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建议

2013-12-31 00:00:00周超
考试周刊 2013年102期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注重能力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它是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从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与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能力。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完成从传统的知识讲解者和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教学的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从单纯传授化学知识技能向既传授一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转化。

二、学生要积极探究思考

“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环节。要求教师不把现有的结论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探究式教学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式教学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关心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问题—探究”的途径,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激发创新欲。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探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学生在这个不断质疑问难、不断探索的循环往复中,获得新知,发展智能,培养科学精神。教学要关注学生探究的个性化。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探索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们问学生钠能否将硫酸铜溶液里的铜置换出来?许多同学认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能将铜置换出来。针对学生的认识,我将一小粒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里让同学观察,结果并没有红色的铜析出,而且生成了蓝色沉淀,还放出了大量气体。与学生原来猜测结果相反的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疑问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在悬念中被激活。

2.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感情投入,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善于诱导。少一些直叙,多一些设问,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既要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又要妥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努力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表现的声光、色形,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效果,降低教学梯度,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而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晶体结构与性质”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将NaCl、CsCl、CO、金刚石、石墨等晶体的内部结构空间立体图,从不同角度真实、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动画效果,配以教师的简单讲解,分析这些晶体的形成原因。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明确了所学晶体类型的内部结构,掌握了晶体的结构号性质的关系。

由于探究式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宽松环境,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合作,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学生需要较多的独立思考、踊跃发言、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在教学活动前、教学活动后都需要独立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个性的条件与环境。教学要强化学生探究的实践性。手、脑、口并用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动口能暴露其思维过程,既发展了思维能力,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通过感性认识,缩短接受新知的认知距离。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注意点

1.摆正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讨论的组织、悬念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矛盾,引起争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组,从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有不正确的看法,也要分析,找出其中有利于深入解决问题的因素,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讨论时,教师还要抓住讨论的中心,防止跑题,但不要过早表态、下结论,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1)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

(2)情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注意到问题的存在。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究意识的增强。

(3)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曾说:“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讨论环境。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民主作风、人格特征、对学生的态度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创造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若教师信任、关心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或赞扬,就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问题情境教学成功的要素。

教学要注重增强学生探究的合作性。在教学活动的某些环节,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把教学班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通过组内合作、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应当放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放在学生提出的有重要价值的疑点处,放在抽象知识、复杂知识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