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日,日本宇航探索局(JAXA)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由H-2A运载火箭从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飞往1999JU3目标小行星。隼鸟-2探测器是2003年发射的隼鸟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的继承者,预计于2018年中与1999JU3小行星相遇并进行探测,2020年12月携带样本返回地球。小行星探测是日本深空探测的重点,已提出的小行星系列探测任务包括隼鸟任务(探测丝川S型小行星,任务已完成,于2010年返回地球)、隼鸟-2任务(探测C型小行星)和隼鸟-Mk2任务(探测D型小行星,已取消)。2006年,JAXA提出隼鸟-2项目,最初确定该项目基本复制隼鸟号任务,2010年发射。2009年,JAXA对隼鸟-2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利用撞击器撞击小行星的任务。隼鸟-2探测的1999JU3小行星属C型小行星,直径约900m。该小行星被认为含有机物和水,光谱与碳质球粒陨石的光谱相似,除不含氢、氦和挥发物外,其化学组成与原始太阳星云几乎一样。隼鸟-2项目的科学目标是探索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有机物、水的生成;工程目标是寻求更可靠、更鲁棒的技术,并对小行星撞击器进行验证;扩展目标是拓展人类能触及的范围,为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积累经验。
隼鸟-2探测器发射质量590kg,尺寸2m×1.6m×1.25m,探测器平台技术和设备大部分承袭自日本2005年发射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但进行了改进,如采用曾用于拂晓号金星探测器的平板天线(隼鸟号探测器的为抛物线形);离子发动机增加了抗辐射能力,发动机推力由8mN增至10mN;姿控系统采用的处理器从20MHz增至50MHz,增加了备用系统;通信系统更轻,传输带宽从8Mb/s增至32Mb/s。隼鸟-2探测器携带了多波段成像仪(ONC)、近红外光谱仪(NIRS3)、热红外成像仪(TIR)、激光高度计(LIDAR)、采样器、独立照相机(DCAM)、小行星试验微/纳机器人(MINERVA)、小型携带撞击器(SCI)和移动小行星表面勘察着陆器(MASCOT)共9个有效载荷。其中:SCI,MASCOT为新研制的,另7个都曾用于其他空间探测任务,但根据本次任务需要进行了适当改进。隼鸟-2任务步骤如下:飞往1999JU3小行星;小行星遥感探测;3个着陆机器人(MASCOT,MINERVAⅡ-1,MINERVAⅡ-2)着陆探测;撞击探测1次;在3个地点采集样品并带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