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格教学的湖南导游资格口试记忆系统研究

2013-12-31 00:00:00唐婧
职业时空 2013年10期

摘要:湖南导游资格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口试存在随机性、复杂性、固定性和综合性等四个难点,考生常常忘记景点导游词而状况百出。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摄像机、话筒等先进微格教学技术设备,能够帮助考生构建图式长时记忆系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提高。

关键词:导游口试;微格教学;图式;长时记忆系统

一、湖南导游口试简介

湖南省旅游局培训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每年参加湖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考生3万左右,来自省内各高校的考生占80%以上。2009年湖南省导游资格证的考试首次实行电脑机考,正规的考试程序、严格的考试风纪加之录取名额有限,2008年考试的通过率约为36%,2009年后只在30%左右。火爆的报名人数和20%-30%的通过率形成鲜明的对比。笔者根据湖南旅游局政务网发布的《湖南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报名通知》和《全国导游面试实施规程》发现,湖南导游口试存在以下四个难点:

1.景点讲解三选一的随机性。景点讲解的考试由考生从岳麓书院、长沙马王堆汉墓、毛泽东故居、岳阳楼、天子山、金鞭溪、黄石寨、凤凰古城、南岳衡山、崀山、炎帝陵、桃花源、苏仙岭共13个景点中任选3个景点作为考试候选题,考生通过电脑从选定的3个候选题中随机确定一个景点进行讲解。

2.随机提问四种类的复杂性。电脑题库随机提问包括导游规范、特殊问题处理、应变能力和时事政治考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或录像题,备选答案通常是一个,也有2个以上,但最多不超过4个,考生需在2分钟内答完一题。

3.导游路线和时间的固定性。现场导游考试采用多媒体室内模拟的形式,路线和时间依视频而定,不会因学生忘词等意外情况停顿或者重放。13个景点的配碟导游视频的长度5-7分钟不等,各景点包含5-10个讲解点,画片切换间隔长的1.5分钟,短的只有几秒。

4.教官评分的综合性。考官在短短的15分钟内,考察考生景点讲解的正确性、全面性、条理性;考察仪表仪容、礼节的运用;考察考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逻辑性、生动性;考察考生对导游服务规范及工作程序的掌握和应用;考察考生处理突发事件和特殊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考生现场考试情况给予综合评分,总分100分,其中景点讲解30分,导游规范25分,语言表达20分,应变能力20分,仪表礼仪5分。

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课堂的“填鸭式”和“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无法满足导游考试改革的新要求,也无法跟上导游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动向。从教学手段来看,单一的讲解只能给学生以感觉记忆或者短时记忆。阿特金森和希夫瑞(1968)提出了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它们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1]。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它们则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再经过充分的加工后,能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如何更好地将旅游景点讲解、导游规范、导游语言、导游应变能力等信息加工转入长时记忆,顺利通过现场导游口试,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微格教学的引入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由美国教育学博士爱伦(Dwight Allen)于1963年创制的一种利用借助录像、录音设备和电教等现代化技术,对“角色扮演”进行改造,使之完善形成的教学课程法。[2]由于它比传统教学效果要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在初期它被认为是单一地简化教学过程,而实际上微格教学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复杂的教学得以分解简化,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由于微格教学具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个性化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拓展职业技能等特点,慢慢地被应用到实践性强的旅游专业特别是模拟导游职业教育中来。陈晓强2005年提出,微格教学是强化旅游职业技能的快车道。[3]2009年陈振华以三娘湾旅游景区为例,拍摄制作虚拟场景,微格化训练目标。[4]同年,蔡丽、张海军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了导游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流程,并做出定量评价分析。[5]2012年董媛将微格教学引入导游业务课程中,进行专业技能教学训练。[6]总之,目前旅游教育对于微格教学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旅游专业技能的教学训练方面,但微格教学对导游口试记忆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三、基于微格教学的湖南导游口试记忆系统构建

本校有旅游多功能实训室2间,多媒体教室10间,都配有电脑、录像、录音、DVD、投影仪、屏幕、话筒、音响、主控台、监视器等视听设备,支持网络资源浏览、上传、下载等功能,教学过程中可使网络课件实时生成,用于演示操作、后期点播、视频观摩、交互交流等。笔者在多年的模拟导游教学和导游口试培训中,利用两次微格教学法,帮助学生将景点信息图式化、角色扮演和多导游顺序或随机讲解等反复回忆,形成长时记忆系统。

