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君 谢 娟 雷双燕
责任编辑:吴小红
健康的心理是指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对环境高效而满意的适应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体精神健康状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护理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护士的高强度压力状态,不仅容易产生疲惫感,而且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自2010年起,笔者先后对西安市5 所三级医院的704 名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随后针对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西安市5 所三级医院(3 所综合医院、2 所专科医院)的704 名临床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 岁~53岁,平均2 8.3 2±7.3 1 岁;护龄1年~33年,平均10.87±6.52年。
1.2.1 调查量表 采用SCL-90 症状自评量表,包括10 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共90 个评定项目。由受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 周或近10 天的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采用1~5 级评分。分析指标为10 个症状因子分、阳性项目数、总均分。
1.2.2 调查方法 以团体测试方式进行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由主持人简单说明测试目的和意义,全部在20 min 内交卷。发放问卷760 份,回收有效问卷704 份,有效回收率93%。
1.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频数统计及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1.3.1 SCL-90 各类症状因子分与国内常模[1]比较 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它症状因子分及总均分水平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见表1。
1.3.2 SCL-90 各类症状因子分与女性常模[2]比较 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它症状因子分及总均分水平均高于女性常模(P<0.01),见表2。
1.3.3 护士SCL-90 统计指标阳性率及位次 SCL-90 指标阳性率(因子分>2 分的人数百分率)统计显示,位于前3 位的分别是强迫(28%)、人际关系敏感(24.1%)、抑郁(22.4%),见表3。
1.4.1 临床护士SCL-90 结果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各因子分、总均分水平均高于国内常模和国内女性常模。阳性率位于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本次调查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5 所医院的调查时间前后持续近一年,而由于SCL-90的测试结果只能显示被试者近1周或10 天的心理健康水平,这表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处于持续低水平状态,不仅低于一般人群,在女性群体中也处于较低水平。
1.4.2 临床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1)性别特点。临床护士大多为女性,故本次调查取样均为女性。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受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思潮的夹击和挑战,女性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及责任。有研究表明[3],由于受多重角色困扰,女性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年龄特点。医院临床一线护士以年轻人为主体,本次调查受试者年龄平均为28.32±7.31 岁。研究表明[4],20 岁~30 岁年龄组的人群压力最高。周姝等[5]对364例低年资护士(平均年龄26.5 岁)的调查也表明,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低年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可能因素包括:①对专业认同感偏低,对环境适应意愿和能力不高;②主要承担临床值班,劳动强度大;③患者维权意识增强,但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下的护士法律意识薄弱,护患关系张力增加;④婚恋期情绪情感不稳定;⑤妊娠生育带来的角色转换和经济负担压力等。
表1 临床护士SCL-90 各类症状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s)
表1 临床护士SCL-90 各类症状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s)
注:* 表示P<0.01,**表示P>0.05。
表2 临床护士SCL-90 各类症状因子分与女性常模比较(±s)
表2 临床护士SCL-90 各类症状因子分与女性常模比较(±s)
注:* 表示P<0.01,**表示P>0.05。
表3 临床护士SCL-90 统计指标阳性率及位次
(3)医院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医保合疗政策的实施,病人多涌入城市大医院,三级医院满负荷运转,护士工作量剧增。
(4)职业特点。一方面,护理工作是知识和技能高度结合的工作;另一方面,医疗护理服务要求“零差错”。这对人的心智水平和工作状态的稳定性要求是一个巨大挑战。
(5)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无菌技术、查对制度等对护理工作的严格要求对某些护理人员的影响也发挥着不可知的作用。访谈发现,强迫检查和强迫洗手等强迫倾向和强迫症状案例在护士群体中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本调查中,强迫因子阳性比例位列第一,也支持这一观点。
(6)人际关系敏感因子阳性比例位列第二,可能的原因是:第一,护士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容易陷于医患纠纷漩涡,虽掌握了沟通技巧和方法,但由于沟通意愿不强,护患沟通效果并不理想。第二,护士被赋予天使形象,这一要求看似普通但因其恒常性要求难以实现,高情感性劳动可能是形成高压力工作的潜在原因。
