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知识型,而更迫切需要“头脑型”,即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爱因斯坦说过,要评价学生在校所受教育的效果,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把老师教给他的书本知识都已经被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他头脑中帮助他正确解决千变万化的新问题的那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此教育理念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也就是说,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教师只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指导,但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厌恶或反感一门课程,那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都无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设置悬念不失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影视作品中,一个精彩的悬念能抓住观众的心,同样,一个精彩的悬念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例如在教《统计》的时候,我问:“你们最喜欢的老师是谁?我们班近视的人数多少?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会唱《江南style》?我们该如何统计这些数据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r8r8ey8XqR+SBXQRzYuq6fnwgFD4WFWmOdFpqSul/jE=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纷纷开始寻找答案。
2.锤炼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语言交流中完成的。数学教师语言应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准确、明白。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语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判断的宾主关系,都要提示清楚;说话要有条理,切忌颠三倒四。第二,简洁、通俗。语速要适中,太快、太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往往数学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他的思维能力非常敏捷和跳跃,而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思维实践的过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必须使数学教学成为“发现,再创造”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数学教学应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存在大量的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表明的结果知识,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很难用言语或文字系统表述的默会知识,即过程知识。结果知识是一种静态知识,本质上是公开的和社会性的;而过程知识则是一种动态知识,本质上是潜在的和个性的。结果知识的生存要依靠过程知识,过程知识几乎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获取结果知识的何导。教师不仅要意识到数学活动中大量过程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过程知识不仅在结果知识的获得方面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过程知识既是大容量知识的载体,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关注过程知识,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大都从猜想开始,并敢于提出问题,渐渐地,新颖独特的思路便会形成。因此,数学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和假设。如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口算4+4+4+3的和,许多学生用4×3+3=15来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此式的特点,问:3和4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学生说:“3=4-1,4=3+1,所以,这道题还可用4×4-1来算,也可以用3×5来算。”看到这样的答案,教师应给予赞赏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积极思维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积极探讨问题,从而形成认真学习研究的气氛。当学生的思维已处于某种良好的准备状态时,教师要“主动出击”,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探求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
3.利用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的解题过程是从感知题目的条件开始的。学生在感知数学口算练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敏捷的观察和直觉思维。敏捷的观察和直觉思维包括:一是对问题已知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单的判断;二是抓住已知的特征,发现诀窍,选择最合理、最简便的分解及组合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是决定口算速度的一大因素。教师在口算训练中应专门设置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解、组合能力的练习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学生,对知识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题就容易错,这类学生往往天资聪明,领悟力强,思维活跃,却总是很难考出高分甚至满分。并且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误认为是“太粗心太马虎”出的错,总觉得只要以后细心点就行了,其实不然,在这类学生中,大部分都不是因为粗心犯的错,关键是运算能力太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一定要多多提问他上讲台演板,有机会要对他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甚至可以让他比别人多做一些题等,来提高他的运算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有耐心和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习惯成自然”,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质疑探索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精心思维;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性,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存疑”到“释疑”;要创设可以探究或引申推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和创新的支点,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有时还可以故意留有疑问,露出点破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使他们逐渐养成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创新的习惯,从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潜能,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成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视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