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经历

2013-12-31 00:00:00
环球人物 2013年34期

活下去的勇气

宸光

1964年,南非的罗本岛监狱来了一位新犯人,他的代号是“第466号”。随后,他被关进4平方米的牢房,开始了地狱般的生活。此后,466号每天都要到采石场做苦工,动作稍慢就有被毒打或丧命的危险。

为了改变现状,在一次放风时,466号大胆地向狱长提议:“监狱的院子里有片空地,我想开辟出来种菜,您看可以吗?”没等他说完,狱长就用鞭子封住了他的嘴。可466号没死心,一有机会就找狱长求情。终于,有一次狱长不耐烦地说:“想种就种吧,别再烦我了。”而且,还破天荒地给了他番茄的种子。此后,一到放风的时候,466号就会去照料菜园。每当劳累、沮丧时,他只要看一看菜园,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令人吃惊的是,自从有了菜园,整个监狱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每到放风时,狱友们都会来帮他照料菜园,而之前暴戾的狱警也变得和蔼了。因为466号总把番茄发给狱友,然后再让他们送给狱警。吃了犯人的番茄,狱警们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蛮横了。这个菜园一种就是18年,直至他被转到另一所监狱。

466号囚犯就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说:“虽然几个番茄不足以改变命运,但它让冷冰冰的监狱多了一份暖色,让人看到希望,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不给面子的序言

成丕德

阳翰笙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他创作的《逃亡》、《三毛流浪记》等,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

上世纪30年代,阳翰笙发表了《地泉》三部曲。这部书再版时,他特意邀请瞿秋白、茅盾等人写序。当时茅盾并不愿接这差事,因为他和阳翰笙的文学观点不一致。于是,茅盾直言不讳地说:“你的《地泉》是用革命文学的公式写成的,要我写序,我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它!”原以为阳翰笙听后会改变主意,没想到他只是笑了笑,并亲自送去了纸笔。茅盾见阳翰笙如此坚持,只好写了些评语寄给他。茅盾在信中写道:“《地泉》在描写人物时用了脸谱主义手法,在结构和故事情节上出现了公式化现象,在语言上用标语口号式的言词来表达感情。从整个作品来说,《地泉》是不很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他是想用不留情面的批评,让阳翰笙彻底打消作序的想法。

收到信的阳翰笙脸上火辣辣的,他整理完大家的序后,《地泉》再版了。一天,茅盾收到了新出的《地泉》,他的“序”一字未改,刊发了出来。阳翰笙对待批评的态度,最终受到茅盾和同行的称赞。而正是这包容的胸襟,让他能不断提高造诣,成为了一代剧作家。人的一生,只有具备了涵容的广度,才能实现事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