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及其意义

2013-12-31 00:00:00王长宏
科技资讯 2013年12期

摘 要:学习的主要动因来自的是兴趣,只有建立在兴趣的情感上的学习才具有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和主动性,因此体育教学中认知以及情感同教育的融合是对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提高的主要措施和手段。文章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入情感认知,用以提高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并对其开展情感教育的意义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情感教育 体育教育 认知 措施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196-02

情感渗透的方式教学主要就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刺激用以增加学习的动力的一种手段以及方法,对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以及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观的创造以及情感上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情感渗透就是在整个教学中将教材、教师以及学生的情感相互融合渗透使之想通,这种三维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得教育开展同认知的推动相互渗透融合,从而对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进行提高。这种教学法的理论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

1 教育理论上知识和情感同样重要

这里就体现了,教学中知识的重要,同样的教学中的情感同样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首先,情感上的教育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令身心双方面得到发展的教学。其同认知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并且配合密切且能够相互的促进;其次,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情感的重视度不高认为是一种教学的附加项,不是必须的,可有可无。但是若是教学活动中没有情感教育相互进行渗透和配合,很多的认知上的活动就没办法开展。在教学上要根据大纲要求以及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计划,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结合以确定如何将情感教育同教学的活动相互结合,通过方法、要点以及目标和途径的把我将整套教材每一本教科书以及教科书中的单元和内容同具体的感性教育中的情感相互结合,构成一个完成的计划目标,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上强调一个反复的过曾,从而形成上升的螺旋式教育方式。

2 教学中要以人为本

现代社会中各方面都讲究以人为本,这种观念就是需要将活动的主体围绕着人进行,将人作为所有活动以及价值全乡的根本之所在,是重点和先决条件,以人为先并将情感作为联系的纽带。教育在价值上的选择方向定位在以人为本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教育在人的创造性上的价值以及意义。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对人格的健全予以培养,对知识予以丰富,对情商以及智商的开发予以加强。在教学活动中将人作为发展的特别对象和中心予以重视和强调的就是将教育的客体—— 具体的人作为发展的根本中心内容。若是说自觉自为是人可以得以发展以及进步的一种本质的力量,那么教育则是一种动力特征,突出显示了教育客体作为生命体在和谐发展完整的不断进步和成长的一个过程和转变。教育,目前所追求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理念,所以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是这种发展性的教学中所普遍使用和应用的重要手段,情感渗透就是对这种理念的充分诠释和体现,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对只是的吸收和理解,同时更加注重的是对课题的内在的潜力的挖掘和开发,重视对人的内心的的开启以及内在的发展,这是一种对主观能动性进行开发和发展的理论。对于人来说,内心世界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人们自己的预计,所以在教学中,内心的塑造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巨大,对于感情的渗透在教学中大部分就是这种塑造活动。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只是进行累计,将其情感体验进行提高和丰富,将其情操不断的进行陶冶,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而这种活动的创新性也极易培养,对实践能力进行发展,从而达到一个最好的教学结果,在一个感性的环境中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3 现代心理学的的应用

对于现代的人类来说,心理学上将情商以及智商两个指标作为对一个人的素质的评价的主要内容。智商同情商的共同发展才是现代教育需要追求的目标,并且高情商可以对智商进行有效的发展促进。并且目前在心理学界认为: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将我们所处的心理以及情感环境以及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和改善可以对学习以及工作的热情进行有效的激发和大大的促进并有效的提高效率。而情感渗透在教学上的应用无疑就是对上述理论最好的阐述和时间,通过情感目标的教育指导,将课堂的氛围进行有效的放松,将其改善成为灵动宽松以及轻松和谐的氛围,这地于学生在学习中解放身心以及其反手和兴趣的丰富以及热情的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种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过程,而非传统教学中的理性的逻辑认知过程,是和认知相互交融并且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一种过程。这种活动同认知一样,见人的心理发展同成熟的过程。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有感染力的部分,所以借助这种感染力将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情感调动起来,通过引导使得学生对于教学的内容以及知识进行接收和理解,并且能够对其健康的心理以及青训的稳定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有所帮助,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完善。这种情感渗透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以及教学能力的自我养成以及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影响自我促进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局面,在这种引导方式中,教师发挥的则是一种引导性的作用,最中心的内容还是学生自我的心理和情感以及道德的增强、完善,是一种审美的能力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情感教育才能够贴近生活,才能对学生的心弦产生拨动,才能对教育的效果达到增强。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情感渗透教学法。

(1)体育目标渗透情感教育。

体育目标本身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它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融入情感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学的兼顾性,即在促进学生认知教育的同时,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过去我们过多的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和体育的认知教育,研究比较多的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内心感受。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教育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水乳交融,情感渗透认知教育的境界才能得以实现。通过教师情感渗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感交流、融合和和谐的境界。让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生动、美好的教学环境中,充分自觉地开展教与学的认知活动。这会给学生的个性及人格带来非常大的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兼顾学生的情感需要,让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能融进情感目标,并把情感目标实施在学生的认知教育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有“情趣”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2)体育内容渗透情感教育。

每一项体育内容都隐含着特有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涵,有效地开发情感资源,让情感插上翅膀渗入到学生的心坎里、学习中。让他们在爱的包容中愉快地成长。体育课的内容蕴涵着很多的情感因素,比如:短跑中隐含着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长跑中隐含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接力和球类项目隐含着集体主义精神。所有这些情感的渗入,都会使体育课培养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引导其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形成健康心理、稳定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完美人格的形成。情感渗透教学法,关键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的增强和完善,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感教育,才能叩开学生的心弦,受到实际效果。

(3)体育教法渗透情感教育。

以往的教学都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被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情感纽带。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注意和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教学中往往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和一句肯定的赞许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一些新颖的和带有情趣性的教法,诸如:竞赛法、游戏法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充满感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渗透教学法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有效方式,它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发展,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通过情感渗透为认知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热爱体育、学好体育的动机和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要依据“知情并重”的教育理论,教师运用情感渗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情感渗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情感交流、融合和和谐的境界。让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生动、美好的教学环境中,充分自觉地开展教与学的认知活动。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那种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法对开展认知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因素。

教学实践还证明,认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是与情感投入的程度成正比的。情感投入越多,认知活动产出的效率就越高,相反,认知活动就处于低效或无效状态。分析当前体育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恐怕与长期以来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甚至忽视情感教育对认知教育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有关。教学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一味埋怨学生基础差、纪律差。殊不知,没有情感教育的渗透,学生的认知教育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因此,只有当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水乳交融,情感渗透认知教育的境界才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认知活动不仅得益于情感教育,而且它也能给情感活动以积极的影响和反作用,促进学生对认知教育或教师的情感及时、准确地认同和吸收,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朱小曼.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出版社,1994,12.

[3]王立馥.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体育教学,1999(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