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围城》中的围城是自我筑就的壁垒,还是内心世界的围困。钱钟书的这部《围城》,似乎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闹剧”,但这颠沛流离的“闹剧”的历程之后,我们还能笑出来吗?本文从方鸿渐的婚姻、事业、人生三个方面探讨方鸿渐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围城“围”与“困”的意蕴。
关键词: 《围城》 方鸿渐 悲剧
心灵,只在围城中跨越。如果这样,则心灵的跨越的结局依然是在围城中,心灵依然是处在被围困中。围城是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因此,方鸿渐无法跨越,他的内心一直在寻求跨越,但是他的心灵却仅仅是在围城中跨越,跨越之后还是围城。
一、婚姻之“城”:竹篮打水一场空
方鸿渐的爱情,从小说的开始到最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结局就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在爱情和婚姻的旅途中,方鸿渐仿佛如同一个流浪者一样,没有归宿,没有驻足停留的地方。小说中,方鸿渐先后与四个女人有过情感纠葛:追求肉欲之欢,放纵自我的鲍小姐;故作风雅,卖弄风骚的苏小姐;清纯而又骄傲的唐晓芙;后来和方鸿渐阴差阳错走在一起的孙柔嘉。
在从法国归来的邮船上,方鸿渐与鲍小姐的关系谈不上是恋人关系。我认为,鲍小姐并没有对方鸿渐产生感情。可以说,鲍小姐本性风流,在漫漫回国的旅途中,因为寂寞,因为自己的本性导致的性欲上的需求而使得方鸿渐不幸成为了鲍小姐解脱性欲需求的牺牲品。那么,于方鸿渐自己呢?他并不是简单地以为自己并没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什么可怨的。当邮船到达香港的时候,鲍小姐一下扑向他自己的未婚夫就是对方鸿渐和鲍小姐这段感情的最好讽刺。
与鲍小姐几乎同时登场并在整个小说中占有很大篇幅的是苏文纨。她是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和方鸿渐一样,同处在归国的邮轮上。应该说,苏小姐是作者钱钟书倾注了相当的笔墨刻画的一个女知识分子形象。但是,苏文纨虽然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女才子”的形象,但同时苏文纨却不得不说是一个玩弄情感的高手。她善于在各种情况下玩弄自己的猎物,方鸿渐是她看中的一个猎物,当她得不到的时候就选择了疯狂报复。苏文纨最后竟然出人意料地与曹元朗结婚了。她与曹元朗的结婚并不是因为她爱曹元朗,相反,她很大程度上因为得不到方鸿渐而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方鸿渐尽力回避苏文纨,在他的心里,苏文纨不是理想恋人,不是理想眷侣。可是能说苏文纨就真的仅仅是在情感上把方鸿渐当做猎物吗?小说中没说,却值得深思……
方鸿渐对爱情是有着纯真的追求的,当他看到了清纯而又骄傲的唐晓芙时,他被她深深地吸引了,他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唐晓芙。他们都有着一种单纯的心思。如果他们能结合在一起,那么于方鸿渐来说自J1tMRQwMlsBYr79f5/PQhhAz62cEnvU7mekTlTEqelQ=然是一大幸事。但是事情往往不如此,事情就如“围城”一样,方鸿渐的心灵走不进唐晓芙的世界,唐晓芙也没能走出犹豫徘徊。应该说方鸿渐对唐晓芙是真心的,在与他发生情感关系的几个女人中,他把唐晓芙当做真爱。
孙柔嘉的出现并与方鸿渐走到一起,说实话是令人不满意的。我想,不仅是所有读过《围城》的读者不会满意,就算是方鸿渐本人也是不满意的。在一个巧合的境况下,竟然被云里雾里地半推半就地成就了婚事。每当读到这里时,我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之感。这个感觉是孙柔嘉带来的,同时也是方鸿渐造成的。
综观整个小说,方鸿渐最后人去楼空,一个人孤独地留在了空空荡荡的屋子里,这便成了他婚姻之“城”的全部: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事业之“城”:愁云惨淡万里凝
方鸿渐的事业发展并不一帆风顺。方鸿渐在欧洲留学期间,可以用“不学无术”来形容。四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换了三所大学,并没有学到东西。同时,因为自己没能获得博士学位,迫于家人的压力,最终他买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就准备归国。从方鸿渐日后事业上的发展来看,方鸿渐事实上并无建树。一方面是出于其他原因,另一方面与他自身的才学不足有着莫大的关系。方鸿渐的职业比较稳定的有三个,分别是银行职员,三闾大学任教,华美新闻社资料室职员。在这频繁更换的职业中,我们看到了方鸿渐的无奈和无所适从。他就如一个任风吹动飘浮的浮萍一样,飘飘荡荡。
