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时代航空公司对宽体客机的选择更加理性,经济、环保、舒适、快捷而便利,成为选择机型的重要标准。波音787和空客A350XWB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问世的新型中远程宽体客机,它们的出现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和客户的认可。实践证明:谁对市场把握的越准、对客户需求理解的越深,谁就能赢得客户的心,这是民机产业发展的规律。深入研判高油价时代背景下宽体客机发展趋势,对加快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市场改变制造商的经营理念
伴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压力日益凸显,在残酷的市场面前,运营商不得不做出抉择:调整机队规划,改变购机策略,在机型的选择上表现得更为理性,经济、环保、低耗、舒适成为航空公司选择机型的重要依据。
适者生存是市场法则,波音和空客深谙此道。但在研制什么样的宽体客机上,波音和空客在理念上存在着很大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波音和空客曾酝酿共同合作搞一个面向21世纪的客机。空客认为,以主要航运枢纽城市为中心的超远程经停中转飞行的运营模式将继续发展,增加运力将是改善21世纪越来越拥挤的空中交通的最好途径。波音认为,21世纪的航空市场主要追求快速、便捷而不是超大运力,因此不看好500座级以上超大型宽体客机市场,“点对点”的不经停空运模式才是未来人们对航空旅行的需求。两者对市场的理解有着天壤之别,由于双方在发展理念上存在重大分歧,只好分道扬镳。
在“点对点”不经停空运模式的认识上,波音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往复过程。2000年波音推出一个新产品概念——“声速巡航者”,这是一种300座级的远程宽体客机,巡航速度可达到马赫数0.98。按照波音的构想,这种机型可以大幅度缩短旅客的飞行时间,从美国到欧洲的跨大西洋航线飞行可缩短75分钟,跨太平洋飞行缩短约3小时。这是一个大胆而具有创意的设想,波音试图用迂回战术与空客争夺21世纪民用航空市场,但“9·11”事件的发生,一切随之改变,世界航空业从此陷入低潮。这是波音没有预料到的。
“声速巡航者”方案遭到市场冷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波音忽略了客户的承受能力,在高油价时代航空公司关心的是客机的效率、油耗、环保、乘客的舒适度等因素,而不是速度。在运营成本日益高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的今天,航空公司将提高机队的运营经济效益,看做是能继续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它们急需一种运营成本更低,效益更好的新机型,而对波音精心打造的“声速巡航者”客机不感兴趣。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在对市场的认识和客户需求的理解上,即便像波音和空客这样的著名企业,有时也会出现偏差,甚至决策上的失误。主要航运枢纽城市为中心的超远程经停中转飞行的运营模式受冷遇,“声速巡航者”方案的被否,再次证明任何超越市场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这是民机产业发展的规律。
经过对市场的不断认知和反复比较,在听取客户意见的基础上,制造商确信高油价时代波音747和空客A380这样的大型和超大型客机,更适合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其市场需求有限。大部分航空公司需要的是一种介于窄体客机和大型客机之间,更经济、更环保、更省油、更舒适的中远程宽体客机。波音787和空客A350XWB的推出,验证了市场对新型宽体客机的需求。
新型宽体客机应运而生
高油价是促使新型中远程宽体客机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9·11”事件前,国际原油价格从未突破29美元/桶的关口,航空公司选择大型宽体客机时燃油成本不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低油价远没有对运营商构成成本威胁。但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美元持续贬值、地域政治局势动荡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下,国际原油价格加速上涨,犹如脱缰的野马一路高歌,2008年7月14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天价,让全世界瞠目结舌。高油价成为一把高悬在航空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原油价格上涨拖累了航空公司的业绩,运营商在机型选择中变得更加谨慎。虽然大型客机和超大型客机具有载客量大、航程远、运输能力强等优势,但价格非常昂贵,对于机场设施、人员培训、燃油消耗和后勤维护要求极高,投入成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收回来的,一般运营商根本用不起。如果没有赚钱的航线可飞行,大型客机就是一种摆设。而中型节能型宽体客机载客量适中、具备中远程运输能力,具有耗油量少、噪声比低、对机场设施要求较低等优点,载客量介于230~350座,航程覆盖6500到15000千米内的每一个距离段,更适合使用量最大、最具潜力的新型中远程宽体客机。
在运营成本增加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双重压力下,航空公司迫切需要一种更安全、经济性好、运营成本低,既能满足区域性飞行,又具有超长距离飞行能力的机型,以应对高油价时代的挑战,这一愿望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来的强烈,日本航空公司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日本航空自1970年启用波音747客机以来,最高峰时期(1994至2001年)曾有80架747客机在航线运营,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公司不得不做出747客机退役的决定。2011年3月1日,随着日航最后一班747国际航班的停飞,宣告了747时代的结束。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日航放弃747的原因。
