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2013-12-31 00:00:00李庆有
考试周刊 2013年43期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深入展开,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填鸭式”,这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为了改变这种教育格局,本文分析了高中数学对主体创新学习的要求,提出了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数学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的创新理解概念。

一、对高中数学教学地位和定义的分析和理解

我国自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虽然将教育级别进行了简单的区分,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并没有改变主要课程的地位。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要想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有更高的学术造诣,不仅必须学习数学,而且必须学好,因为以后在很多学科的学习中都会用到数学知识。从小学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也逐渐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当今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学好数学等于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本领和技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接触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的广度大为拓展,不再只有数学和语文,逐渐出现许多与数学、语文并列的学科。数理化、史地生、英语,无论哪一个学科的学习,学生都是不能忽视的,因为每一个学科的学习成果都与高考成绩息息相关。高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无论是从学习方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上来说,都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有很大的差别。数学中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要求学生掌握的数字组合和逻辑符号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在不断地转变,对于继续深造,可以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高中数学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品质。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光环长期笼罩在广大教师的头顶,课堂成了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教师演讲的殿堂,教师“一言堂”,容不得学生“接茬”、“交头接耳”。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迹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认为凡是教师讲的都对,凡是书上写的都正确,凡是名人的话都是真理,容不得半点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而且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师生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情感意志的交流。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宽松课堂环境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去回答、去动手操作。教师要服从于学生,当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行让学生跟自己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教案要服从于课堂。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表演,“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一来,师生间的情感就会逐步由“接近”、“亲近”向“相赖”、“共容”升华。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产生自己想法的“助产士”。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教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学生应在教师启迪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地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思考等活动,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是错误的,还可能是有创意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纠错,或者帮助学生完善其创新成果。对高中数学课堂而言,自主学习流程包括以下几个主体步骤:(1)教师构建课堂目标。(2)初步了解,主动尝试。(3)完成习题,自我检测。(4)理性运用,创新认识。(5)综合运用,形成能力。在第一个步骤中,教师要科学地进行目标构建。一般认为,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本课时教学的具体内容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按照内容和水平分类确定教学目标。在第二个步骤中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进行简单练习;第二层:进行提高练习;第三层:进行信息反馈。在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中要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所教授的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所教内容的内部联系,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问题情境,选择好每一个例子。

4.重视课后拓展,创新提高。课内学习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重视课后拓展。课后拓展要依靠作业才能实现。为此教师必须建立其合理的作用布置程序,程序要由简入难,从合作探究到独立探究、从教师适当指导到学生独立完成,逐步实现拓展能力的形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布置的习题内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难度,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2)作业形式的设计要创新,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教学研究设计更多形式的作业内容。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数学知识,而且锻炼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归纳整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