1.首次微格。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在长时记忆中存储信息。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7]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可以是景点视频的任何内容,山、庙、峰、碑、亭等均可以看成是一种图式。因此,请学生于首次微格前通过学校网络仔细学习和研究湖南13个景点的视频,教师于上课前设计首次微格教学教案如表1所示,将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渐进阶段。同时,这也是一个景点信息图式化的过程。①前两个(10分钟)阶段,思考讲解点及一级图式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进入模拟环境,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建立一级图式,如表2所示。根据皮亚杰图式理论,“同化”就是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图式不断扩大。“顺应”则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图式不能再同化新信息,而必须通过调整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8]②最关键的第三个阶段(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和教具,进行首次微格演示衡山、天子山、崀山和苏仙岭这四个关联景点,以山为一级图式,则学生会把主峰、动植物、成因、名人、特色风景等信息纳入,使图式扩大到二级,如表3所示,这是图式的“同化”。③第四个阶段(10分钟),补充3个景点间的子图式,需要图式的另一概念“顺应”。体现在当转入特色风景讲解时,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讲解南岳大庙,以中轴线:棂星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为新信息,相比较北京故宫、长沙岳麓书院、株洲炎帝陵大殿,将形成新的子图式。按照一定规律建立的图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师提示下,景点讲解点基本信息被有意注意,再与已知景点形成联系(名山、花岗岩地貌、进深式院落),记忆便在各种联系、各级图式之上形成系统。

表1 首次微格教学教案设计表

2.二次微格。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知识、兴趣、观点不同,千篇一律的导游词只会禁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需要创作新的导游词,学生会担心全新的导游词是否能被记住,以及能否赶上视频画面的更换频率。长时记忆的形成,除了将当前的景点信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还需要进行精细的复述和反复的回忆。在二次微格过程中,如表4所示,一方面依靠微格设备和技术进行角色扮演,“导游”和“游客”共同捕捉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能帮助学生形成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另一方面,在对同一景点,多“导游”按照预定顺序或打乱顺序,随机地多次重复进行微格练习,能帮助学生锻炼临场应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检验导游词与视频适应度、控制导游讲解的语速(200字/分钟),最后树立准确记忆的信心。

四、思 考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基于微格教学的湖南导游口试记忆系统不仅能将教师备课中的不足及时反馈,亦能让学生在讲解中的优缺点立马现形;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综合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亦能培养学生全面职业技能和导游词的创新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应试信心,也能将教学成绩点滴记录。因受到课时限制,该系统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地检验与思考。

1.图式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根据不同的景点环境、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导游词的创作和记忆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捕捉不同的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另外,图式不是信息的简单堆加,而是有着联系和层级的固定框架,两次微格教学所形成的记忆系统,需要时间来吸收和稳定化。

2.导游口试既是一个记忆储存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输出的过程。记忆系统与微格技术相辅相成,记忆系统的构建需要微格技术的辅助,而记忆系统的检验有待微格的反馈。微格的反馈可以反复播放录像或录音,与教师和同伴评价比较,避免主观性,也方便学生反复练习,纠正讲解错误和不良习惯,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双提高。微格技术的实现依赖于教师对微格设备操作的熟练度、教师对教学技能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掌握。

3.通过导游口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走上导游岗位,胜任导游工作。以导游口试为导向,以微格技术为保障的记忆系统的构建,借鉴德国的“两元制”职业教育,需要学校和旅游行业的共同关注,微格设备更新和教师技能的培训也需要学校及各界对导游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学生与教师进行导游与游客角色扮演的补充,若能组织口试教官、旅游从业人员通过校内或者网络进行微格讲座,专业的视角能为微格教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与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家华,张剑平.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模型的演变与思考

[J].电化教育研究,2011,(1):40-43.

[2] 王斌化.教师评价模式:微格教学评价法[J].全球教育

展望,2004,(9):43-47.

[3] 陈晓强.论微格教学在旅游专业教学技能中的运用[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4):83-85.

[4] 陈振华.微格教学系统在模拟导游技能培训中的应用研

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4).

[5] 蔡丽,张海军.旅游导游职业技能微格教学的构建与定

量评价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8):98-99.

[6] 董媛.微格教学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实践研究-以导游

业务课程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4-

116.

[7] 王欢.认知负荷理论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D].河北大学,2011.

[8] 丁丽蓉,张广林.同声传译信息处理过程分析-以图式

理论为视角[J].情报科学,2012,(6):903-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