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作为官场顽疾,一直以来被鞭挞、批判。毛泽东曾指出“形式主义害死人”,邓小平同志“建议抓一下这个问题”,当前新一届领导集体更是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将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形式主义为何如此顽固?本文通过广泛调查,采取网络调查、书面问卷、记者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公众对官场形式主义的态度、看法及“反对形式主义”措施的评价、建议等,为读者解析官场形式主义及其背后隐藏的机理。
公众最反感的10种官场形式主义,“领导讲话假、大、空”居首
“在常见的官场形式主义中,您最反感的是哪一种?”根据得票率进行排序得出,公众最反感的官场形式主义是“领导讲话假、大、空”。得票率为66.6%,列第一;其次是“为迎接上级视察弄虚作假”,得票率为65.6%,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得票率为63.5%,列第三;“华而不实的规章制度”(54.4%),列第四;“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54.3%),列第五;分列第六至第十位的为:“抓工作只重表面、不重实效”(53.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2.6%)、“总结汇报报喜不报优”(51.0%)、“内容空洞的文山会海”(49.9%)、“铺张浪费的节庆晚会”(40.7%)。
公众最反感的10种形式主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覆盖工作方式、交际原则、规章制度等多个方面。从“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到“华而不实的规章制度”;从“内容空洞的文山会海”,到“领导讲话假大空”;从“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到“铺张浪费的节庆晚会”;从“为迎接上级的弄虚作假”,到“总结汇报报喜不报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公众的反感程度较为平均地分散在官场的各个方面。
对官场形式主义的反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实效”的利益诉求。反感“领导讲话假、大、空”。实则是希望能够从讲话中听到切实提高绩效、普惠民生的内容;反感“为迎接上级弄虚作假”,实则是希望通过官员视察能够真实了解和解决基层问题;反感“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实则是希望政府能够提供真正代表公共利益的服务。
形式主义既拉远了公众了解和监督政府的距离,也迷幻了政府对公众利益诉求之声的视听。寄望于官员从公众的“最反感”中看到“最需要”。
对官场形式主义,感觉“麻木”的受访者最多
“谈到官场上的形式主义。您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受访者的答案中,“麻木”占比35.3%,居首位。分列第二、第三位的为“厌恶”“愤怒”,占比分别为33.8%、28.5%。受调查者指出,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官场形式主义充斥在公众视所能及的地方。官场形式主义引发的不满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种大环境下。久而久之人们反成为鲁迅笔下的看客,面对形形色色的官场形式主义,不少人的厌恶、愤怒心态逐渐演化成“麻木”。
这种“麻木”态度,使得形式主义顺理成章地成为官场的通用法则。被问及“您是否认同在官场中不搞形式主义那一套混不下去”时,52.0%的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认同”,数据表明,过半公众对官场形式主义尚缺乏正确认知,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反对形式主义。对公众的上述心态应有充分认识。
官场形式主义盛行首因是“唯上是从等不良官场文化”(61.7%)
在“您认为官场形式主义蔓延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中,选择“唯上是从等不良官场文化”的受调查者占比61.7%,列首位;其他依次为“官员个人的升迁需要”(60.7%)、“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52.6%)、“基层群众缺少发言权”(49.1%)、“民意监督难以发挥作用”(46.4%)等。
在对以上原因的进一步深入调查中,一些数据同样给人思考。在“您是否认同不良官场文化助长了形式主义蔓延”这一判断中,69.0%的受访者选择“非常认同”及“认同”两项。肯定了这一观点。
毋庸讳言,对传统皇朝治理产生影响的诸子百家中,首先无法绕开的就是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官场形式和纲常方面。孔子强调礼治思想,通过恪守君、臣、父、子各有名分以及贵贱、上下、尊卑、亲疏各有严格的区别来治理国家。梳理受调查者意见可发现,他们认为,这种礼治思维在今天就是官场形式主义的温床。礼洽思维延伸出的上下级官员关系,尊卑的社会地位都与今天的法治强调的公平与正义格格不入。如果说前者是传统社会治理国家的“形式”,那么后者才是现代国家繁荣发展的“内容实质”。
“您是否认同搞形式主义有助官员升迁”这一问题中,66.3%的受访者认同该观点。可见,除了传统历史文化糟粕之外,官场形式主义的思维模式还源于自上而下的官员任命制,以及官员个人的不科学的政绩观等。正是不少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官员在升迁竞争中能够抢得先机,使得形式主义成为官场潜规则,屡禁不止。
在“您是否认同GDP至上的考核模式导致了形象工程泛滥”问题的调查中,受访者认同的比例达到85.8%。其中“非常认同”的比例为50.5%。盲目追求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指标,大量基础设施的泡沫型投资等,这些“形象工程”的本质就是形式主义,正是GDP至上的考核模式助长了地方官员只注重地方发展过程中的形式,而忽视发展的本质内容。
以上结果表明,从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使得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风气盛行,成为官场通病。
而对此,专家有更深入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文昭认为,形式主义有思想认识根源,有历史文化根源,这些都是毫无疑义的。不过,形式主义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之所以屡禁不止,最根本的还是利益问题。为什么要重形式、做表面文童?一是属于内容不够形式凑。实质性的工作没做好,只能用表面的形式来装扮和掩饰。遇到问题,提不出清晰完整的工作思路,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只好绕开矛盾和问题,避重就轻在形式上做文章。二是借助形式牟取更多的利益。用形式主义,赢得赏识以巩固提升权力,获得首肯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官场中的形式主义形形色色,但究其本质无非是为名、为权、为利。正如商人无利不起早,官员无利不搞形式主义。
