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视域下的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3-12-31 00:00:00侯海东张会议
职业时空 2013年11期

摘要: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开放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协同发展是系统演化的内在要求。文章在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组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部开放性不足、结构相似性较低、要素流动的有序性差等影响协同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和深化区域合作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自组织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收稿日期:2013-10-01

基金项目:廊坊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廊坊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2013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海东(1968-),男,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科技创新。

在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系统中,产业的协同发展是系统演进的内在要求。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产业经济系统在与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系统内部的产业及生产要素呈现出有序的结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利用,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和共生,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和经济组织实现一体化运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京津冀区域系统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从无序到有序这样一个演化过程。当前,京津冀三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上仍存在着诸如发展不平衡、产业选择趋同、产业链衔接不紧密、要素流动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相关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大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运行成本,阻碍了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化发展,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此背景下,对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特征,对于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组织理论及其方法论

1.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是L.Von Bertalanfy系统论的发展。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学是自组织理论的两个重要分支。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是,即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系统内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必须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存在涨落。耗散结构理论回答了自组织出现的环境条件问题。

协同论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是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涨落是由于系统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系统的实际状态值总会偏离平均值,这种偏离波动大小的幅度就叫涨落。当系统处在由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跃迁时,系统要素间的独立运动和协同运动进入均势阶段时,任一微小的涨落都会迅速被放大为波及整个系统的巨涨落,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状态。协同思想有两个最基本观点:一是协同导致有序,二是自组织是协同思想的核心,协同学解决了自组织的动力问题。

2.自组织方法论

自组织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推动开放的复杂系统有序演化的方法。首先,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加强物质、能量与信息输入使自组织过程得以产生;其次,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通过竞争、合作推动系统产生新的模式和功能;第三,重视演化的环境条件,没有条件就没有演化,重视条件就是重视演化的个性和多样性。

总之,自组织方法论把相互作用看成是推动系统自组织的根本动力,并且把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分成竞争、协同两种相反相成的互补对立性机制。

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自组织特征

1.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其开放性具有内部开放性和外部开放性两个特征,外部开放性是指该系统在积极参与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的同时,还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职能。内部开放性是指系统内部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人员、技术、信息、资金的交流,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自组织机制发生作用,必须避免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内部主体之间、子系统之间的封闭和隔绝状态。保持系统与外部环境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足够强的“负熵流”,不断抵消系统内部熵的产生,并通过反馈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2.区域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随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区域分工与合作、生产要素的流通以及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领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依赖关系,而是既存在着相互不断促进的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增长的负反馈饱和效应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内部根据。

3.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和功能特征的非平衡系统

在区域协同机制的作用下,三地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克服冲突、相互依存,在形成结构合理的区域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推动各子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基于总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态有序结构。因此该系统处在远离平衡的稳定、有序的非平衡态。

4.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着涨落

出现涨落情况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的变动、经济环境的变化、协作问题、市场变动、技术的变革、内部文化冲突、成员的加入与退出、资源配置的调整等;为了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系统内部各类资源必然会重新配置和合理流动,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出现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涨落现象。

三、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内部开放性不足

京津冀由于行政边界的阻隔、合作观念的缺乏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金融、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导致区域内各系统之间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交流渠道并不十分通畅且周转速度较慢,自组织机制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直接影响系统的演化过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层面,开放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三地产业选择的趋同。

三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都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在“生物技术”领域虽然提法表述不同,但实质内容确是大体一致的。在产业发展的操作层面三地出现了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的局面。产业选择趋同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和结构趋同继续加重,难以进行区域分工和区域统筹。与之伴生的重复建设又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和浪费,还会造成区域系统内部产能过剩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这种状况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演化过程,甚至导致系统内原来某些结构的消失,后退到混乱的平衡态上。

2.从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领域看,三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微观层面结构相似系数较低,产业间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的协同效应难以有效发挥

三地在全国具有共同比较优势的领域较窄,除在地质勘查业具有共同的比较优势外,京津在航空航天制造和环境污染处理的专用药剂材料制造领域具有共同的比较优势;京冀仅在地质勘查专用设备制造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微观层面存在着较大的结构差异。结构上的差异虽然有助于形成区域内各自的主导产业、有助于形成区域经济特定优势,为该地区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与合作时能够带来更多收益。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结构相似度低、结构差异大,必然影响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间深层次的分工与合作,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性降低。另外,从区域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与新兴产业各节点具有紧密联系的科研开发、产品设计、教育培训与制造等环节也会产生脱节。致使同一领域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在区域系统内部难以形成,最终影响跨京津冀的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造成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所需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系统协同效应缺失。

3.从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看,三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非平衡有序结构尚未形成

