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君
人们关于丹江口水库的印象,多来自某个品牌的矿泉水广告,水好景美代表了整个库区。但是,当笔者亲身在库区行走时发现,山水之美只是库区的一景,那里的百姓、发生在那里的故事,才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
库区古树搬家记
大山深处有一个村落,叫丁家营村。村里有棵侧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谁也记不起老树有多大了。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辈,就有了这棵老树。
村里的娃子们常在树下玩耍,大人们闲时会在树下打上几圈麻将,黄道吉日,老人们会给皱巴的树枝系上红绳,叨咕上一会儿。
老树,就像这个山村的老族长,庇护着村民的繁衍生息,见证着整个村落的变迁。
2013年年初,夏历蛇年的一天,老树迎来了自己命运转变的一刻。
丹江口市林业局的一组工作人员来到村里,围着老树细细打量,又记又写。林业局野保站站长彭涛抚摸着老树斑驳的树干,低声说着,丹江口水库要蓄水了,给您老找了个新家,离这儿不远,住得高点,水淹不着。
情难舍,意难分。
老树送走了一批批移民,他们心里都记得村里有棵老树。如今,老树也要走了。找一个新家,让老树安度晚年,也许是对库区百姓最大的慰藉。
老人不易出远门,老树亦是如此。老树生于斯,长于此,400余年,根茎深深植于这片沃土,每一季雨水的味道都烙在它的记忆中。有滋润它的故土陪伴,在异乡,老树才能安心。
包裹根茎的土球,是树木移植得以成活的第一步。普通的树,土球大小只需树冠的一半即可,老树的土球却与树冠等大。8名工人,一锹一镐,小心翼翼,尽量将老树的根茎包在土里。也许是老树的根茎太过繁密,也许是工人太过小心,日出日落,8天时间,包裹老树的土球才被挖好。
老树搬家,路上出不得闪失,自然要细心周到。包裹根茎的土球被麻绳扎得结结实实。人们又找来些拳头粗细、一尺来长的木条,用草绳缚在树干上,免得路途颠簸,老树闪了腰。穿戴齐备的老树,自重加上从上到下的行头,重达20多吨。
似乎是故土难离,上路那天,起重量50吨的吊车抱起老树,居然自身不稳,颤颤巍巍,惊得在场的人一身冷汗。工人们赶忙用挖掘机压住铲车的下盘,老树才“坐”上了为它专门准备的大拖车。
老树年事已高,搬到异乡水土不服难以适应,林业局把老树的新家选在了离老家直线距离仅1.5公里的一处山坡上。
虽不远,路却难走。山村多是小径,人走尚可,车却难以行进,何况是载重二十几吨的大车。工作组硬是修出了一条4米多宽、近7公里长的便道。
几经周折,老树搬进新家。
在移民眼中,老树更像是留在老家的亲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库区小厂新生记
“当当当,当当当。”机器发出的声响,充满了节奏感,回荡在高大的厂房里。尽管天有些阴沉,但厂房里的光线依然明亮。
王瑞兵三两下就将一个纸板钉成纸盒,不一会儿脚下就摞起了一堆成品。他陶醉其中,仿佛在田里耕作一样,心无旁骛。
王瑞兵算是这个厂子的元老了。厂子还未搬之前,他已经在这里打工。那时候的厂子,严格来说还不能称之为厂,几间房、六七个人,做些纸板印刷的活儿。日子过得清闲,不忙的时候,家里的地也能照看得上。下班之后,他还能和工友喝上几杯,打上几圈当地人称“掐五星”的麻将。
去年,清闲日子一去不在。丹江口水库蓄水,厂子处于170米淹没线以下,要往高处搬。移民干部告诉他们一个新词语——企业迁复建,也就是把厂子迁往淹没线以上,继续从事生产经营业务。
山多地少,这是丹江口库区地貌的真实写照。往哪儿迁,哪儿有地可迁?尽管这事不归王瑞兵操心,可他一天到晚还是放心不下。
厂子虽说不大,但在浪河镇也算是个知名企业。镇里头和移民站的工作人员想,不能委屈了自家孩子。可把这个宝贝疙瘩安顿到哪儿呢?望着一个接一个的山坡,大家都犯了难。
开山辟地,似乎是唯一的出路。湖北丹江口库区移民内安,也是开山建房。选址、开山、运土、平整土地,一项项工作按部就班。新厂址就选在王瑞兵村子的旁边。他站在村前,看着山坡被一点点地平整出来,自语着:“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开山建厂。”
