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运用
高中生正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对初级阶段的教学,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要将思维层次降低,使其适应高一学生的思维水平;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形成,再有步骤地增强思维的抽象性和辩证性。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直观很形象地把一些知识展示出来,而且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既克服了传统板书浪费时间的缺点,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笔者对此进行探讨。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相比初中教学而言,高中教学具有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逐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同时,由于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他们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很重视学习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高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如奇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等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激情和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高中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我国所实施的应试教育制度,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因此,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而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问题的实质。这种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方式,很难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印象和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宏观认识,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电子地图或者是视频、音像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的心儿仿佛带着淡淡的愁绪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见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去解读,学生很难领悟其中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将这段美文辅以抒情音乐,配上一则动画,动画的内容可以选取在朦胧月色的映衬下,俨如仙子般“袅娜、羞涩”的荷花,含苞待放,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者、漫步荷塘边,低吟沉思着……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动画、音乐中直观地感受到荷花、荷叶那优美的形象,更能从这迷人、令人沉醉的景色中领悟那美的意境,景与人的相互融合,诗人对生活、对社会那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三、运用信息技术,塑造学生的品性修养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品性修养。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诗词歌赋,更是华夏民族的瑰宝,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现实却是缺乏诗词歌赋所特有的环境氛围,当今的学生对于诗词歌赋所表达的意境还是很陌生的,不借助一些外在的媒介,是很难让学生形成欣赏能力的。而音乐,无疑是抒发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借助音乐,可以让学生对诗词歌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苏轼的《石钟山记》可以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将其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全面和立体化,这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欣赏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笔者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对于今后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和谐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目录(试验修订本必须).
[2]王建设.论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与问题[J].教育信息技术,2010(7):3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