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凌怡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降b小调奏鸣曲》作为肖邦奏鸣曲甚至是其他作品中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在作曲技术上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代表了作曲家卓越的艺术造诣和高远的艺术追求。实际上一部奏鸣曲的点题之处应该在首尾两个乐章上,而这部作品却一改以前的结构模式,将作品的情感核心放在了第三乐章上,而第一、二两个乐章的情感表达似有相同之处,末乐章仅仅以音符的八度平行构成空洞的音响效果,且匆匆结束,似乎有意将四个乐章的平衡打破。
《降b小调奏鸣曲》创作于1939至1940年间。由于第三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又被后世称之为《葬礼奏鸣曲》。这是肖邦赋予思想情感最为深刻,悲剧色彩最为鲜明,艺术性与审美性最为完美的一部杰作。
这部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二乐章表达情感近似,都是描写了与残酷现实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第三乐章使用了一首《葬礼进行曲》,突出了悲剧性的核心,将第一、二乐章中所积压的情绪充分的释放。第四乐章使用了单一的节奏型,从头至尾的八度平行造成单调的音响,既无主题形象的对比,也无力度上的对比。
第三乐章是一首著名的《葬礼进行曲》,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首尾两段的调性在主调降b小调上,中段则移到了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整体音乐气氛首尾两段是缓慢的进行,中段旋律优美动人,形成了情绪上的一种对比。这首《葬礼进行曲》是肖邦为华沙起义失败而写的一首哀歌,不仅代表了为英灵们送葬,也为波兰民族多舛的命运表现出无比的悲痛。
第三乐章首段主题谱例如下:
从谱例中可以看出和声伴奏上,主和弦和下属和弦交替进行,如同丧钟般的悲鸣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力度在隐晦的情境中逐渐加强。旋律在上方以附点音符为主构成的节奏型真实地还原了送葬的人们沉重的步伐和哀痛心情。然而目标却是恍惚的、甚至是不存在的,祖国的命运致使人们心中巨大的痛楚让前进的目标也虚无了。
中段的主体情绪是回忆略带忧伤的,旋律逐渐明朗起来,平静而又优美。中段的主要心态在于和声伴奏从首段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这是典型的肖邦式分解和弦。而旋律则是简化的不能再简化,通过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这三种音符一直持续到中段的结束。总结起来旋律极端的简化,只保持其如歌的性质。中段整体上是对祖国的回忆,情绪似有甜蜜的忧伤的感觉,能够引起人们对祖国波兰的记忆和想象。最后末段的再现虽然在音乐形态上重复了首段,但是情绪依然发生转变。首段的情绪应该是引入性的,好似一只送葬的队伍从远处缓缓走来。而末段的情绪是结束性的,就像一只送葬队伍漫无目的的消失在晦暗的环境中,意境悠远而深邃。
在肖邦作品的文献中,将原有的作品加入到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的,这部奏鸣曲还属首例,它集中体现了肖邦创作成熟期的艺术境界。在奏鸣—交响套曲的第三乐章加入《葬礼进行曲》并非是肖邦首创,贝多芬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和《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第三乐章都采用了《葬礼进行曲》。而两位作曲家应用《葬礼进行曲》的目的是不同的,贝多芬在套曲的第三乐章使用《葬礼进行曲》更多是为了整部作品的戏剧性矛盾冲突,这是符合古典主义时期那种理性思维下的情感表达。而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更多为了第一、二两个乐章的情感得到释放,更多是作曲家个人情感上冲突,这是典型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在音乐的表现上除了是对波兰民族英雄的送葬,也是对整个时代的送葬,肖邦对所处的时代是否定的,属于波兰民族的光明是肖邦所坚信的。正是作曲家怀有这样强烈的爱国精神,故而才能使这部作品能流芳百世。
通过对《降b小调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简要分析,得知肖邦通过他高超的作曲技巧使得这首《葬礼进行曲》用以最简洁的音符却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波兰一切的爱,正是在有了作曲技术和作曲家高尚人格相结合的基础上,才产生了这部经典不朽的《降b小调奏鸣曲》。
[1]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于润洋.肖邦音乐中的民族内容[J].音乐研究,1980(1).
[3]缪元琴.简析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08(4).
戏剧之家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