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侠, 张 明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2.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北京 100067)
近年来,公安机关警察编制紧缺问题成了公安机关自身建设的重大问题。而警察编制的绝对数量的增加,受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形势、地区面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所决定的[1]。然而在所有因素中,人口因素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旨在清晰描述人口对公安机关警察编制的影响。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编制的涵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编制是指一切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形式及其工作人员的定员、结构和职务配备等方面的规定。狭义的编制则是指广义编制概念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规定,即等同于人员编制的概念。更狭义的编制概念则仅指工作人员的数量规定,即等同于员额编制的概念[2]。本文采用员额编制的概念。
员额编制是指在组织机构中为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经法定机关或有关部门或上级单位批准的,对所需人员所作的一种数量的规定[3]。
变量之间的确定的数量关系,是函数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假设有两个变量x和y,变量y随变量x一起变化,而且完全依赖于x。当x取某个数值时,y依确定的关系,取相应的数值,那么y是x的函数。我们已经明确警察编制的变化不完全依赖于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明确地说,警察编制和人口不是函数关系,而是不确定的数量关系。这种不确定的数量关系,在统计学上称为相关关系。
为考察人口对警察编制的相关关系,抽取1984~2011年的警察编制和人口数据(见表1)作为样本。
我们以人口为自变量x,警察编制为因变量y,画出散点图(如图1)以直观描述警察编制与人口的相关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直观清晰地发现人口与警察编制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且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是要想准确反映人口与警察编制之间密切的关联性,必须对相关系数r进行计算。r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的度量值。
根据样本相关系数公式
计算,得:r=0.84
根据统计学原理,当|r|≥0.8时,可视为高度相关。那么人口与警察编制的相关系数为0.84,说明人口与警察编制存在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但是我们还必须对其显著性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表1 年警察编制与人口
图1 警察编制与人口关系散点图
通常来说,相关系数ρ往往是不知道的,这就需要根据样本相关系数找出ρ的近似估计值。因为r是在样本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要随着抽样波动而发生变化。如果选择的样本有差异,r所得出的值也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考察样本相关系数的可靠性,即进行显著性检验。通常做法是采用t分布检验,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检验适用于各类样本。
下面对人口与警察编制的相关系数是否显著进行检验:
第1步:提出假设,假设样本是从一个不相关的总体中抽出的,即
第3步:进行决策。根据给定的显著水平α=0.05和自由度n-2=27-2=25,查t分布表可知:
由于 t=7.78 >tα/2(n-2)=1.705,所以决绝原假设 H0,接受 H1。
这说明人口与公安机关警察编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公安机关警察编制人数也会增加。
然而,相关分析只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手段。通过相关分析本身,无法准确判断现象内在联系的有无,也无法单独以此来确定何为因,何为果。只有结合定性分析进行研究,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如果对本来没有内在联系的现象,仅凭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不仅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会导致荒谬的结论。比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警察人数增加了,犯罪率也上升了,有人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犯罪率随着警察的数量增加而上升。因此,仅凭数据,无法准确判断警察编制与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必须结合定性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从公安业务工作的角度,依据不同业务对人口进行分类,往往包括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等。这些分法对于我们研究人口与警察编制都是有意义的。由于影响力的大小不同,加之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重点考察人口数量和人口流动性对警察编制的影响。
众所周知,公安机关承担着打击和防范犯罪、治安管理和服务人民等职能,这是《人民警察法》赋予的。而这些职能都与人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人口数量大、密度高的地区,公安业务工作量较大,需要的警察数量也较多。反之,在边疆(海岛)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公安业务工作量较小,往往不设置公安派出所,而由主要承担公安边防管理职责的公安边防派出所兼管(也有的地方称为代管)该区域的公安业务工作。无人区,涉及公安业务工作较少,一般不设置公安机构,或者只有极少的公安民警(有时不设置公安民警而由公安边防官兵承担)承担工作且工作量很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如果警察编制不发生变化,会引起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公安机关编制的不足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每个警察所承担的工作量加大,造成了警察经常超负荷工作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警察在工作中疲于应付,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下降;二是进而导致了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力度的降低,以至于可能会在某些程度上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控制力不足,不能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导致人民群众安全感下降。
