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一则来自俄罗斯的新闻刺激到了中国民众异常敏锐的神经。10月8日,俄卫生部长在一个医疗媒体论坛上宣布,保证俄罗斯公民永远在俄联邦内免费享受医疗服务。对比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中国,免费二字不禁让国人觉得俄罗斯是个值得学习的好邻居。
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后续报道指出,俄罗斯医疗虽然免费,但其质量实在堪忧:医院人满为患,普通人看病越来越艰难;医院机构效率低下,设备陈旧;政府也因日渐高涨的医药和医疗服务支出而不堪重负。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人人可以不花钱看病的时候,必然需要在其他方面付出相应的成本,比如要忍受排长队、治疗质量下降等。免费医疗表面上看由政府买单,但政府的钱归根结底还是纳税人的钱,本质上每个人还是在为自己看病付费。此外,全部由政府买单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可能导致更多的不平等。比如,有权势的人可能会更多地占有免费医疗资源,那些贪恋免费的人也可能利用漏洞,多开药、延长住院时间,这都可能使没有权势或急需治疗的人受到伤害。
实际上,免费医疗的负面因素正在很多国家显现。英国实行的也是免费医疗制度,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宁可花钱看病也不去免费医院,原因就是免费的医疗服务质量低下,而延迟看病导致的后果可能远比花几个钱要严重许多。
很多国家都开始意识到免费医疗给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并寻求对这种制度进行改革。一个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逐渐减少“政府买单、人民免费”的模式,而改为建立一种政府、社会、商业公司以及个人等多方共同支持的医疗体系。即使在俄罗斯,国家医疗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 1994年的90%下降到2009年的64%,而居民支出则从199C6AH1FY4gRt7pKu0jdpBgrGvkLwM1nIgZywpnXmoy9E=4年的10%增加到2009年的36%。很多国家的例子证明,免费模式正在走向死胡同,而收费模式则在实践中逐渐走向完善。
当然,解决此类问题也要避免走向另一极端。比如,中国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收费或者提高收费的办法,可以解决很多资源的配置难题。他们把这种理论用在从医疗改革到春运买票难等各种问题上。这种过分强调市场化,或者说将市场化推向畸形的认识,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就是医疗体系过分市场化的一个实例:普通人看病住院的费用,主要靠自己缴纳的商业保险,由保险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这导致美国的医疗服务极其昂贵,治疗普通的头疼脑热就可能花掉几百美元。看病贵,保费自然也非常高,一个家庭每年的医保费用花几千美元是极为正常的,没钱的人可能既买不起保险,也看不起病。数据显示,美国2010年有近5000万的人口没有获得医疗保险;美国个人破产申请中有62%是因为签下了巨额医疗贷款无法偿还。针对奥巴马的医改方案,共和党坚持认为,纳税人不能为那些付不起钱的人买单,而民主党则试图通过立法,让不能享受医疗保障的人获得医疗关怀。这正是对医疗收费还是免费的另外一场争论。
事实证明,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俄罗斯近几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一直在下降,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和婴儿出生死亡率也与其花的巨额医药费很不相称。从理论和实践看,医疗问题既需要政府提供保障,也离不开市场的参与。这样才能使看不起病的人获得基本保障,纳税人也可以尽量减少负担。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出现了一定的看病难或看病贵问题。在医保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农村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使很多农民得到了免费治病或者少花钱治病的机会。但是,医疗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单靠一句“免费医疗”是无法解决的。要真正改善中国的医疗现状,不但要去除一些既有体制的弊端,也要避免陷入新的困境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