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 张淑华
【摘要】本人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29年党的历史进行了客观梳理,介绍并提出了“探索”是29年的主线,同时指出了我们党在探索中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客观分析。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探索 成绩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78-01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29年的历史波澜壮阔而且又曲折复杂。这段历史是一段离我们今天很近的历史,这29年取得了很多的成绩,所以正确认识、评价这段历史,对我们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方面的成就
第一,奠定了四大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一是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二是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就有了“人民代表会议”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建国以后,我们将人民代表大会制确立为我国人民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也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四是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这四大基本制度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这些基本政治制度延续至今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第二,实现了除台湾岛屿之外的全国范围的国家统一。这里面包括实现了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的团结,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等等。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第三,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经济方面的成就
第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经济战略思想。这些经济战略思想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是提出突破苏联模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国之初,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可是我们不懂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只能借鉴别人。当时世界上我们能借鉴的只有前苏联。可贵的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很快就发现了前苏联体制中的一些弊端。提出要突破苏联模式,找到一条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勇气,也非常有智慧的战略。二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建国开始,我们提出“一化三改”,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我们照抄照搬前苏联,搞了一段片面发展重工业。后来很快发现这在我国行不通,中国要搞工业化不能走苏东的工业化道路,而要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这个国情,我们制定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经济,这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特点;三是提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刚一建立的时候,我们处于极端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在政治上,美国胁迫其他西方国家一起敌视中国;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这段时间长达20年之久。正是因为之前我们就有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战略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我们才克服了这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四是提出了“四化”的宏伟目标。毛泽东同志一开始提出来的是“三化”,后来发展成“四化”,当时“四化”的内容和现在也不太一样。从“三化”到“四化”,从当时的“四化”发展到后来的“四化”,这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当时还提出了“分两步走”等一系列宏伟目标;五是提出打破封锁,争取外援。在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政治上敌视我们,在经济上对我们实行封锁禁运,使我国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我们从来没有过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西方世界给我们造成了这样一个后果。在西方世界对我们实行封锁禁运的时候,我们提出一定要打破封锁,争取外援这样的战略思想:一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另一方面要争取外援,争取外援是为了增强本国自力更生的能力。
第二,在上面这些经济方针的指导下,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分三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建国头七年。建国头七年我们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我们在极低的起步基础上,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二是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我们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原定“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完成,我们在1956年底就已经完成各项指标,到1957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们之后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1957年到1965年“文革”发生前。这是我们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可以说我们现在赖以进行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我们现在全国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经验很大一部分也是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欣欣向荣的,但是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被“文革”的发生突然打断了。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一方面十年内乱使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党和人民跟“左”倾错误一直在做斗争。由此,“文革”十年对经济的损害是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第一次是文革刚开始的时候,经济急剧恶化,到1972年经济又有所恢复。第二次就是1975年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时候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第四阶段,“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就是1976年到1978年。这是我国发展中很重要的阶段。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也从这时候开始走向正常等等。这29年经济方面的发展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科教文卫体方面的成就。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是我们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我们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证。
(四)外交与国防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个时期我国面临着恶劣的国际环境,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我国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支持。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同12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国防方面的成就:这个时期我国国防方面的成就也很多,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在保卫国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发挥了坚强的柱石作用。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保卫了国家安全,保卫了边疆。
以上就是29年的成绩,虽然是初步的但是极其宝贵,也是非常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