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弗莱明是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1918年,他回到母校圣玛丽医学院从事细菌研究,没多久就发现了可以溶解并杀死细菌的“溶菌酶”。一时间,科研机构都来邀请他加盟,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可弗莱明丝毫不为所动。
不久,圣玛丽医学院也扩建了新科研楼,院长了解到弗莱明的实验室又小又破,便向他介绍了新的环境和设施,诚恳地说:“新楼一尘不染,绝对适合你搞研究。你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第一间实验室由你先挑!”弗莱明想了想,说:“布莱兹是咱们学校最有经验的专家,还是由他先挑选吧。”那之后,院长又多次派人来请弗莱明挑选新实验室,可他都推荐了更有资历的专家,院长夸赞道:“弗莱明一再地谦让,真是有才有德之人呀!”
7年过去了,弗莱明始终待在破旧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直到那天起了大风,破窗外飘进来很多灰尘,污染了培养皿中的葡萄球菌而长出一团霉——这就是青霉素,他因这一重大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院长前来祝贺,提及往事遗憾地说:“当年如果你搬进了新实验室,肯定会发现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好东西。”弗莱明淡淡地笑了:“或许如此吧!可是如果我不留在旧实验室,又怎么会发现青霉素呢?”弗莱明相信,好东西并非都适合自己,关键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去努力。
做人做事要力戒虚假
张书宁
年轻时,西奥多·德莱塞在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被该报特聘为戏剧报道记者。德莱塞发现,采写戏剧报道,只需把演出的时间、地点和演员等信息弄清楚,再附上一些褒奖或批评类的文字,便可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文稿。于是有几次,他因有急事要处理,没去现场便做了报道,同样蒙混过关。
一天,该市四家剧院都计划在晚上上演不同的戏剧,报社领导让德莱塞负责抽调其他人员分头去报道。德莱塞不想给同事添麻烦,于是他只去了其中一家,在现场写下报道后,又凭自己的想象写完了其他三篇,然后署上了不同的笔名送到报社。
第二天,报社领导把德莱塞叫进办公室,举着报纸说:“四篇报道写得真好,甚至对剧中人物的表情都做了生动描述,简直是现场重现。”德莱塞得意地笑了。领导突然提高了嗓门:“可都是你的一派胡言,现在我们不得不为公然造假而道歉!”德莱塞惊愕不已,不明白哪里露了馅,后来才知道因洪水冲毁了铁路,当晚有三家剧团根本没进城,那三场戏剧根本没上演!德莱塞因此丢掉了饭碗,但也明白了真实的重要性。此后,他严谨地创作,直至推出了《嘉莉妹妹》等佳作,成为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德莱塞常说:“真实的生活是创作之源,真实的言行是为人之本,做人做事都要力戒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