中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不足和短处,化消极为积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速改革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巨大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整个文化建设中,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此,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其具体措施就是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 “扩大文化消费”。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没有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规范和繁荣,也不可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弘扬,更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取胜。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要求,积极借鉴外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加快文化事业的改革,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朝着适应国际竞争的方向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在当今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知识、信息和科学等 “文化力”乃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推动力,文化生产力被释放出来,并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生产力是一种文化创造力,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才能得到发展,而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有生命力和活力。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互动过程中,我们只有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出高水平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文化产品,才能使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处理好民族特色与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关系

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体,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既受到经济规律的影响,又体现文化的种种特性。因此,文化的民族性也充分反映在文化产品上,由此而产生了文化产品的民族特色问题。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传播中心与边缘、传播优势与劣势的悬殊差距。全球化并非全球平等。发达国家由于其发达,可以借助雄厚的物质财富与先进的技术手段,使自己居于文化传播中心。但全球化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文化的简单归一意味着文化失去多样性,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基因的重大损失。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坚持文化自觉意识,又要坚持文明对话意识,这才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心态。著名文化学者李宗桂教授对此指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艰难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自觉所讲的文化,是从民族意义上讲的,亦即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具体而言,文化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对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关系的理性把握。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文化自觉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于理性地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以及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④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当代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意义形态的文化价值体系,文化自觉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时代需要。

但是,在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我们也要自觉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不同文明对话的决议,并将2001年确定为 “联合国不同文明对话年”,这一主张得到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然而,就在开展对话活动之际,在美国发生了 “9·11”恐怖暴力袭击事件,这使得 “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对此, 《甲申文化宣言》明确主张: “我们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⑤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这说明,不同文明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及冲突,对当今国际关系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对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对推动国际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要实现一种中外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不可能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产业。对来自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文化挑战进行客观的、辩证的分析与鉴别,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持必要的警惕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对西方先进文化则要虚心学习,并通过规范整合的方式使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同时,要主动出击,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以积极的态势抢占国际文化市场,以泱泱大国的气度和风采感染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具体到文化产业,就有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比如,体制上的接轨,在市场的体制下运作,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适应;机制上的接轨,要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经营,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产品来经营,采用市场的办法来经营,如建立经纪人制度、成立演出公司、采用公开拍卖等方式;形式和规格上的接轨,文化产品的外部包装上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要和习惯,采用可以为不同人群所共同接受的表现手法。而要实现文化产业的国际接轨,必须促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快立法立规,健全各种法规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在清理与世贸规则不一致法规的同时,尽快制定新的法规,以避免出现法律断档。文化法制建设既要体现中国文化主权的不可侵犯性,也要与世贸规则衔接。

三、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必须注意中国文化安全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揭露 “棱镜门”项目事件,无疑给我们的文化安全问题敲了警钟。其实,不仅仅是网络可以带来安全问题,就是文化产品的输入同样隐藏着文化安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文化渗透来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通过用学术术语包装的价值预设、研究范式形成一整套后殖民话语,并利用自己掌握的话语霸权来影响中国。其实质就是, “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⑥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这样的文化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其表面价值,而是成为他们输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工具,使他国民众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及价值观发生怀疑和动摇。如有学者披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的统计,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国的电影产量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但却占领了全球影片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⑦于炳贵、郝良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中国学者大约在1999年前后开始从学术层面关注文化安全问题⑧参见: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林宏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国家安全通讯》1999年第8期。,至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文化安全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他们分别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特征、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等进行细致地探讨。关于 “文化安全”的界定,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把握,认为广义的国家文化安全指 “国家内的文化安全”, “即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确保主权国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权,具备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良性互动与不断创新的文化系统,并在人民群众中间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狭义的国家文化安全指 “国家文化的安全”,“特指作为一种政治实体的主权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以及国家形象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和扭曲,从而确保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在其主权范围内也包括在国际上享有比较高度和一致的合法性认同。”⑨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又正在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之中。全球化进程中会有各种矛盾与碰撞,这一方面给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外部机遇,另一方面也使中国遭遇到文化安全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文化安全的现状是: (一)从内部看,缺乏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民族传统文化呈势衰的状态,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够,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已经威胁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传承,需要抢救、保护和振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文化绵延生发、始终未曾中断的文明。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显然是不够的,既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政策,也缺少明确的措施手段办法,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是 “雷声大,雨点小”;口号多,行动少;文件多,经费少,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致使传统文化的散落和民间手工艺术的大量失传。民族文化的消解因经济因素和技术进步而似乎具有了合理性,于是又潜在地摒弃了文化安全意识,把全球化错误理解为文化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致使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领域等不断渗透,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二)从外部看,西方强势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文化的 “西化”、 “洋化”异常活跃,且对各个阶层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亟待鉴别、规范和整合。因为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所以同样缺少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在这种意识主导下,面对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化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渗透性和难以干扰性而大量涌入的现象,我们的警惕性不高,对文化安全的研究不够,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安全战略和预警机制。当我们舒舒服服享受外来文化时,不安全的感觉已经没有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如此严峻的文化安全形势,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呢? (一)总体来说,我们要树立民族文化安全意识,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网络传媒与语言工具并用,弘扬民族文化,抵制文化帝国主义,采取积极策略,正确应对中国的文化安全,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既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又保持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强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这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前提。 (二)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⑩《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三)运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运行,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安全警戒线,建立早期的科学预警与监测模型,完善的预警制度和应急方案。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运用经济、法律、市场、行政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力量进行鉴别,包括国际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可能构成文化产业及其市场的威胁、文化产业构成灾难性后果的因素等,并作出及时准确的预告和警示,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牢固掌握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总之,文化安全对于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有着重要意义。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在 《人类发展报告》中把文化安全列为人类社会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既迎战挑战、发展自己、和平崛起,又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开放性和先进性,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责任。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TimesGlobalization and ItsDevelopment Strategy

Shen Bo
(SchoolofPoliticalStudi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006)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forces us to take up the opportunity of developmentand prepare for active involvement in culture industry.At present,whatwe need to prioritize is to adjust our cultural mentality and face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econom ic integration.Firstly,we should 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competition and crisis.Secondly,we should handle proper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eeping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tionalizing culture industries.Thirdly,we shoul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s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developmentof culture industry athome and abroad.

global;culture industry;countermeasure

申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510006)

G124

A

1674-9065(2014)01-0048-09

2013-06-24]

[责任编辑:王海]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号:GD12CMK0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全球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