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新总统,是个海归博士

2013-12-31 00:00:00黄培昭
环球人物 2013年17期

“伊朗新总统:比改革派更谨慎”。当被视为温和保守派的伊朗前首席核谈判代表哈桑·鲁哈尼6月15日当选伊朗总统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刊文,用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他。

鲁哈尼不是改革派,却被伊朗改革派等各方接受。在3670余万张选票中,鲁哈尼获1860余万张票,得票率将近51%,其主要竞争对手、属强硬保守派阵营的德黑兰市长卡利巴夫只获不足17%的选票,其他保守派候选人得票在10%左右甚至更低。鲁哈尼自己说,他的胜选是“温和派对极端派的胜利”。

脱颖而出的三大原因

鲁哈尼在这次选举中脱颖而出,首先是他的温和立场迎合了民意。他的前任内贾德执政8年,所采取的强硬政策导致伊朗外交孤立,国内经济问题严峻,物价高企,失业严重,因而民心思变。鲁哈尼则比较灵活,提倡实行务实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强调要与各方都保持较为良好的关系,其中也包括修复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以使伊朗摆脱被动和孤立的窘境。他承诺将在国际事务上采取新的风格,呼吁国际社会尊重并“承认伊朗的权利”,用“恭敬的语言”与伊朗对话。这次大选投票率很高,鲁哈尼当选,可谓众望所归。

其次,是鲁哈尼得到了保守派和改革派双方的认可。鲁哈尼是候选人中唯一的教士,他曾长期追随已故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在这次大选中,霍梅尼的女儿扎赫拉支持鲁哈尼,把他视为“首选”候选人。西方曾有舆论认为鲁哈尼不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最想要的总统候选人,但在选举结果出炉的当天,哈梅内伊就向鲁哈尼表示祝贺。哈梅内伊说:“鲁哈尼是整个国家的总统,伊朗是此次选举的真正胜者”。他还说,伊朗人民通过踊跃投票“创造了史诗”,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6月17日,哈梅内伊再次会晤鲁哈尼,鼓励他勤勉执政。鲁哈尼则会努力实践竞选承诺,如“致力于拯救伊朗经济”,与国际社会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他说:“我们需要给伊朗民众以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参与到国家的事务当中,我们也需要与极端思想保持距离。”这些说法是改革派能接受的。

第三,大选形势出现对鲁哈尼有利的局面。改革派原本推出的候选人是阿雷夫,但后来阿雷夫获胜希望渺茫。6月10日,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前总统哈塔米等改革派重要政治人物达成协议,要求阿雷夫退出选举,以增加鲁哈尼获胜的可能性。次日,阿雷夫退选。相对温和的阵营只剩下鲁哈尼一人,拉夫桑贾尼和哈塔米都宣布支持他。拉夫桑贾尼在两伊战争后出任总统,改善了国家经济状况,哈塔米则曾带领伊朗走出外交困境,两人在民众中都拥有较高的支持率和影响力,对鲁哈尼的获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希望社会变革的伊朗选民将票投给了鲁哈尼。相反,强硬保守派推出了5人参选,互不相让,造成选票分散而最终败北。

长期追随霍梅尼

1948年11月12日,鲁哈尼出生在伊朗塞姆南省的索尔赫市。鲁哈尼家族在当地并不出名。他的父亲阿萨多拉·鲁哈尼是一位普通的商人,经常在塞姆南省的巴刹一带经商,据说生意不好,常常赔本。鲁哈尼的母亲现在仍住在塞姆南省,难舍故土。鲁哈尼于1969年娶娜伊麦·柔罕为妻。他们育有两儿两女。1992年4月,鲁哈尼的大儿子自杀身亡,这令鲁哈尼悲痛不已。

年轻时,鲁哈尼曾在塞姆南神学院和库姆神学院攻读伊斯兰教法。当年的伊朗,在巴列维国王统治下,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在神学院读书时,鲁哈尼就追随宗教领袖霍梅尼,公开反对巴列维王朝。他在伊朗各地奔波,经常发表反对君主制的言论。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曾多次被逮捕,甚至被禁止公开发表言论。

1969年,鲁哈尼被德黑兰大学录取,1972年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上世纪90年代,他在担任伊朗政府要职的同时,又就读于英国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1995年和1999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与伊斯兰教法有关。但据英国媒体调查,他当年攻读学位期间可能长期不到校,以自修为主。他除了母语波斯语之外,还能讲流畅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阿拉伯语。作为宗教学者,他获得了霍贾特伊斯兰的头衔。什叶派宗教学者有大阿亚图拉、阿亚图拉和霍贾特几个等级。大阿亚图拉是最高等级,仅有极少数什叶派宗教学者才能达到,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哈梅内伊等都是大阿亚图拉。由于什叶派是仅次于逊尼派的伊斯兰教第二大教派,伊朗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而且什叶派规定信徒必须追随一位宗教学者,使鲁哈尼这样的高级宗教学者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1977年11月9日,霍梅尼之子穆斯塔法猝死。在德黑兰的悼念活动上,鲁哈尼首次用“伊玛目”来公开称呼当时正在流亡中的霍梅尼,这个称呼表示被称呼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遭到当时伊朗当局的迫害,鲁哈尼被迫离开伊朗,前往巴黎追随霍梅尼。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朗旧军队被清洗,鲁哈尼帮助重建武装力量。从1980年开始,他便担任最高立法机构伊斯兰议会议员,直到2000年。他先后出任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和第一副议长。两伊战争期间,他还当过伊朗武装力量副总司令,是霍梅尼信任的人。