方鸿渐刚回到老家的时候,县里中学的吕校长请方鸿渐为学校的学生作一次“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检讨”的演讲。方鸿渐本是一个没用的人,在去留学的四年里根本没学到什么,因此在演讲中出尽了洋相,令人啼笑皆非。但这隐隐给人一种悲哀的意蕴。姑且不论其他,从方鸿渐自身的角度讲,他也不希望会是这样的结局。但这一切确实是他自己一手所造成的悲哀。在这之后,方鸿渐曾经订立婚约而留学期间死去的未婚妻的岳父却认为方鸿渐对自己死去的女儿还很好,还想着在第一时间里给她上坟,因此他的岳父给他在银行里挂个名,对于一个留学一事无成的方鸿渐来说,他唯有“真心感激”。方鸿渐本就不安于银行职员的工作,加之后来他与岳母关系恶化,恋情破灭,他在银行也待不下去了。
当高新年组建三闾大学聘请他任教的时候,他在恋情失利的情况下便踏上了去三闾大学的旅途。当然,方鸿渐的事业和赵辛楣有着莫大的关系。方鸿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主见,很多事情上都是依靠赵辛楣。去三闾大学同样如此。他本以为到了那里便可以大展拳脚,说不定会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现实却不是那么顺着他设想发展的。三闾大学就如同又一个“围城”,在这里,方鸿渐看到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阴暗现实。尤其是当赵辛楣离开了三闾大学之后,他还怎么在那里立足?加上自己本就没什么本事,文凭学历又是造假的,留在那里就是一场笑话。最后他便和孙柔嘉一起离开了三闾大学。几经辗转,最终回到了上海,这一次,依然是赵辛楣的介绍,方鸿渐又开始做起了华美新闻社资料室的职员。对于此时的方鸿渐来说,他无疑是在穷途末路的边缘。和此前一样,同样是小职员,但和银行做小职员时不一样。他这时不能如那时自由,毕竟他和孙柔嘉已经结婚,他还有责任和义务为维持这个家而奋斗,努力工作。在方鸿渐的事业中,他无不是以追求开始,以幻灭而终的。
三、人生之“城”:人生沉浮一场梦
方鸿渐的人生之“城”之所以会只是一场梦,梦醒之后就碎落的结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围城》中的方鸿渐走不出人生之“城”的围困原因就在于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这两个方面主要的原因,正好是当时中国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在《围城》中多有体现。以方鸿渐、苏文纨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青年是在现代文化下浸染成长起来的,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却又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因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意识成长的土壤在中国并不深厚。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依然根深蒂固,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撼动的。在这个转型期里,我们会看到对立,会看到他们的猛烈冲突。方鸿渐是追求自由恋爱的,但是他的父亲却依然固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与方鸿渐所接受到的现代社会的婚姻观念是截然相反的,最后方鸿渐屈服了,屈服于传统文化的巨大“围城”之中。
正因为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和冲突,才引发了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方鸿渐的价值观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寻求精神的解脱,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他总是在不停地探求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但是辗转之后他才发现到处都是围城的壁垒。他承认自己身陷围城中,他说道:“他们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毫无疑问,方鸿渐的探求之路是失败的。自有他令人嗤之以鼻的一面,也有令人同情的一面。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方鸿渐的人生是陷入了“围城”的境地之中。方鸿渐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他很可能依然在“围城”的世界之中游离,毕竟他的心灵还只是在围城中跨越。方鸿渐的婚姻、事业,连同承载这二者的人生在小说的最后都殊途同归,汇聚在一起,只剩下方鸿渐一个人面对寂寥悲剧的一切。心灵,只在围城中跨越,跨越之后还是围城。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拉辛.安德罗玛克[M].齐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2.
[3]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