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林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谁都想写出有利于社会、收到良好社会效果的稿件。然而,目前我们记者队伍有些人辩证思考不足,冲动莽撞有余,写出的稿件并未从辩证的科学的观点去审视其社会效果,结果引发新闻传播的负效应,导致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关注和审视新闻的正负效应,应当成为新闻记者的自觉行动。而关注和审视新闻的正负效应,则需要新闻记者很好地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审视新闻事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变动不居的,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事物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事物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更新。坚持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观点,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才能衡量和判断好新闻的正面效应。否则,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对待一切新闻事件,极易忽略新闻的负面效应。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6座反应堆不同程度被损坏。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说多吃碘盐可以防辐射。有些媒体便迅速在网上报道了民众抢购食盐的消息。结果,全国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食盐抢购潮”。 “食盐抢购潮”所引发的新闻负效应,给社会带来了危害,这是未能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审视“食盐抢购潮”事件所付出的代价。
相反,我台在获得我市出现食盐抢购苗头时,并没有因为这是一件突发新闻,就盲目地采访发稿,而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了报道食盐抢购的社会效果。调换角度,从政府对食盐市场的宏观调控说起,告诉民众我市的食盐储备完全可以保证需求,相关执法部门分头出击,严厉查处和打击囤积居奇、抬高食盐价格等不法行为。报道发出后,刚刚兴起的食盐抢购潮,瞬间就得以平息,民众的生活恢复平静。
对食盐抢购风潮的不同报道角度和时机所呈现的不同社会效果表明: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辩证原理去判断新闻事件的社会效果,写出的稿件才能收到积极、健康、有益的社会效果。反之,用单纯的、片面的和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待突发新闻事件,缺乏前瞻性,看不出事态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走向,报道的稿件,极易出现负面的社会效果。
二、用矛盾转化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这一规律如果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得到运用,新闻效应就将表现为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
一个时期以来,我市的教育行风建设出现了问题。一些家长反映:有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内容不全都讲出来,让学生参加他们开办的补习班,收取补课费。这个社会问题,污染了圣洁的校园,败坏了教师的形象,家长反响强烈。
为此,我台对查出的几起教育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案件公开曝光,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我台还以“课堂教学留下悬念,课外补课捞取钱财——此类教师:你的师德哪里去了”为题,对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现象的根源进行了挖掘和剖析。对教育行风建设主要矛盾的舆论监督,引起了我市教育部门的重视,出台了明确规定。经过舆论的监督、教育部门的整顿,我市的教育行风建设得到明显好转。在全省的教育行风建设测评中,我市的教育行风建设成果跃居全省的前列。
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消除新闻负效应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一观点运用到新闻报道,就是说,要全面看待面对的新闻事件。比如,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对不良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大胆地予以揭露和抨击,就是对正义和正气的弘扬。于是采写出的舆论监督稿件,只想到新闻的正效应,没想到还有新闻的负效应。结果在揭露和抨击过程中,把一些丑陋的、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作者单位:辽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