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红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2014-01-02 02:42宋晓淳李育洁刘雪婧
科技视界 2014年33期
关键词:薄片翡翠宝石

宋晓淳 李育洁 刘雪婧

(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0 概述

“烧红”是一种针对翡翠的优化处理方法,经过这种方法处理的翡翠称为烧红翡翠。这种方法通常是将颜色较暗,价值较低的黄色或棕黄色翡翠放入特制的炉子中,在一定温度下烧制,使之变为鲜艳的红色。这种物理致色方法并没有改变其内部结构,也没有化学处理,只是在此过程中铁离子的价态发生了变化,使翡翠的颜色从较暗的棕黄色变为明亮的红色。

1 宝石学特征

笔者选取三块天然带红皮的翡翠(T-1、T-2、T-3)和三块烧红翡翠(S-1、S-2、S-3)作为样品以研究其矿物学和宝石学特征。

样品的常规宝石学特征如下表:

表1

2 矿物学特征

选取样品有特征的部分切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矿物学特征:1号薄片为S-2样品中鲜艳红色处;2号薄片为S-2样品中褐红色处;3号薄片为S-3样品中裂隙处;4号薄片为S-3样品中鲜红色皮处。

根据薄片观察可发现,翡翠结构的成因类型反映了翡翠矿物形成和演化的全过程。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这4个薄片中含有粒状变晶结构、碎裂结构和糜棱结构。对于烧红翡翠中的颜色,经过薄片下观察发现,在颗粒间隙中有一些颜色较深的小颗粒分布较集中,说明烧红翡翠在制作过程中又结晶了一些褐红色的矿物颗粒,是这些矿物小颗粒和充填在裂隙中的褐铁矿、赤铁矿使翡翠呈现红色。

3 红外光谱特征

根据项贤彪等的研究资料,天然红—黄色翡翠的红外光谱,仅在3000~4000cm-1内的峰型略有差异。其图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略呈V型,第二类呈U型。第一类略呈V型的红外光谱(见图1a)在3690~3698cm-1,3618 ~3627cm-1,3537 ~3553cm-1,3430 ~3467cm-1,3325 ~3326cm-1等范围内有一个或多个明显的吸收峰。从天然次生红一黄色翡翠的颜色上分析,该类峰型主要对应橙色、黄橙色样品,并且饱和度较低,透明度较好。第二类呈U型的红外光谱 (见图1b)在3000~4000cm-1范围内的吸收峰极少,吸收强度弱,少量样品在3690~3698cm-1,3618~3627cm-1内出现弱的吸收峰,该类峰型主要对应黄色、橙红色和饱和度较浓的橙色、黄橙色样品。其中3618~3627cm-1,3537~3553cm-1,3430~3467cm-1,3325~3326cm-1这 4 组峰位由硬玉中 0H 的吸收峰所致。

图1 天然红—黄色翡翠的红外光谱[5]

烧红翡翠和天然红翡的红外光谱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硬玉结构中0H的4组吸收峰的强弱变化。其中,吸收峰的强变化是在3000~4000cm-1之间的峰型从加热前呈U型到加热后呈V型 (见图2);吸收峰的弱变化则是谱线略有改变,出现3622~3628cm-1或3670cm-1附近的吸收峰[5]。

图2 样品热处理前(a)、后(b)的红外光谱[5]

4 与天然红翡的区别

天然翡翠的翡色是由于次生的氧化铁质浸染翡翠砾石表层或裂隙,使翡翠出现褐黄色或褐红色,在毛料中称为“红雾层”。这种“红雾层”主要出现于翡翠毛料的近表层,主要是由一些胶质的褐铁矿类物质渗透到翡翠硬玉矿物间隙和微裂隙中所致。由于褐铁矿是呈胶状出现,将翡翠中硬玉矿物之间的间隙和微裂隙掩盖了,而使得翡色的部位往往比其他部位的翡翠透明度更好一些。但是,一般天然的翡色颜色往往偏暗,带有灰褐色调,不够鲜艳。

但对于烧红翡翠来说,充填于翡翠硬玉矿物间隙和裂隙中的次生胶状褐铁矿在加热过程中,将会失去部分的吸附水,由原来的褐铁矿逐步结晶转化为细小的纤铁矿或针铁矿甚至是赤铁矿微晶集合体。物相的变化会使得天然的翡色由原来暗淡的褐黄色变为褐红~鲜红色,颜色变得鲜艳起来。但由于失去部分的水,并且物相发生了转变,翡翠将会质地变粗,透明度降低,不再细腻圆润。笔者经过反复观察样品和查阅资料,概括出天然红翡和烧红翡翠的区别,即:(1)天然红翡的颜色色调偏暗,为褐黄色或褐红色,颜色比较多变,且具有层次感;烧红翡翠的颜色往往呈鲜艳的红色,颜色明亮,但较单一,缺少层次感。(2)天然翡色的质地比较细腻;烧红翡翠的质地比较粗糙。(3)天然翡翠的翡色与其他原生色差别明显,尤其是红翡的地方,界限分明;烧红翡翠的颜色边界不清晰,与原生色为渐变的过渡关系。(4)天然翡翠的颜色呈脉状分布,并且透明度较高;烧红翡翠颜色分布不均匀,会出现颜色集中的部分,且透明度稍差一些。(5)天然红翡的表面经过抛光后很平整,反光明亮;烧红翡翠的表面抛光后也会出现细小干裂纹,光滑程度降低,反光较弱。

5 结论

(1)烧红翡翠和天然翡翠在宝石学参数上相似,不能区分出来。

(2)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可发现,翡翠在烧制过程中重新结晶了一些褐红色的小颗粒,这些颗粒集中分布在一起,并混杂在次生的矿物中使翡翠呈现红色。

(3)通过红外光谱学分析可知,天然红翡和烧红翡翠的吸收峰峰型发生变化,从加热前呈U型到加热后呈V型;具体的吸收谱线也略有改变。

[1]余平.翡翠颜色的研究及其评价[J].矿产与地质,1996,1(2).

[2]闫薇薇,王建华.缅甸翡翠加热处理的特征研究[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2,14(1).

[3]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2 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358.

[4]谢星,王崇礼,梁婷.翡翠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翡翠质量的影响[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3).

[5]项贤彪,张一翔,赖文波.热处理红—黄色翡翠的红外光谱分析[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13(2).

[6]胡楚雁.“烧红”翡翠及其鉴别[J].中国宝玉石,2009(5).

猜你喜欢
薄片翡翠宝石
翡翠湖
来自森林的植物薄片
一只翡翠手镯
你真好
游翡翠湾
翡翠玉坠(短篇小说)
宝石迷踪
国产与进口烟草薄片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