关于警察编制与人口数量关系,世界各国大多采用一个名词,即警民比例,也称警察配比、警民万人比。警民比例,就是警察编制数量与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万人比[6]。这一比例可以反映平均每位警察人员负担多少人口数所衍生的工作量,警民比例越大,表示平均每位警察人员的工作负荷量越小,也表示警察编制规模越大。目前国际警界普遍应用这一比例,它体现了人口数量对于警察编制的绝对影响,当然它并不排除治安状况、地域面积、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通过立法来规定警民比例或者警察编制与人口数量的关系。例如,我国台湾地方当局制定的《地方警察机关员额设置基准》[7]第三项规定:“地方警察机关员额设置,以辖区人口核算设置员额,再分别依面积、车辆数及犯罪率核算增置员额。”第四项规定:“以辖区人口为设置员额之核算基准如下:
(1)‘直辖市’及台中市警察,以人口每350人置员额一人;
(2)市(不含台中市)警察局及人口在一百万以上之县警察局,以人口每500人置员额一人;
(3)前二款以外之县警察局,以人口每700人置员额一人。”
世界各国在核定警察编制时,往往会将本国的警察编制数量和配比情况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见表2),进而获得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配置比例,来决定本国警察编制的绝对数量。与美(32.5)、英(26.0)、法(39.8)、德(31.6)、日(22.3)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警民万人配比仅为13.8,处于较低水平;而与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也处于较低水平。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当的“金砖国家”——俄罗斯(84.6)和南非(31.3)相比,我国警民万人配比也处于较低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我国警务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和新期待的原因。
表2 部分国家警察数量与人口比例情况表(2007)[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数量不断地快速增长(见表3)。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将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城镇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城镇人口的增加,客观要求增加警察数量。目前,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已经超过一百多个,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城镇具有关键部位多、重点单位多、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多等特点,需要加大防范力度;同时由于治安环境复杂,在社会治安的打防管控上,城镇也需要大量警力。
此外,人口流动还带来了民航、道路、公路等交通运输客运量的变化,不仅这些场所、区域的安全需要民警守护,而且流动中的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也需要民警保护,这就引发了公安业务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客观上要求增加警察编制。
表3 城镇人口状况
总之,人口数量增加及其流动性增强,引起公安业务工作量的增加,会导致警察编制一定程度的增加,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回归分析是将人口因素与警察编制之间的关系用数学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来的方法。我们仍然选用前面相关分析的样本,来确定人口与警察编制之间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设定人口为自变量x,警察编制为因变量y。那么回归方程则为:
根据最小二乘法,得简化方程组
根据这个方程式,可以进行点估计和区间预测,即随着人口的变化,警察编制应如何变化。然而,现实中人口与警察编制的关系一定不会像回归方程描述的那样,因为警察编制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也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参考。
在对人口与警察编制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考察之后,我们认为,人口与警察编制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一定”的因果关系,人口为因,警察编制为果。我们可以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y=5 478.63+7.86x来清晰地解释这种关系,并对未来警察编制进行预测。虽然公安机关警察编制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域面积等因素的影响,但是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增加警察编制,提升我国的警民万人比例,不断提升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幸福平安,无疑将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考虑方向。
[1] 黄新春.论警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J].公安学刊,2009(1):84-91.
[2] 吕凤太,等.编制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 岳云龙.编制管理概论[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4]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聂国丽.现代警务保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6] 朱金池.警察人事管理理念与规划之探讨[J].台湾中央警察大学警学丛刊,2006(9):77-79.
[7] 黄新春.论警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使用[J].公安学刊,2009(1):85.
[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