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与课堂提问艺术

2013-12-31 00:00:00高玉清
考试周刊 2013年106期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开始的导入很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和课堂提问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艺术

1.温故知新导入法。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2.类比导入法。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的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3.亲手实践导入法。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4.反馈导入法。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对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5.设疑式导入法。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制造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6.演示教具导入法。演示教具导入法能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二、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

1.研究新课程标准,学习有效提问的原则。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算得上是一个好老师。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

2.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必须有一定的方式和技巧。

3.有效激励,增进师生情感。好的教师不仅教知识,而且传播人生的信念。好的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好的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4.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教师的可信任感。好的教师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5.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变为“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6.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7.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被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