(7)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抑郁因子得分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医疗环境和护理工作特性的影响。护士每天面对病人和家属,他们的焦虑和愤怒、抑郁与悲观、无助与无力感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护士。陈惠等[6]通过Meta 分析方法得出,我国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临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不仅直接影响护士身心健康,影响护士职业满意度和成就感,同时也降低了护士工作效能和质量,对医院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笔者依据调查结果,设计了3种不同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大范围受众或深度的心理学技术干预方法的不同效果。
根据临床护理人员主要出现的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等症状,在被调查的5 所医院里讲授每次3个学时的“心理学改变生活”。通过实例,增强护士心理健康意识,建立维护心理健康理念,感受自身心理情绪变化,能在发生心理危机时及时寻求专业援助。
在某医院选取50 名护理骨干,参加5 次共15 个小时的结构化讲课和音乐治疗体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
2.2.1 压力释放 讲授什么是压力,护士的主要压力来源,压力下的心理躯体表现形式,分享解压方式,在音乐中做减压体验等。
2.2.2 负性情绪管理 讲授什么是情绪,常见的负性情绪有哪些,明晰没有负性情绪就是心理健康等观念,了解情绪的平衡与管理。在音乐中体验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忧伤、寂寞、孤独、自卑等,进行呼吸内观与排除负性情绪,给予能量支持。
2.2.3 价值观 讲授并应用音乐心理剧梅兰竹菊,了解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与生命的意义、澄清自我价值观等。
2.2.4 我是谁 讲授什么是人格和子人格,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在音乐中做自画像和HTP 投射测试等。
2.2.5 人际互动 通过对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分析,阐述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强调沟通意愿和动机对沟通行为的影响,在音乐中了解各自的人机互动模式。
为保障团体的同质性,选取某医院25 岁~35 岁临床一线护士,自愿报名。活动前电话访谈30人,了解基本状况、对心理治疗小组的了解程度以及改变自身的动力强度,筛选出24 人。因为小组为封闭性活动,连续缺席3 次即视为自动脱落,不再允许继续参加,故到12 次24 个小时团体结束时还有16 人。
依据欧文·亚龙团体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存在主义理念下,关注小组成员的现实生活和情感情绪体验。
半结构化的小组活动使成员了解的心理学内容包括:(1)心理治疗的一般技术,如倾听、开放式提问、鼓励和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面质、解释、指导、情感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2)认知主义中的合理性绪疗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3)行为主义治疗中的呼吸放松等;(4)人本主义的助人自助理念;(5)精神分析中的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和投射性认同以及潜意识工作原理等;(6)最重要的是使成员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团体治疗技术,通过观察团体其他成员的行为,体验互助互利,相互提供安全的实验环境,相互学习交换经验,尝试模仿适应行为,学习社会交往技巧,重建理性认知。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通过一次或者若干次的讲授、辅导和干预,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尤为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变化主要受潜意识控制以及早年生活固化的行为模式影响,因此很多时候思维上能完全理解的内容,并不能改变情绪体验,也无法改变行为习惯。在医院层面建立外部运行机制,让护士可以定期接受针对性的、连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这对保障护士团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障和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还需要:第一,在护理学课程中加入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护士在执业前有明确的自我身心保健意识,并能熟练应用一般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心理护理和调节;第二,科室在招聘护士时除考核必要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考核心理学基本知识,做相关心理学检查和测量,如EPQ、16 PF 等人格测量,了解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和应激能力;第三,每年对护士进行相应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方法授课,使护士有能力适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管理;第四,建立护士心理健康档案,关注跟踪并及时干预高危和敏感护士个体,防止意外发生;第五,参考企业 EAP(Enterprise Assistance Plan)方式,建立护士心理健康管理长效运作结构和机制等。
总之,随着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护士自身对自我身心健康的逐步重视,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一定能够提高。
[1]程金莲,褚银平.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2):91-92.
[2]任泽娟,李 林,胡娅丽.对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1-13.
[3]杜淑英,曹红英.护理职业危机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1):66-68.
[4]阎书昌,李艳丽,韩布新.中国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3):75-79.
[5]周 姝,徐维钰.低年资注册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4):344-346.
[6]陈 惠,沈 波,陈秀英.我国临床护士心理状况的Meta 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