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保严密的华盛顿美国海军天文台,副总统沃尔登突发“心脏病”:他抓着自己的胸口,无法呼吸,也无法叫医生,最后死在办公室里。实际上,这是一起谋杀案。恐怖分子获得了沃尔登心脏起搏器的设备编号,并对起搏器进行远程控制,然后命令它产生强烈脉冲电流,对人造成了致命的电击。
当然,这只是美国电视剧《国土安全》的剧情。在7月31日的“黑帽”黑客大会上,原计划将上演一出真实版“遥控杀人”。然而,随着著名黑客巴纳拜·杰克在美国旧金山诺布山公寓中神秘死亡,这项“绝技”可能就此消失了。
“有人恨我入骨”
杰克1978年出生在新西兰,大部分时间住在美国旧金山湾的圣何塞,是一家实验室的安全研究员。在2010年的黑客大会上,他一战成名。
2010年7月28日,美国拉斯韦加斯,“黑帽”黑客大会的会场,台上放了两台自动取款机。杰克按下一个按钮,机器就不知疲倦地狂吐钞票,很快地面上的钱就堆成了小山。
更厉害的是,这两台自动取款机分属不同的操作系统,但被同一个程序破解了——杰克给破解程序取名为“杰克的大奖”。
不过,杰克可没打算用这个本事挣钱,他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我希望人们能够改变对这个装置的看法,从外表上看,它似乎是坚不可摧的。”杰克想提醒自动取款机生产商要及时改进技术,避免因此造成更多人的财产损失。
为此,杰克在网上买过一套独立的自动取款机,然后花费了几年时间研究它的代码。终于,他发现了一些程序处理中的漏洞,利用这些漏洞,他可以对自动取款机进行远程控制。
后来,杰克还专门编写了两个控制自动取款机的程序,并将其简化到小孩都可以操作。这两个程序一个以美国传奇大盗狄林杰的名字命名,另一个根据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小说中的守财奴葛朗台命名。但杰克表示,他不会将“狄林杰”和“葛朗台”推向市场。他幽默地说:“青少年、网络犯罪组织和黑客们一定会对它非常有兴趣的。”
2009年,杰克就准备在“黑帽”大会上演示自动取款机的漏洞,但是最后一分钟他退出了,原因是受到了瞻博网络公司的阻挠。瞻博是他的原雇主,也是一家自动取款机供应商。第二年,杰克还是表演了这手“绝活”,他说:“我知道一定有人恨我入骨,但我要让人们知道真实情况就是这样。”
这场黑客大会后,杰克成了黑客界的明星,受到业内人士的尊敬。
只想引起警惕
2011年,杰克开始转而研究医疗器械的漏洞。在迈克菲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发现了攻击胰岛素泵的方式,并及时敦促生产商美敦力公司修改了其产品的设计。
2012年,杰克成功黑掉了多家厂商生产的心脏起搏器——只需利用十几米之外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能让心脏起搏器释放出830V的电压,足以致人死亡。他说,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除颤器都装有无线接收装置,以此调节它们的工作模式,正是这个无线遥控系统存在漏洞。他将这个漏洞告知了多家厂商,希望他们及时改进技术,提高安全措施。
在随后的一次接受采访中,杰克再次声明:“我发明这项技术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它来伤害人,毕竟这项技术也不容易被复制。我的目的只是引起生产这些医疗设备的公司警惕。”
在2013年7月31日的黑客大会上,杰克本来打算演示如何利用这个漏洞,实现“遥控杀人”。具体来说,就是在9米之外,利用黑客软件入侵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无线医疗装置,然后使其发出高压电,置人于死地——当然,这会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但是,随着他突然去世,这场演示落空了。
与杰克同在迈克菲公司工作的安全行业高管麦克卢尔说道:“杰克总是想在坏人之前发现这些安全漏洞。”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设备和辐射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米赛尔也说:“杰克和他的伙伴们所做的工作找到了现有设备的缺陷,为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黑客难道不是那些专搞破坏的捣蛋鬼吗?为什么杰克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在黑客界,也有一类是利用黑客技术发现系统的安全漏洞,但并不会恶意利用,而是公布其漏洞,这样系统将可以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之前修补漏洞。杰克就是这类人,他们好比黑客中的侠士。
“猝死”背后有阴谋?