官场形式主义顽疾的劣性特征表现为:“上瘾”“传染”“复发”
调查结果显示,官场形式主义顽固性的具体症状表现为“上瘾”“传染”“复发”。83.1%的受访者认同官场形式主义具有上述劣性特征,其中“非常认同”的比例50.2%。有专家认为,这些病理性质的词汇证实了形式主义作为一种痼疾的存在感。对形式主义的“上瘾”说明了其连续性,之前做了以后还想做;“传染”则说明了形式主义在官员之间的传递性,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复发”则说明形式主义的固定性,今天做了或许以后还会这么做。官场形式主义所展现出来的“病态”特征说明其非常顽固、难以消除。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劣性特征,反对形式主义不仅需要决心,同样需要耐心。“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评价”此项调查结果发现,在10分制的界段划分中,53.2%的受访者给以前的各种反对形式主义行动的效果评分为“5分以下”(5分中值,为效果一般),这一方面说明了反对形式主义的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次反对形式主义需要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众的信心。
调查过程中,有官员对此有深刻反思,“在一次次的反对形式主义中,效果也是周期性反复。官场形式主义不断被掐灭,然后不断再死灰复燃,严重地考验了公众对加强作风建设的信心与期望程度,公众对以前反对形式主义的评价不高说明以前我们并没有做到位,应该加强对以前做法的检讨”。有专家强调,当前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理论素养”、“加强学习教育”之类的方法反对形式主义,已难以收到切实效果,亟待方式方法创新。
72.1%的受访者担忧反对官场形式主义的措施最终流于形式
“您是否担忧反对形式主义的措施最终往往又流于形式?”72.1%的受访者选择“非常担忧”或“担忧”,为“用新的形式主义代替旧的形式主义”之隐患而焦虑。多数受访者认为,形式之汤无论怎么变换,无内容之药实难起效。就如当前我们反对形式主义的同时,更要警惕滑向新的形式主义。
有受访网友剖析了“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这一新旧形式主义的循环逻辑链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前通知。提前准备”→“走马观花的基层调查”→“基层为迎接上级调研,弄虚作假”→“调研总结汇报,报喜不报忧”。如果要防止“调研”陷入形式主义泥淖,不浮于表面。就必须斩断这一逻辑链。
有受访者强调,新旧形式主义的循环往复一方面源于消除旧形式主义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源于发展新形式主义的表面合理性。破除形式主义的根本在于科学地掌握形式背后的内在规律,避免转化为新形式主义。正如有专家指出,反对官场形式主义,就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改进作风的外衣下包裹的仍是“虚假章程”“应付文化”,从而导致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56.4%的受访者认为根除形式主义首在“建立合理的干部考核升迁机制”
在“您认为解决形式主义最需完善下列哪项制度”问题中,56.4%的受访者首选“建立合理的干部考核升迁机制”,其次为“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各级官员的机制”。得票占比49.3%。紧接着依次是“对搞形式主义的官员如何惩处”。得票占比36.2%。
有受访干部透露了官场形式主义背后的玄机:形式主义难反的—个潜在原因在于其低成本系数。“吹牛皮不用上税”是典型体现。形式主义者冠冕堂皇、天马行空,言行放之四海而皆准。形式主义者以害怕或不愿承担责任的心态应对官场工作,永远不会犯原则错误。不会为错误买单。
专家指出,群众监督的作用体现为外部力量对形式主义的质疑和批判,而对于形式主义者自身,如何选拔好的干部以及对搞形式主义的官员如何惩处,则体现为从内部力量的修正去有效的解决形式主义之风的盛行。只有从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更好地消弭形式主义之风。
反对形式主义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懈努力
调查过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反对形式主义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场反形式主义的战争旷日持久,各方对官场形式主义的理解尚缺乏共识。以“顽固”这一词汇形容当前中国的形式主义,可谓恰如其分。
官场形式主义作为“四风”之一,与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有着深刻关联。官僚的背后是僵化的上下官员等级制度,只对上级负责的考核制以及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享乐的背后则是简而化之的工作方式,遇难则退的工作态度,以及只重原则不重细节的工作作风和毫无节制的个人升迁欲望;奢靡的背后则是脱离现实条件的生活状态,忽视群众利益的个人主义。以及为个人私利触犯公平法制的铤而走险。由此可看出,“懒政”“滥政”和“婪政”,是形式主义的内在动机,而这背后则是中央反复强调的本领恐慌、精神懈怠、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
正如有专家指出,克服形式主义首先需要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合理的官员考评体系为前提。政府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执行者。只有从体制上设立科学的体系,才能破除包装形式主义的华美外壳,让形式主义在科学的政治体制内无处遁形,从而保证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性。
其次是高质量、高实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用“摸实情、求真知。办实事、求实效”的态度替换原有的偷梁换柱、瞒天过海,破除形式主义背后的享乐之风。只有把握事情的实质,实事求是,才能真正享工作之乐,生活之乐。
第三是在于保持与群众一致、与社会一致的个人价值观。只有不脱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忠诚地为群众谋利益,破除个人奢靡之风,才能实现官员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对待官场形式主义。必须“揭破它”,把这种“毛病切实改掉”。唯物史论者揭破形式主义的工具和武器首先必须是科学的理论。毛泽东曾说过。“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稳扎根基,胸中有墨,才能避免形而上学和形式主义,避免做“芦苇”、不再做“竹笋”,从而使形式主义无可归依,让务实之风清新扑面。
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