在化解高油价带来的市场风险及机型多元化上,日航频频出击,继2012年引进了2架波音787-8客机后,于2013年10月7日又破天荒地向空客订购31架A350XWB系列客机,目录价达到95亿美元,包括18架A350-900和13架A350-1000客机,还有25架客机选择权。
任何一项新生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波音787和空客A350XWB就是高油价时代的产物,它的问世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和客户的好评,就是最有力的验证。
波音787和A350XWB是中型宽体客机的“身材”,却具备大型客机超远程飞行的能力:在三级客舱布局下,座位数介于230~350之间;设计上大量采用新型复合材料,降低了客机重量,提高了客座率;燃油效率和排放量减少;三款不同尺寸机型,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航空公司的机队规划和航线网络需求。
在这轮世人瞩目的新型中远程宽体客机竞争中,波音787项目按照既定战略目标加速推进:787-8交付客户投入航线运营,今年月产量将达到10架份;787-9按计划完总装和首次试飞,明年交付新西兰航空公司商业运营;787-10项目研发全面启动。而欧洲人却在奋起直追,A350XWB市场份额不断扩大,A350XWB首家客户卡塔尔航空,截至2013年9月已拥有43架A350-900确认订单以及37架A350-1000的订单。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德国汉莎集团决定向空客订购55架A350-900型客机,其中25架为确定订单,30架为选择权。截至今年9月底,空客已接到全球38家客户的750架A350XWB确认订单。
中型宽体客机市场看好
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未来引领全球航空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波音公司对中国市场继续看好,在不久前发布的市场预测报告中,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5580架新飞机,总价值达7800亿美元,到2032年中国民航机队的规模将达到现有机队的3倍。
波音看好中国的理由显而易见,中国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航空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二线城市呈现出巨大活力。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50%,实现历史性突破,人口数量超过800万的城市有30个。
针对中国市场的变化,空客不失时机地推出轻量版A330-300。从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来看,空客此举独具慧眼,轻量版A330-300市场定位针对性明确:那就是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迅速,航空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国家;5500千米左右的航程,比现款A330-300航程缩短一半,适合人口密集,网络航线频繁的区域城市之间点对点的飞行;在保持A330飞机18英寸宽舒适型经济舱座椅的前提下,可将载客量提高到400人左右,将为航空公司带来可观的效益;燃油消耗及维护成本降低,与长航线的A330-300相比,单位运营成本可降低15%,这对运营商具有极强的吸取力。空客此举避开了波音787在中国市场的锋芒,商业策略十分明智。空客轻量版A330-300的推出,对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宽体客机在中国市场份额有着积极的作用。
积极应对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降低市场风险,中国国际航空、南方航空、东方航空、海南航空等多家国内航空公司,相继引进波音787客机,在机队规划和航线网络上做出调整和布局。7月4日,首架波音787客机正式交付海南航空公司,这标志着海航订购的10架787客机正式进入交付期。公司把最具竞争力的787用于执飞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航线,后续还将用787执飞北京-芝加哥、北京-多伦多等多条北美航线。而国内另一家航空公司厦门航空,使用的是清一色波音737窄体单通道客机,随着国内航线网络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公司决定购买6架波音787宽体客机用于福州飞往欧美的航线,这是厦门航空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针对宽体客机市场的新变化,国内航空公司未雨绸缪,采取多种措施,引进经济性好、运营成本低的新型中远程客机,以应对市场挑战并降低市场风险,这再次说明了高油价不会一夜之间消失,生物燃料等替代航空燃油的研发道路还十分漫长,任重而道远。
在地域政治动荡,美元贬值的情况下,高油价这把达摩斯克之剑会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仍然是一个悬念。在充满变数和风险的航空市场,制造商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就必须更加深刻地理解客户的需求,以更加敏锐的目光,准确把握市场细微的变化,设计研制更多安全、低耗、环保,并且能为航空公司带来盈利的客机。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角逐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