今年夏天,40多亩土地被平整出来,幸福的烦恼随之而来。是扩大生产规模,拓宽业务范围,还是维持原有生产规模,厂子里争论不休。
维持现状,虽然效益还行,但是发展前景有限,更何况让这40多亩来之不易的土地闲置着,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扩大规模,好是好,但风险和压力也随之而来。扩大规模的钱从何而来,谁会新技术,销路怎么解决,这都是现实的问题。就这几个人,能不能应付得过来,没人敢说。
厂长张继甩下狠话:“干!钱不够就去贷,不会干就去请师傅教,销路大家一起出去跑。”他撂下话,便自顾自地走了。
厂里的人,互相看了看,也都散了,各自回家。日子一晃到了9月,三间宽敞明亮的厂房已盖了起来,每间厂房足有三个篮球场大小。自动化生产线、材料仓库、成品车间,都已经有模有样。
只是张继的办公室仍有些简陋,缩在成品车间一角,四面通透,一套桌椅一台电脑。他不以为然,招兵买马、盖办公楼、筹措资金,一件接一件的事摆在了他的案头。
最近,王瑞兵打麻将的时间少了。他现在已是车间主任,忙着调试生产线。“这样的日子过得才完美。”他穿着崭新的工服,望着开足马力的生产线得意地说。
库区移民之香嫂
谷庙岭村口,一栋二层小楼,白墙青瓦,二楼上高挂香云山庄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也足够大气。
山庄里既无亭台楼榭,也无前后院落,只有上下两层四间客房,仅可供五六个客人居住。如此景象,敢叫山庄,莫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徒有虚名?
庄内虽不大,但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正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庄内有奇珍异宝?非也。庄内有绝世美景?非也。庄内有奇人异士?然也。奇人异士何许人也?云香山庄女庄主李香云是也。
李香云年过五十,风采依旧。短发圆脸,个虽不高,却生得小巧玲珑。一张快嘴,话如爆豆,声似莺啼。一双快手,忙碌不停,让人眼花缭乱。人送雅号——香嫂。
香嫂早年在老家开店数载,精通生意经。虽不说日进斗金,但也衣食无忧。后因响应南水北调移民,关掉买卖,举家搬迁,移居丹江口谷庙岭村。
香嫂的农家菜,百里飘香。谷庙岭村位置绝佳,登高远眺,三面环水,一面通途。香嫂独辟蹊径,将自家二层小楼取名云香山庄,就地取材,专营农家乐生意。
她的农家乐有“三绝”。一绝,食材“野”和“鲜”。食材要求苛刻至极,鱼必须是肉质细嫩的水库鱼,取活鱼现吃现做。菜是山上生长的野菜,当天采摘,绝对新鲜。因临水而居,菜饱受雨露滋润,鲜香无比,口感极好。土鸡,其肉质远非肉鸡所能比拟。
取天然食材,以柴锅烹制,辅之她多年技艺,味道自然不同反响。
二绝,菜品小而精,唇齿留香。香嫂与众不同,在一个小字上下足功夫。芝麻叶、槐花、开胃辣酱是山庄的看家小菜。特别是开胃辣酱更是香嫂的“独门秘籍”。尖椒、蒜瓣、大葱剁碎搅和到一起,装进保鲜瓶,淋上几勺麻油,鲜辣可口,开胃又下饭。
三绝,走“土”“特”之道。山庄开张不久,从城里来了客人。香嫂喜上眉梢,笑脸相迎,询问客人想吃点什么。
客人说想吃点和城里馆子一样的大鱼大肉。香嫂听了一惊,说山庄只是农家菜馆,以土菜为主。客人听了扫兴而走。她却并不生气:“坚持农家特色,才是山庄的经营之道,做了别的只会赢得一时,不是长久之计。”
山庄生意日渐红火,许多城里人慕名而来,一为品农家菜,二为睹香嫂风采。
“我和北京人一样,盼着水早点蓄起来,那时候山庄的风景就更美了。”香嫂憧憬着。
从库区回京已经有些日子了,可心中的情绪依然难以平复。2014年,从丹江口库区,这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一脉甘泉将北上,希望带到北京千家万户的不仅是缓解干渴的雨露,更是流向北京的文化长河。“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未来我们北京人喝上丹江水时,请不要忘记那些为此而奋斗的设计师、建设者、库区百姓……请记住这些朴实的人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