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集中表现,其目标在于“做出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的决断”。逻辑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素质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当前高校形式逻辑教学难以解决大学生自然语言环境下的思维困惑,因此必须通过针对不同档次的高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逻辑学课程体系、改革逻辑教学方法和考查方式,多方面科学培养和测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等途径来进行逻辑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逻辑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既是大学生个人成才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集中表现。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逻辑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可以说,批判性思维的发现和产生源于逻辑教学,而批判性思维转向也是逻辑学教学改革的初步结果。当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逻辑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依然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批判性思维的目标在于“做出相信什么和做什么的合理的决断”[1]
逻辑学是以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两个部分。研究逻辑的目的是要在思维的层面上弄清楚得到结论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是具有得出结论的作用的思维过程,都是逻辑过程。形式逻辑自亚里士多德创建以来,在诸多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并获得了广泛认可,但是随着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化和复杂化,人们逐步发现形式逻辑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企图在不考虑思维内容的情况下,通过研究思维的形式来了解思维的过程。正是这个弊端解决不了自己在社会生活、认知中遇到的各种非形式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以“批判性思维”为中心的“非形式逻辑”运动迅速兴起,并很快彰显出用非形式化的思维方法来应对自己日常思维和认知的实际需求这一强大的实用价值。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节性的判断,涉及到理解、分析、评估、推理以及对证据、概念、方法学、评估学的解释或判断所依据的环境因素。”[2]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和态度,批判性思维起源于“为什么”,其主要任务在于对自然语言论证作出评估,并在评估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包容其他的观点以在证据面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思维主体的“思维能力”与“人格特质”两个部分。前者主要指注意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推理能力、解释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后者主要指开阔心胸、灵活机动、诚实公正等对待问题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虽然“批判性思维的有无和一个人的好坏没有关系”[3],但我们又“应该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和个人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4]。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往往会有以下表现:没有是非标准或急于做出结论,懒得对事实和谬误进行界定;固步自封,对生活及周围的人缺乏热情;缺乏理性,不愿意思考和推理;缺乏自信,也不相信他人等。当然,批判性思维是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来获得的。
二、当前高校形式逻辑教学难以解决大学生自然语言环境下的思维困惑
逻辑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素质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但长期以来,高校开设逻辑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主要研究的是推理,尽管它首先讲究推理的“保真性”,即要求在真实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推理,但它本身解决不了前提是否真实的问题。也就是说,形式逻辑并不排除从假的前提出发可以进行有效的推理而得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的结论。而这,在自然语言状态下却几乎是致命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围绕一个问题发生争议的焦点,往往更多的不是是否使用了无效推理形式,而是推理前提是否真实,如果将一个推理换作论证来进行,那么人们争议的焦点就是论据是否充分、准确。非形式逻辑主要研究的就是论证,论证由具体的命题组成,它不仅要考虑形式上的有效,而且其必要条件就是前提为真,否则论证就毫无意义。大学生所关注的逻辑,不是过多纠缠、困惑于通过繁杂演算来证明形式有效的逻辑,也就是说,他们学习逻辑,大多不是为了以后专门从事逻辑理论研究,而是为了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对大量复杂的信息如何发现和应对对与错、正与反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正确决策服务。因此,必须对高校逻辑教学进行改革。
三、当前高校逻辑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远离生活的逻辑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虽然不够精确,甚至会造成误解,但它毕竟是现实生活中思想交流的最主要媒介和工具。而识别、评估和重构自然语言中的论证,是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维度。所以,高校“新”的逻辑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要教给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然语言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二是要通过分析和批判论证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关注论据和论点在内容上的关联。
(一)针对不同档次的高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逻辑学课程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陈慕泽教授认为,如果高校条件允许,就分别设置《逻辑导论》和《批判性思维》两门课程,把传授逻辑基本知识的任务交给逻辑导论;把日常思维训练的任务交给批判性思维课程来承担。否则就要把上述两门课程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5]。笔者理解,这指的是要明确区分不同类型逻辑的功用、不同性质的高校和不同教学对象来设置逻辑课程。对于全国性大学哲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特定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需要,可在其低年级时开设《逻辑导论》,系统地教授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基本知识,而在高年级时则为他们专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以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其他非特定专业的学生,应当对原有的逻辑课程进行改革,摒弃那些与日常思维相距甚远的内容,在偏重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同时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对于高职高专类专业以及成人教育的大学生,更应将逻辑课程定位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以论证为核心,围绕逻辑的识别、分析、建构、表达展开,尽可能删去与解决实际问题关系不直接或作用不明显的抽象理论,采用规则叙述与谬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日常思维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论辩和论证能力。这样的一脉相承的逻辑课程体系既能保证让逻辑学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保证逻辑理论研究的后继有人,体现了高校逻辑教学由简单到复杂,由统一到分化的过程。
(二)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为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养,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是高校逻辑教学的首要目标。逻辑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较难理解掌握,要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克服惧怕甚至排斥的心理,尽可能多地掌握逻辑技能、技巧和方法。
一是要在逻辑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组织或指导学生评判、研究具体的真实案例,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识别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案例分析法改变了传统的用事例来佐证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论证来发现、领会、掌握理论。通过直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对相同的结论进行综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审查评估,这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既给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又能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推理论证的规则,激发其质疑精神,提高其论证能力、决策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二是要经常组织学生演讲或辩论等课外逻辑思维训练。演讲或辩论是组织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重要的课外方式。在演讲或辩论的准备阶段,学生要研究论题或辩题,把握论点;要研究查找资料,收集论据;要分析敌我,设计论证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一方面,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会对所有的论点和论据从不同的视角、清楚地、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判断,既会理性地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会不断在反思和质疑中,作出理智的判断,以开放的胸襟去伪存真;他们既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也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换位审视和辩证吸收。另一方面,作为演讲和论辩的听众学生在欣赏激烈比赛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分析直接参与活动者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组织演讲和论辩赛可以大面积地引导大学生勇于参与、积极思考,在对论点和论据以及论证方法的建构、分析和讨论中,领会逻辑理论,培养思维技能,锻炼表达和论证能力。
(三)改革逻辑课的考查方式,多方面科学测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课的考试应淡化理论识记,注重实用技能,要建立有利于测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试评价体系,重点考查学生质疑提问、查寻漏洞、确定论点、组织证据、开展论证的能力。所以,逻辑课程的考查内容上要彻底实现从知识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的转变,既要测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也要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MBA、MPA逻辑考试题型,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侧重考查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促使逻辑理论转化为大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逻辑课程的考查形式上要改变课程最终成绩由最后一次的期末考试决定的方式,而采用课堂发言、完成作业、参与各项思维训练活动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 Robert H.Ennis.Critical Think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96.
[2] Facione,PeterA.Critical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
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The DelphiReport0[M]. California:The CaliforniaAcademic Press,
1990.
[3] Stratton,Jon.CriticalThinking forCollege Students[M].New York:
Rowman& Littlefield,1999.
[4] Paul,Richard and Linda Elder:Miniature Guide to Critical Think
ing Concepts and Tools [M].Sacramento California:Foundation
forCriticalThinking,2001.
[5] 陈慕泽.再论逻辑学与通识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