杰克的死亡在黑客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多位世界知名黑客都在网上表达了对杰克的悼念。“你这个混蛋,昨天晚上我还在谈论你那项可怕的技术。我会怀念你的,兄弟。”知名苹果产品黑客迪诺·佐威这样写道。西雅图安全信息评估中心则在推特网上表示:“我们失去了杰克,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他是一名出色的黑客和亲密的朋友。”
由于杰克的家人都远在新西兰,美国黑客界30多名友人在获知他死讯的12个小时内,就筹集了4000多美元,资助杰克的女友处理后事。
但杰克的死似乎并不简单——他在黑客大会上演示心脏起搏器的漏洞一周前突然死亡,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同时,美国警方拒绝透露杰克死亡细节,到目前为止,公布的消息都是已排除“谋杀”的可能性,警方基本认定为“猝死”。但由于尸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有最终结果,所以,各种阴谋论目前正在美国网络上疯传。
有人指出,针对医疗设备安全漏洞的“遥控杀人”技术一旦被公开,不仅会对公众的生活安全构成威胁,还会令出产这些医疗设备的厂商遭遇名誉和经济利益的重创,所以不排除杰克因此而招来杀身之祸。
“棱镜门”事件,掀开了网络监控的冰山一角。而杰克之死,不仅让公众再次关注到黑客这个群体,而且让网络安全再次成了热议话题。
在欧美,用杰克做姓氏的人并不多;而在希伯来语中,“杰克”有“上帝的恩赐”之意。或许他正如流星一现,划过天空,就是为了帮助人们看清网络世界的真相?
链接:世界最著名的黑客大会
每年7、8月,“黑帽”(Black Hat)黑客大会和“戒备状态”(DEF CON)黑客大会,会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先后举行。这两个黑客世界的顶级盛会,还是有所不同的。“黑帽”较有书卷气,参与者多是公司,被称作“电脑世界中保安阵线的首脑峰会”。“戒备状态”较有草根气,参加者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开锁、破解卫星系统等等,更像是一场黑客的武林大会。2008年,3名参加黑客大会的学生因为发现了地铁智能系统存在的漏洞,甚至收到了法院的封口令。
不但如此,黑客们的个性衣着也是一大看点。盛夏时节,拉斯韦加斯正午温度高达40摄氏度,但黑客们依然全副武装地穿着挺括的骑士服,甚至还有人戴着礼帽,更不用说比比皆是的各式刺青、鼻环了。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这场“群魔乱舞”是一场真正的高智商争霸大会。
为追缉国家宝藏,经常卧底,满世界跑,和危险的罪犯打交道惠特曼,活着的传奇高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打击艺术品犯罪分队前首席探员罗伯特·惠特曼,曾是世界最神秘的“艺术神探”。20年间,他追回了价值超过2.25亿美元的艺术品。尽管他的故事多次登上报纸头版,被改编成各种类型的影片,但却看不到他的真容,他只“在赛珍珠手稿寻回的新闻发布会上露过一只手”。最近,惠特曼的著作《追缉国家宝藏》中文版面市,中国读者终于可以从他的书中,详细了解那些比好莱坞大片更精彩的破案故事。而他本人,也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古董店里走出的艺术侦探
1955年,惠特曼出生在日本东京。他的父亲是一名驻日美军,母亲是一位日本职员。1957年,一家人搬到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开了一家古董店。惠特曼长大后,周末经常在店里帮忙,父亲就教他如何欣赏老物件儿,如何讨价还价。慢慢地,他也迷上了艺术品。上世纪60年代末,电视剧《FBI风云》在美国热播,在它的影响下,惠特曼立下志向,要成为一名FBI探员。
从陶森大学毕业后,惠特曼在马里兰州的一家杂志社当记者,负责撰稿和推销广告版面。这段经历让他掌握了成为一名成功推销员的技巧,“你首先得能够推销自己”——这为他日后成功执行卧底任务打下了基础。
1988年,惠特曼终于如愿加入FBI,被分配到费城东区,主要负责调查卡车劫案和珠宝店抢劫案等。入行不久,他就成功破获了两起著名的艺术品被盗案。在第一起案件中,他帮助找回了一个曾经属于慈禧太后的水晶球。这个水晶球重25公斤,价值50万美元(1美元约合6.13元人民币),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二大水晶球,被一个小偷从宾西法尼亚大学考古博物馆中盗走。“我们仅找线索就花了3年。那个小偷说把这个水晶球送给了家里的清洁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她很漂亮。当我们找到那个清洁工时,发现水晶球就放在她卧室里的梳妆台上,上面还‘戴’着她男朋友的棒球帽。”在第二起案件中,他找回了罗丹博物馆失窃的这位大雕塑家1860年的作品《断鼻人》。