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85%、2.39%和2.42%。虽然北京的发展水平明显好于天津和河北,但与广东和浙江的19.96%及14.85%相比,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难以形成基于区域总体利益最大化的非平衡动态有序结构。即便是在发展水平和规模相近的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由于各地子系统自组织目标不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加之协调机制的缺失,也容易造成各个行政区之间的过度竞争、无序竞争、重复建设,最终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区域内部较大规模的要素和产品市场,要素流通受到限制,影响区域间的有效合作与协调发展,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其转型升级,造成竞争与协同失调。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由于三地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目前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建立在各自利益基础上的,竞争大于协同,区域间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建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就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1.构建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熵减机制

开放性是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的发展要走向有序,必须重视其开放性。只有开放才能产生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能增加区域系统的“负熵流”,提升系统的有序度。只有建立起区域合作的熵减机制,才有可能避免区域内部的产业过度趋同、无序竞争,实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统筹协调,优化配置,高效发展。

(1)统筹协调,完善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培育、发展,应该是纵向与横向结合的立体优化配置。纵向是区域内各行政单元自身在产业、领域、项目(企业)的统筹协调。横向是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产业、领域、项目(企业)的统筹协调、优选、链接。解决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趋同的问题,需要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区域间的统筹、协调、优化配置。规划的完善应本着开放的原则,利益共享的原则,合作共赢的原则。同时,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明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目标、各地的分工和定位。

(2)加强沟通,建立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作体系。由于资源察赋、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等方面造成的差异,区域内各地区存在着通过互利合作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三地往往只关注于自身发展,即使考虑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的发展情况,但总体目标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缺乏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考虑。这很大部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使得对其他地区的发展现状认识不足,决策依据缺失。因而,京津冀需要通过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而建立双边或多边协商机制,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寻找区域内各经济体的合作方向,建立有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体系。为此,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政策和相关政策应尽可能地公开,增加各地区对区域产业合作的可能性预测,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相互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同时,应建立一个化解区域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负责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的裁定,这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3)完善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要素合理配置和流动的市场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必须有发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统一的市场作基础。要保证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向报酬率最高的地区,保证各产业转移主体能够自主地选择成本最低的区位,人才使用的协同、技术要素的合理分工、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前提。因此,三地应该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尤其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加快培育和完善各要素市场,加快区域市场互相接轨的步伐。

2.构建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涨落机制

(1)全面梳理当前制约区域内经济合作体制的、机制的、制度的、法规的障碍,协调区域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从政策层面真正打破区域分割和障碍。

(2)科学谋划、合理定位,构建具有各地特色的战略新兴产业类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类型有原始创新型、引进型和资源禀赋型。根据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技术、人才、市场、服务等条件要求,北京、天津相对于河北具有比较优势,应重点发展原始创新型和引进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应重点发展资源禀赋型和引进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在区域内进行产业转移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同时,京津冀还应树立长远意识,找准自身的产业角色定位,扬长避短,打造特色,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功能互补,实现错位发展。

3.构建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内各地及产业间各子系统竞争与协同相互作用的过程。自组织理论把竞争与协同看作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竞争与协同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的趋同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内部的竞争。同时,发展水平的差距和微观层面结构的差异性又降低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效应,存在着协同发展中自我内部循环的倾向,造成了竞争与协同的失衡。对此,在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三地需要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自觉克服各自追求综合化和高端化的倾向,主动向功能互补化转变。只有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链,才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协同发展。具体措施是:首先进一步加大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相互合作的力度。由于京津冀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优势不同,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三地之间存在良好的合作基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其次,完善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尚不具备完整的产业链,大大削弱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因此,各地应积极整合资源、分工合作,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并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 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1.

[3] H·哈肯.协同学引论[M].徐锡申,陈式刚,陈雅深等

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4] 喻登科,涂国平,陈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

(4):114-119.

[5]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

调整之策[J].现代财经,2009,(9):50-56.

[6] 陈晓峰.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发展及对策

[C].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362-365.

[7] 周桂荣,王东.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升级与创新初探

[J].现代财经,2011,(3):30-33.

[8] 杨洁,王艳,刘晓.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J].价值工程,2009,(4):35-37.

[9] 臧学英,于名言.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

[J].中国发展观察,2010,(8):30-32.

[10] 于名言,臧学英.构建环渤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框架

研究[J].理论学刊,2011,(2):37-41.

[11] 周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统计

研究,2012,(9):24-30.

[12] 徐蕾.论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J].特区经

济,2011,(4):59-60.

Study 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JING-JIN-JI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ing Theory

HOU Hai-dong, ZHANG Hui-y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a dynamic open system evolution,self organization feature typic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system evolu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self organizing feature analysis, aiming at the deficiency, internal open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ing-Jin-Ji reg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structure similarity difference order is low, the flow of factors influen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establishing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deepen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Jing-Jin-Ji region;self-organization theory;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coordin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