伊核谈判有成绩

1989年,拉夫桑贾尼出任总统,鲁哈尼在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任秘书,一直干到2005年。1991年,他还成为伊朗确认国家利益委员会成员,1999年起任伊朗专家会议成员。哈塔米接任总统后,鲁哈尼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任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由于鲁哈尼善于周旋,他在此职位上干出了成绩。

伊朗的核计划最早可追溯到巴列维时代,1979年霍梅尼执政后曾被搁置。霍梅尼认为,伊朗发展核技术会引发中东地区核武器竞赛,且与伊斯兰教义冲突。1989年,霍梅尼病逝,此后拉夫桑贾尼执政8年,伊朗核计划在苏联和俄罗斯支持下得到了重启和恢复。1997年,哈塔米执政,伊朗继续秘密实施核计划。2003年,伊朗核计划被曝光,遭受很大国际压力。在鲁哈尼的努力下,伊朗与英、法、德等国就暂停铀浓缩活动达成协议。

2005年,内贾德出任总统,高调重启业已中止的铀浓缩活动。由于他和鲁哈尼在伊朗核政策上存在歧见,鲁哈尼挂冠而去。内贾德政府甚至以“叛国罪”指控鲁哈尼。而美国也以更加强硬的态度对待伊朗,针对伊朗的制裁措施越来越严厉。

国际社会对他充满期待

这次鲁哈尼当选,令国际社会充满期待。美国白宫发表声明,表示愿与伊进行直接接触,希望鲁哈尼能改变强硬的核政策。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16日祝贺鲁哈尼当选,希望他与俄罗斯构建更紧密的关系。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说,国际社会对伊朗解决核问题及参与调解叙利亚危机有很大期待,法国愿同鲁哈尼合作。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说,德国希望伊朗新政府同国际社会进行合作。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表示,愿与鲁哈尼共同致力于寻找伊核问题的外交解决方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发表声明,对鲁哈尼当选表示祝贺。

不过,以色列对鲁哈尼的当选则充满了怀疑和戒备。以色列《新消息报》报道说,以政界高层人士普遍用怀疑的目光和态度看待伊朗选举。6月16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主持召开内阁每周例会,强调“国际社会不要被貌似温和的伊朗新当选总统蒙蔽和欺骗了,要知道,伊朗核政策及一切重大事宜,都掌控在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伊的手里。国际社会应该继续对伊朗保持经济制裁,不断增加压力,直至迫使其放弃核计划”。内塔尼亚胡还呼吁为伊朗的核计划进程设置一条“红线”,并强调不排除军事选项的可能性。

6月15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以色列国防部长亚阿隆在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会谈时强调指出:“伊朗的选举结果不会使这个国家的核发展计划有任何变化”,他强调应该在政治、外交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伊朗的国际压力,同时“应该把军事打击伊朗核计划放在桌上”。亚阿隆说:“我们对伊朗核研发已经取得的进展感到十分担忧,也对我们还不掌握的情况感到担忧。”6月16日,以色列开始为期一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和防御能力,更好地应对伊朗选举后中东局势出现的新变化。

他不会走得太快

鲁哈尼当选总统后,伊朗走向何方,这是世人关注的。有分析称,伊朗困局症结在于核问题,只有打破与西方的僵局,伊朗才能获得喘息之机。但伊朗真正的大权掌握于哈梅内伊之手,伊政坛强硬保守派势力也仍然强大,这都影响到鲁哈尼的执政。以色列情报和战略事务部长斯坦尼兹称,伊朗核项目完全攥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手中,他已经亲自领导这个项目长达24年,鲁哈尼当选总统后伊朗的核立场不会软化。鲁哈尼在当选后宣布,将建立一个“充满智慧和希望”的政府,以有效落实其执政理念,强调伊朗不会放弃核权利,但可以通过谈判化解与西方国家的分歧。在当选后首次新闻发布会上,他说伊朗希望与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及德国就核问题举行更多谈判,但美国必须承认伊朗的核权利。西方大国要求伊朗停止铀浓缩的时代已经过去。有很多方法与西方大国建立互信,伊朗将更为透明,显示自己的活动符合国际规则。但制裁是不公平的,伊朗人民在遭受苦难。

在对美关系上,鲁哈尼表达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意愿。但他也说过,奥巴马的对伊政策,应该由他的行动而不是语言判断。“奥巴马的战术是说话轻柔,但行动严厉”,“奥巴马政府采纳并实施的对伊朗制裁措施,在伊朗与美国双边关系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真诚可以测量,意图可以解读,那么制裁和日常的威胁就是这种测量和解读的标准。”两国关系的改善,不会一蹴而就。更何况,美伊关系的变化还会受到以色列因素的影响。

伊朗和同样由什叶派执政的叙利亚关系密切。在叙利亚问题上,鲁哈尼反对外国干涉叙利亚,认为巴沙尔是合法当选的总统,其地位在2014年大选前应得到尊重。他说,叙利亚发生的是一场悲剧。各方都必须尽最大努力结束悲剧。为了找到一个公平的、被各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伊朗可以发挥调解作用。2014年,巴沙尔的任期结束,一场不受外来干预的选举和一个民选政府,可以让叙利亚恢复稳定和安全。他说:“叙利亚不应该成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沃土。”在叙利亚问题上,鲁哈尼时代的伊朗也仍会坚持走政治解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