之后,惠特曼侦破了多起艺术品案件,他的过人表现引起了上司的注意。FBI早就想成立一个打击艺术品犯罪的部门,美国作为艺术品交易的最大市场,却始终没有一个专门打击艺术品犯罪的独立部门,而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早就建立了类似机构。于是,FBI出钱让惠特曼接受正规的艺术鉴赏培训,他每周有4个小时泡在著名的巴恩斯基金会美术馆里,向专家们学习鉴别艺术品真伪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是莫奈、雷诺阿和毕加索等人的画作。
2005年FBI打击艺术品犯罪分队正式成立,惠特曼成为首席调查员和协调员,负责所有艺术品盗窃和艺术品欺诈案件,手下有13名队员。
和盗贼“称兄道弟”
惠特曼负责的案件90%需要卧底,他也是十几年间FBI唯一一个打击艺术品犯罪的卧底调查员。由于长期与艺术经纪人、收藏家、盗贼接触,惠特曼从头到脚散发着艺术商的气息。这种独特的气质和在艺术品鉴赏方面的才能,使他成为警察队伍中炙手可热的人物,其它国家出了案子也愿意请他帮忙。
2000年12月,一伙窃贼戴着头套、手持武器从瑞典国立博物馆中盗走两幅雷诺阿的作品和伦勃朗的《自画像》——这是伦勃朗唯一一幅铜版自画像,价值3500万美元。得到线索后,惠特曼假扮买方代理人飞往斯德哥尔摩,又在卖方要求下到了哥本哈根,并在旅馆房间见到了卖方。对方清点了现金,答应下次带来原作。第二天,卖方再次看过现金后离开了,直到傍晚返回时才带来了伦勃朗的画。惠特曼取出放大镜和独目镜,仔细检查了画像右侧伦勃朗耳朵上方的部位,确定这幅画的裂痕图案与原作吻合。“这幅画没问题,我们成交了。”这句话正是行动的暗号。特警队闯入房间,将4名罪犯一举拿下。
2008年8月,法国尼斯的一家博物馆被抢。FBI得到线报,称职业罪犯伯纳德·让·特努斯正在悄悄地兜售名画。惠特曼又登场了,他自称是一位艺术商,愿意出大价钱买印象派大师的作品。
特努斯十分谨慎,和惠特曼见了几面,一直在试探他的身份。直到2009年5月,惠特曼已经与他们这伙人打成一片了,并答应将于6月4日带着460万美元现金来马赛成交。在交易现场,法国警方突然出现,将这伙人缉拿归案。惠特曼的法国同行塔贝尔称赞说,“惠特曼简直就是活着的传奇!”
卧底行动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惠特曼承认这种工作“充满巨大压力”,“你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你必须得记住所说的一切”。在执行卧底任务时,他的原则之一就是“能不说谎,就不说谎”。
但更多时候,他要随机应变。有一次在卧底调查一起案件时,惠特曼随口跟卖家说他是律师。几天后,对方打来电话说:“我查过了,你根本不是律师!”惠特曼急中生智,对着电话大吼:“我和太太吵架时动手打了她,就这样,他们把我的执照吊销了!”对方立刻陷入沉默,稍后还向惠特曼道了歉。还有一次,当惠特曼向卖家展示他想要的画作时,卖家看着打印出来的照片说:“这是FBI的东西。”惠特曼则镇静地说:“你认得这些照片啊?是FBI的网站,没错。我只有在FBI的网站上才找得到这整批画作。”对方大笑起来:“没错,FBI的图片质量最好了!”
更多的是靠智商和嘴
加入FBI后的20年间,惠特曼破过不少艺术品大案,多次登上报纸头条。其中的几个案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1997年,他卧底破获了印加帝国黄金铠甲失窃案。这件黄金铠甲属于2000年前的印加文明,由金、银、铜制成,极具考古研究价值。它先是被盗墓贼偷走,然后由高级外交官走私出秘鲁。此案告破后,秘鲁总统亲自为惠特曼颁发了“秘鲁杰出服务勋章”。同年,惠特曼还破获了费城南北战争博物馆失窃案,追回200多件文物。2000年,他揭穿了美国知名鉴宝节目《古董巡回秀》鉴宝嘉宾连环诈骗案。2002年,他追回了西班牙女首富豪宅失窃案中的17件作品,其中包括两幅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总价值高达5000万美元。2003年,他还追回了已失窃100年的美国《权利法案》的原始手抄本。
在大家的印象中,艺术品大盗都像影片《偷天换日》所描写的那样,个个风流倜傥,集高智商与行动力于一身,总能躲过警方的布置或陷阱。惠特曼却不这么认为,“凭我的经验,那些艺术品大盗往往是一流的窃贼,却是糟糕的生意人。他们能够想尽办法,战胜重重机关将宝贝偷出来,想当然地认为会在黑市上卖出好价钱,但他们往往在得手后才发现其实艺术品黑市并不那么容易找得到。一件知名画作要想找到合适买家,至少要提供三样东西:真实性证明、来源以及合法主人的证明,其中最后一项最让窃贼们头疼。”
惠特曼与妻子唐娜·古德汉德1982年结婚,有3个孩子。惠特曼总是满世界跑,和危险的罪犯打交道,妻子很担心,却也无可奈何:“我要忙着照顾孩子们,哪有时间天天管他呢?”直到2008年退休后,惠特曼才有时间与家人好好相处。现在,他与妻子在费城开了一家国际艺术品保全公司。
曾有记者问惠特曼,他的工作和一般的警察有什么不同。惠特曼狡黠地笑了:“我们更多的是靠智商和嘴,而不是靠枪。因为一旦开枪,就很可能意味着你的这件案子办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