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决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出路问题,不仅关系到政策的贯策落实,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前途与发展,文章在探索当前大学生发展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对策
当前,国家、高校不断鼓励大学生踊跃投身基层、服务农村,积极报考“大学生村官”。这不仅对大学生本人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更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是在新背景下、新时期内的一种长远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方针。然而,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困惑。解决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出路问题,不仅关系到政策的贯策落实,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前途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良性发展。同时,也只有改善当前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基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1.角色定位尴尬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非官非农,导致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据笔者对某县市调研,有33%的乡镇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力量,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但同时也有32%的人认为他们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一种“社会产物”。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是什么?从调查可以看出,有不少的乡镇负责人对这个定位存在一种误解,和中央政策的出发点相差甚远,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或许这也是造成村官目前存在诸多困难的一个因素。
2.发展空间受限
很多村官选聘到农村后,实际上难有用武之地,从当初的踌躇满志到最后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和理想。由于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的事情知之甚少,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且往往眼高手低,心浮心躁,不愿意屈身向农村广大群众虚心学习,导致实际能力难以正常发挥。
3.出路成最大障碍
据笔者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关注,其次是身份问题和福利待遇,而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出路问题的关注度达到80%,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对策
1.放宽政策,实行市、区自主招考
由于目前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出现了“入口宽、出口窄”的现象,导致大学生村官面对考公务员这条路时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且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引导。采取市、区自主招考一方面有利于本市、区内部人员结构的优化、新鲜血液的补充和外来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加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选择。
具体做法:乡镇府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以书面形式向当地组织部进行申请,由当地组织部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县级组织部统一向市级组织部进行申报,市级组织部审核通过后,统一向本市区大学生村官公布招考信息。然后由大学生村官自愿申报,组织审查,市级政府部门统一招考,择优录取,根据自愿申报岗位和组织协调来分配录取者的岗位。
这种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村官因为考不上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补充了乡镇一级政府的人才缺口,合理地优化了乡镇府的人员结构;有效避免了目前乡镇府严重存在的“青黄不接”的现状。它不仅使优秀的大学生继续留在了农村,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以一种正式的身份留在农村出谋划策。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它限制了外地大学生村官的自主选择权,特别是在异乡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参考权。
2.组织考核,地方推荐,破格提升优秀大学生村官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对于一些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基层大有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拥护,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人才,但是,因为某些因素限制他们无法考上公务员或者无法选择更好的出路。为了留住这一部分人才,并且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倾斜。
具体做法:当地组织部对连续任职5年以上且任职期间无违纪行为的当地大学生村官进行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含政府评估和群众评价等,经地方政府推荐并通过组织考核,公示无异议的可适当直接安排到乡政府任职。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那些优秀大学生村官因某些因素而无法选择其他出路时所造成的人才流失。同时,也能够使某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支持继续留在农村、服务三农。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硬性标准难以确定,公开化、透明度不强等。
3.政府引导,政策优惠,特岗特招,引导大学生村官向事业单位流动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大学生村官通过基层的锻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更加适应、熟悉基层工作,而对基层事业单位来说,这些村官的加入无疑是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宽了村官的出路问题,也使这些通过基层磨练、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弥补了基层事业单位的人才缺口,对整个基层工作的良性发展无疑是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具体做法:当地人事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每年从基层事业单位中划出几个岗位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向招聘,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更为基层事业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选择面较窄,灵活性不强。
4.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政府推荐,引导大学生村官向企业流动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和将村官引导到事业单位一样,大学生村官通过基层的锻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大学生更加吃苦耐劳。而对企业来说,这些村官的加入无疑是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宽了村官的出路,也使这些通过基层磨练,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弥补了企业单位的人才缺口,对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具体做法:政府根据对村官的业绩考核,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可与当地企业协调,向企业推荐这些优秀村官。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更为企业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硬性指标不明显,操作性不强,以及村官所学专业与企业提供岗位的不对口等。
5.设立专项创业扶助资金,成立创业指导小组,大力扶助大学生村官创业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引导高校、社会人才向农村流动,以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同时,要想大学生村官真正在农村扎住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村官通过政府的大力扶助,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和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自主创业,开辟一条自主致富之路。因此,政府对村官创业的扶助不仅有利于村官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做法:政府协调组织部和财政局以及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村官专项创业资金用以扶助村官创业。同时当地组织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村官创业技术指导小组。而大学生村官有创业项目的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通过审核的,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具有很好地推助作用。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牵涉面广,协调难度大,并且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6.协调相关农林院校,扩大优惠政策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继续深造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一条重要出路,然而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大学生村官往往因为工作的原因,造成学习时间受到很大的占用。因此,在考研时,加5分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具体做法:中组部牵头,协调有关农林院校,大学生村官在通过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后,在录取时这些农林院校能够适当地扩大优惠政策或定向招收大学生村官。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可能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化,个别院校可能迫于某些因素无法承受,另一个就是村官的选择面将很小。
总而言之,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是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首要问题,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民生问题。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也牵涉到政府的众多部门,社会的许多方面,因此需要我们共同来努力,各出一份力,争取早日给这些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也只有改善当前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基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