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市 333000)
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过尽千帆,人们也许只是将它变为一种符号或是可悲的将其在脑中淡忘。这种状态来描述当代的传统陶瓷艺术并不为过。慢步景德镇的大街小巷变可见一斑。大部分都是走过千年的工作手法,技艺传承。仅有的令人眼前一亮的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也只是星光闪烁,转瞬即逝。这就不得不为我们思考传统陶瓷艺术的未来发展道路了。
在全盘西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大部分人的艺术欣赏都是这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传统的东西与之格格不入,不能完美的融入整体空间。虽然我们发展陶瓷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就近代来说,我们和西方的比较来看我们在创新上是停滞不前的,这也许是带来一系列问题的根源。而带来这一根本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景德镇对传统的东西比较重视。学习古人是基础、起点、立足点。作为基础来学习古人的经验特点,这是无可厚非的。而发展到现在又被市场意识所困扰,使得大部分人有些迷茫,忽略了对艺术本身的创新。这种倾向对景德镇当前和将来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且久难根除的。虽然陶瓷学院老师和学生给景德镇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气。但这般新鲜的血液很难改变整个市场。用长远的眼光和态度看,景德镇陶瓷应该重视创新,传统知识起点,立足点是未来的高峰,现在的起点应该是尝试和探索。
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与西方当代艺术文化的不同性质上来探索传统陶瓷艺术在“现当代”的发展道路。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在于活力,这种活力从本质而言体现的是不同“年龄”上的差异。
2.1 中国艺术文化精神注重传统,从四书五经到孔、孟、老、庄,显然是“成年人”的成熟眼光和心里来看待或创作艺术。它轻视“青年人”所以忽略了那种冒险叛徒、革命的文化心理。它看重经过了“人生历练”后的成熟的思想观念。因此,中国的艺术在文化追求上,重视进退有度、温柔敦厚、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人格精神,它是成熟的人生态度的表达;人生于世的精神的栖息之所。像倪云林画山水是“写胸中之逸气”;“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恩,胸纵横万里之势”,都是变现一种人格精神。所以,中国艺术是人格的抒写,表现,是精神的寄托、遣兴,也是“游于艺”的“玩”,更是透过人生现实的“禅”或“道”的精神超越,它表达的是社会文化精英阶层的文化理想。因此在艺术表现上,它有个性而不张扬,有人格而不显露,有技巧而不突兀,有情感而讲含蓄,有观念而藏于内,它是一种成熟的智慧。是技能、学养厚积薄发的呈现,是感性表现与理性思考交融的陈述。所以,艺术在中国,把作为艺术文化的本质表达的十分的完整,故它能跨越1000多年至今,影响弥深。它是一种稳健、厚实而且有深层的精神表现意义的文化,因而它重视艺术文化的发展惯性。它不是“显学”,因而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而这一“保守”却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可以发扬传统,反之则会闭关锁国,停滞不前。这是用当代文字语言的如是说。
2.2 而西方当代艺术在性质、精神上,是“青年人”的艺术,它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自我而排他;重个人意志而轻视社会共识;重感性直觉,轻理性思维;重当下现实,不考虑历史惯性。所以在艺术表现上,缺少深厚的艺术积累和文化学养。而在急功近利的意识中,企图发挥“青年人”的优势,敢冒险,敢”实验“,以追逐时尚的”先锋“精神,走简捷,方便的否定文化传统和历史惯性的“革命”之路。所以一个“主义”的出现,又被另一个“主义”所否定。于是造成了不断“革命”的偏执的不归之路。而这种偏执之路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创新发展。
这正是现代艺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思想带来的差异,也就是这样不同的差异让其有了不同的选择和发展道路。两种不同的艺术文化性质均有得有失,只是看你能不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准确的把握“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精神和本质,也要重视文化发展惯性中的变通。由于缺乏理性的分析、归纳和思维和探索、冒险精神。在重视文化发展惯性的同时,又偏颇地把掌握历代名家的表现技法当成一种博学的“学问”,这就可能在通变中轻视了艺术的创新精神,产生文化的“保守”立场。
而现代的观念,归根结底,质烟之,便是重视个性,重视自我。而将个性,自我与现代的物质文明并驾齐驱。在学术上的口号无非是多层次的思维,多维度的空间和时间,多方位的关照,对事物多角度的理解等等。不是只会在技术处理上不断完善在绘画观念上不断缩小历史的传统陶瓷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坚持什么?又应该否定什么?扬弃什么?这是建立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立场的基础。以下通过“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的分析,来谈传统陶瓷艺术在“现当代”的道路。
“现代陶艺”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登陆中国大陆的。所谓“强势文化”是一种“先锋”的、“现代”的、“先进"的文化态势。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我们还谈不上对西方当代艺术文化有何深入的研究。我们只能以一种好奇之心,以及崇高时尚文化的心态接近它。因为“先锋”、“现代”,在当时意味着”先进“和”“超前”,意味着“走在时代前面”。而在文化上的稳重,在其时就是“保守”,意味着要“被时代抛弃”。
对传统陶瓷而言,他相当于我们自己的“国货”。因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陶瓷大国。中国的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推进,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它是土生土长的传承。但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产业陶瓷因科技文化的落后被西方超越,作为精神领域里的陶瓷艺术文化,虽然没有停止它的发展,但是却只是技艺上的提高。和西方的“现代陶艺”的产生一样,西方产生了“现代陶艺”,中国很大程度上则是把绘画搬到了陶瓷身上。而在我看来,这也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有些人在刚接触陶瓷的时候一度把瓷上绘画当成了陶瓷的代表,后来当对陶瓷的深入了解之后才恍然大悟陶瓷绘画也只是陶瓷文化的一个分支,代表不了全部的陶瓷艺术。
所以两种新的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遭遇,传统陶瓷因为他长期被挤兑在陶瓷工艺美术或陶瓷装饰的框框里,而被现当代艺术划出圈外。因此让传统陶瓷发展、改革、融入“现代陶艺”,融入当代生活是必要的。
但在中国艺术主流文化意识上,从艺术家到国民,还基本保留着我们自己的文化意识,所以在创作中总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我们传统的意识,而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艺术文化精神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在国际艺术的交流中,相比欧洲的艺术,我们更加青眯日本的艺术品,因为在作品的其中有着相类似的文化,我们更能理解和交流。
介于文化的差异,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的比较。我们必须在传统陶瓷艺术未来的道路上有所变通。在保留其原有的韵味和特点、基本上有所创新。类如用鲜亮的颜色和传统的青花或刻花结合,用明快的颜色与传统装饰形成对比,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使传统装饰脱离俗套,又具有中国风的感觉。或是用超现代感的造型作为载体,用传统手法来装饰。形成现代与古典的矛盾空间,使之挥去死板、土气的说法,融入现代艺术空间装饰。
这只是抛砖引玉的两种简单的变通手法。说到底创新精神,始终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但我们同时要十分清楚地看到,任何艺术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都是成正比的,并紧密相随。只有在具备了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探索,挖掘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对艺术的广度和深度作更深入的文化思考,艺术创新才能成为可能。这是真正的创新,应该是站在坚实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是与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它是艺术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积累和丰富想象力的汇合,并在长期艺术追求中,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任何没有根基的灵机一动的小聪明,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生搬硬凑的拼盘,都不是真正的创新。
因此,传统陶瓷艺术的未来空间是很大的,它是现代陶瓷的根基,是一块留传千年的木根,等待着艺术工作者的雕琢,等待着发展。任何事物只有发现其内在的价值才能看清方向,大步向前。因此传统陶瓷艺术的前景,应该是无限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