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远,包纯风,牛海波
(浙江省宏途交通建设公司,浙江杭州 310013)
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参数,设计洪水位为+2.50 m,27#墩河床高程为-0.3 m,土层地质为淤泥质亚黏土及亚黏土。在此工程地质结构中淤泥质亚黏土呈两层分布,因此地质条件较差。-13 m以上土性质为:γ 为 18.7 kN/m3,φ取 15 °,C 取 26 kPa;-13~-16 m 间土的性质为:γ 为 18.7 kN/m3,φ 取18 °,C 取 26 kPa。
承台底设计标高为-6.0 m,坑底标高为-6.5 m,坑深为 9.0 m。拟选用德国拉森 V 型钢板桩,钢板桩长为 18 m,入土深度为 9.0 m。
围堰中共设 4 道支撑,第一道支撑标高为-0.50 m;第二道支撑标高为-2.5 m;第三道支撑标高为-5.0 m,位于承台中下部;第四道支撑标高为-6.5 m。支承布置如图1。
图1 支撑布置图
把整个围堰施工过程考虑成 4 个不同的工况分别计算[1]。
工况Ⅰ:第一道横撑安装完成后,开挖至-2.5 m的受力状态;
工况И:第二道横撑安装完成后,开挖至-5.0 m 的受力状态;
工况Ш:第三道横撑安装完成后,开挖至-6.5 m 的受力状态;
工况Ⅳ:设置第四道支撑浇筑封底混凝土后,同时拆除第三道支撑后的受力状态。
在基础结构计算中,找准锚固点位置是最关键的。板桩施工过程见图2。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以工况Ⅳ为例说明计算过程。
图2 板桩施工过程
主动土压力系数:K a=tg2(45°-ψ/2)=tg2(45°-15 °/2)=0.588
土容重:γ=18.7 kN/m3
主动土压力强度系数:λa=γ· Ka=18.7×0.588=10.995(kN/m3)
坑底主动土压力强度:Pa1=λa· H=10.995×6.2=68.169(kPa)
水容重:γω=10 kN/m3
计算深度:H=H1+H2=2.5+0.3=2.8(m)
每延米水压静载:q=γw· H=28(kN/m)
由于该施工位置水下土层为不透水的黏性土层,计算土压力时不考虑水的浮力,而土面以上水深作为均布的超载作用考虑,将地面均布荷载换算成填土的当量土层厚度。
故由水压力产生的当量土压力强度为:
Pa2=λa· h=10.995× 1.5=16.493(kPa)
故其坑底总压力强度为:
Pa=Pa1+Pa2=16.493+68.169=84.662(kPa)
被动土压力系数:
工况4 计算简图见图3。
图3 工况4 计算简图
(1)钢板桩弯矩计算
计算简图见图4。最大弯矩见图5,可看出最大弯矩位置在 MN 处,为 80 045 N · m。
图4 弯矩计算简图
图5 弯矩图
(2)钢板桩支撑力计算
R1 支撑力为-256.48 N,R2 支撑力为 168 810 N,R4 支撑力为 259 940 N。
此工况下锚固点处的支撑力为 19 699 N。
(3)复核钢板桩的强度
取德国拉森 V 型的断面模量进行复核。1 m宽的断面模量对短边(a 边)为 1 007 cm3。
锚固点深度已至-9.68 m,桩的入土深度还需包括一段长度,即第三工况R01 对 C 点的力矩应等于被动土压力(三角形)对 C 点的力矩。
-13~-16 m 间土的性质为:γ为 18.7 kN/m3,φ 取 18 °,C 取 26 kPa。
主动土压力系数:K a=tg2(45°-ψ/2)=tg2(45°-18°/2)=0.53
被动土压力系数:
R01 取为第三工况锚固点的反力:66.227 N
则入土总长度为 t
t=4.0+3.18≈7.18 m
钢板桩总长为 6.5+2.5+7.18=16.18(m)。
因为租借钢板桩的型号局限于 15 m 或 18 m,故此工程选择 18 m 钢板桩。
钢板桩运到工地后,应进行检查、分类、编号及登记,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对钢板桩锁口进行“锁口通过检查”,并认真做好记录。凡钢板桩有弯曲、破损、锁口不合的均应整修,按具体情况分别冷弯、热敲、焊补、铆补、割除或接长,板桩长度不够时,用同类型的钢板桩等强度焊接接长。焊接时先对焊或将接口补焊合缝,再焊加固板。相邻板桩接长应注意错开,吊装孔及拔桩孔事先钻好,拔桩孔焊加劲板,以免拔桩时拉裂。钢板桩应做好上盖下垫,分层堆放(见图6)。
图6 钢板桩分层堆放
钢板桩施工要正确选择打桩方法和打桩机械,以便使打入后的板桩墙有足够的刚度和良好的挡土作用,且板桩墙面平直,以满足基础施工的要求。
(1)钢板桩打入前应沿钢板桩分布方向挖一条宽 0.5 m、深 0.3 m 的沟,并探明及确定地下无障碍物及管线,并制作围笼设备。
a.围笼设备
钢板围堰用型钢作为内导梁,导框制成围笼,其作用在于插打钢板桩时起导向作用;顶层导框可兼做施工平台;更主要的是作为钢板桩围堰的内部立体支撑,直接承受钢板传来的水、土压力。外导梁只起导向作用。围笼设内外导框,内外导梁间距应比钢板桩有效厚度大 8~10 cm,以利钢板桩的插打。
矩形围笼导梁按设计尺寸直接下料,导梁接头均安排在横撑支点处,接头用夹板螺栓连接的事先钻孔。
b.围笼安装
安装围笼时,应进行测量定位,先打定位桩,再在定位桩上挂装导框。导框在岸边组成,浮运到位以揽索锚碇,再开始插打板桩后,逐步将导框转挂在已打好的板桩上。
(2)桩机顺着从一边开始逐块插打,每块钢板施打过程中不得停顿。桩机行走路线短,施工简便,打入速度快,但由于单块打入,易向一边倾斜,累计误差不易纠正,墙面平直度较难控制。主要控制措施如下:
