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以互联网、手机等为引领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拥有庞大的信息传播平台,正在迅速成长并赶超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对面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气势,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新闻媒体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如何打破危困,借机发展,引领扩大受众群体,这是每个电视媒体人面临的最迫切的命题。
2007年元月27日,比尔·盖茨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表示,互联网将在5年内颠覆电视的地位。这看似危言耸听,实则给电视敲响了警钟。作为新时代的电视人,应有超前的眼光和魄力,早谋划早动手,立足电视优势,进军新媒体领域。
一、劣势已经突显 忧患就在眼前
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对新媒体是这样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一一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众所周知,一条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要传给受众,大约需要以下几个方而才能完成:信息的来源、节目的采编(前期采访)、后期的制作、演播室主持人串接、节目的播出以及传输和覆盖,最后送入电视机,才能呈现在受众面前。因此,电视新闻报道在新媒体面前,突显诸多困境:
(1)接受方式单一。目前,电视新闻的传播路径主要还是通过卫星、无线发射和地面有线方式进行传播,受众接收的信息终端也主要是家庭电视机。而新媒体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路径,打破了信息接收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不仅可以利用网站、网络电视台、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等,甚至是户外媒体等手段发布新闻,覆盖更多的受众。
(2)传受互动性差。电视媒体是单向性传播,而新媒体,无论是网络、手机还是移动终端,用户都能对收到的信息及时回复,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说“人人皆传者、人人皆受者”,使传受双方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紧密。
(3)信息更新速度慢。任何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新”与“快”,没有了时效性,新闻就失去了先机。新媒体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马上将信息发布出去,并能与他人进行及时的交流和互动,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
(4)缺乏个性化服务。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正式地传递着“标准化形象”,其节目线性传播方式,使受众只能机械地按照电视播出顺序往下看,错过的节目只能等待重播;而新媒体获取信息更自主、表达意见更畅通,拥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重属性。
二、形式虽然为金 内容永远为王
形式是金,强调的是电视新闻是外在形式;内容为王,强调是电视新闻的核心内容。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传播渠道多样发展,互动快捷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不论媒体如何变革,形式怎样新颖,没有好的内容都是没有用的。笔者认为,从内容方面讲电视新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保持权威性和公信力
一般而言,虽然新媒体在时效性和信息量上能够极大满足受众需求。但电视新闻仍具备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优势,信息源的可靠度、媒体的信誉度与专业报道让电视媒体具有这样的优势。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从官方权威机构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其准确、鲜明、生动的进行诠释,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其高端影响力和理性价值。
(2)加强深度报道
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认为,“受众对新闻需求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虽然从时效性上导致了传统媒体输给新媒体,却因为深度性而成为众多媒体类型中的佼佼者。”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虽然快捷,但往往停留在表层。而电视新闻通过深入、客观和权威全面的报道,成了电视新闻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如2011年6月23日北京发生了暴雨,许多微博传播了暴雨信息。而央视《第一时间》当晚20:00除了报道大雨情况,还分兵几路组织采访,尤其是从北京居民关系的饮食起居出行方面,来报道暴雨的影响,从经济学与城市应急管理的角度深度来报道。
(3)追求直播常态化
新闻直播包括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和新闻节目直播。电视直播技术的出现使得从新闻事件发生到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几乎为零,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达最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目前,新闻直播报道可以说是电视新闻媒体最能有效抵御网络竞争的模式,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弱化“后续整理型”对发生过的新闻进行报道的方式,为电视新闻要守住自己的一方阵地。因此,推进直播常态化也是必需之举。
(4)节目品牌化
一个成熟的品牌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个特征。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塑造,需要从节目定位、主持人、节目运作方式三方面着手。首先,节目定位要精准。其次,打造品牌主持人,凝聚人气,培养观众的节日忠诚度。第三,要提高电视新闻的内在品质。比如,2011年初,黄河电视台把原来《黄河新闻》拓展为《黄河新闻》和《一拨就灵》,节目中主持人“说新闻”“评新闻”,更像是在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观众与新闻的距离,这种方式使观众耳目一新,同时使该节目的收视率翻了一倍。
三、借机融合资源 优势依然明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媒体改变了人们接受、使用信息的方式,传播状态由传统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媒体市场呈现出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并且交叉渗透的格局,这些变化分流了观众对电视的消费兴趣。但是作为电视新闻从业人员,而对新媒体快速发展,应该抓住新媒体的平台,强强联合,发展壮大自己。
(1)整合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可以运用真实性、敏锐性、深刻性、全面性等特点,对新媒体中大量涌现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客观准确地报道。
(2)渠道融合
在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应该说网络媒体显示了其通吃的融合能力,电视新闻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传播内容,支持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因此,电视新闻应与新媒体可以进行多平台、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层合作与互动,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展现新的生命力。
(3)开拓市场
我国现在已是网民大国。电视新闻进军移动新媒体领域,可以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改造并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的收看电视新闻,从而使电视新闻占有细分与聚合的新市场。
四、培养全媒体人才
《计算机世界》社长刘九如说:“人才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培养10多年的编辑、记者,在新媒体面前突然要一切从头开始,是很痛苦的。”新闻之争是资源之争、渠道之争、成本之争,实质是就是人才之争。首先,要培养综合型新闻人才,加强多媒体传播的能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掌握多媒体技术,进而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能力。其次,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整合再造能力。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有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基础知识,还要努力从心理上走近受众,并及时将他们所需要的内容送到“家门口”。第三,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在任何时代,新闻人的媒介素养不仅包含专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电视新闻记者同样如此。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新的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事实证明,无论新媒体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所谓的传统旧媒体谁也没有消失,传统媒体只不过在新媒体的增长中逐渐失去一些市场份额罢了。因此,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它既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终结,也不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噩梦。只要电视新闻报道面对现实、认清形势、高屋建瓴、主动出击,整合自身及外部优势,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模式,不仅能够以其高端、权威、深度稳定着一批观众,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能够打造出新的“艳阳天”。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