a.先由测量人员定出钢板桩的轴线,可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导向桩,导向桩直接使用钢板桩,然后挂绳线作为导线,打桩时利用导线控制钢板桩的轴线;
b.准备桩帽及送桩:钢板桩在锤头的打击下,容易出现变形和开裂,因此在桩顶设 1 个 300 mm厚的铸钢桩帽,帽缘用钢板焊成,高 400 mm,桩帽内与钢板桩空隙约 20 mm,使桩帽易套在桩顶上,送桩时打桩机吊起钢板桩,人工扶正就位;
c.单桩逐根连续施打,注意桩顶高程不宜相差过大;
d.在打入过程中随时测量监控,控制每块桩倾斜度<2%,须在纵横方向各设置 1 台经纬仪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偏差则进行纠正处理,若偏斜过大而无法拉直调正时应拔起重打。
钢板桩内土的清除工作可根据土质情况用小型挖机挖土(见图7)或用高压水枪射水进行清除,随着水位的下降,用泥土造浆,抽出泥浆达到挖基的目的。开挖时候,应再次确定围堰各项标高,并根据设计计算书确定支撑位置及施工工况的结构支撑的布置,开挖深度严格根据设计深度及安装支撑位置,内支撑采用双拼槽钢及贴板焊接成箱型结构(见图8),焊缝质量应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开挖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图7 小型挖机挖土
图8 内支撑加工现场
(1)开挖过程中,派专人负责围堰的变化情况。
a.围堰的漏水情况。钢板桩漏水量较大时,派人及时下去用棉絮封堵;当开挖至坑底时,如堰脚漏水,应局部用混凝土进行封堵。
b.钢板桩的变形和移位情况。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钢板桩所受的水压力和主动土压力较大,当钢板桩有异常情况时,立即停止开挖,并及时向围堰内注水,使内外水压力保持平衡。并且在两支撑之间或第三道支撑和坑底之间加密支撑,确保钢板桩的稳定。
c.坑底的涌砂情况,当坑底地质与设计不符,为粉砂、细砂时,在基坑内抽水时,可能会引起涌砂的危险。当出现涌砂时,应立即停止清基抽水,并向堰内注水,使内外水压保持平衡,然后采用水中挖基,水下浇注封底混凝土。
d.开挖过程中,要备有潜水泵,以保证钢板桩出现异常时钢板桩的内外水压力平衡。
e.土方开挖应分段分区连续施工,并对称开挖。
f.施工通道应铺钢板以扩散压力,减小侧压力。
g.基坑周边范围内严禁堆载。
h.地面及坑内设排水措施,基坑内两侧设排水明沟集中排水,保持基坑内无水,便于挖土。
i.开挖过程中注意支护体系的变形观察。
j.基坑内作业时,有专职安全员负责安全检查。
开挖至设计标高后,整平基底。并且在围堰的中间设置集水坑用潜水泵抽取围堰内的渗水,确保基坑底处于干处,然后进行最后道支撑的施工及封底混凝土浇筑(见图9)。封底混凝土的标号为 C25。混凝土采用泵送,混凝土厚为 50 cm,分两层浇筑,每层厚度为 25 cm,上下层同时浇筑,确保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保持在 1.5 m 以上,并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当混凝土浇筑了一段距离后通过拆除泵管和移动软管,使混凝土逐步地向前浇筑。封底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后,开始结构物的施工(见图10)。
图9 浇筑封底混凝土
图10 结构物施工现场
在拔钢板桩前,一般先将水下的支撑拆除,拆除时应有安全措施。拔除钢板桩有时阻力很大,一般是因桩尖卷口、锁口变形及水下混凝土对桩的粘结力等所致。对于桩尖卷口及锁口变形的桩,可加大拔桩设备能力,将相邻桩一齐拔出,必要时可进行水下切割。
拔出的钢板桩应清刷干净、修补整理、涂刷防锈油(煤焦油环氧系和聚氨基甲酸乙酯涂料)。在运输堆放时,不使碰撞,防止弯曲变形,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板桩基垫应每隔 3~5 m 有一道砖石砌垛,每层板桩之间垫以方木,垫木与垛应在同一垂直面上,顶上一层板桩应有坡度,以利排除雨水;堆放时应按板桩类型、长度分别编号、登记、堆放整齐,见图11。
图11 钢板桩拔出后整理堆放
(1)在软基钢板桩围堰设计中,考虑锚固点深度为至关重要的步骤。在以往的文献[3,4]中可以看出,锚固点深度及锚固点以下计算长度往往被忽略,因为地质情况良好,忽略此部分计算内容影响不大,然而在江浙一带软基地质中,此部分不能被忽略。
(2)土的内摩擦角值是选取钢板桩型号的重要因素,φ 值在 10 °~20 °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板桩长度。
(3)在以往的文献中,多层支撑的板桩土压力的计算模式有很多种。本文作者认为,本文计算方法较为合理,偏于安全,对工程问题相当于储备了一定的安全系数,易于推广。
[1] 黄强.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技术 [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2] 洪敏康.土质学与土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 赵锡宏,杨国祥.大型超深基坑工程实践与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 王晓谋,赵明华.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