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作文教学中实效性不高等原因,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改进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 现状与对策
一
作文难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痛苦;作文难教,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块心病。长期以来,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三者。尽管老师和学生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可学生的写作能力仍未让人满意,究其原因有三:
(一)疏于阅读,基底浅薄。
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高尔基也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有人把读与写的关系做了形象的比喻:“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地吃桑叶,自然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吐不出丝。”可如今,整个社会的读书风气日趋“快餐化”、“娱乐化”、“商业化”,使得学生“阅读”这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受到极大的冲击。没有阅读就没有丰富的积累,没有阅读就不能使学生在文本中发现美,领悟文人名家的写作技法。
(二)标准过高,挫伤积极性。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师在写作之前总要千叮万嘱: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思想健康等。这使学生们在作文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背离老师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由倾吐的乐趣,只能削尖脑袋往老师预设的套子里钻,致使不同的学生写出了千篇一律的文章。
(三)评价淡漠,削弱热情。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不管好还是不好,自己很少会再修改。而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等级,写几句评语,发给学生,也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教师回馈过来的一个等级和几句似懂非懂的评语,丝毫没有愉悦的成功感,写作热情更无从谈起。
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和开展作文教学:
(一)设情景,启心窗。
作文与做人,究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求真、求善、求美是人、文的终极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崇尚个性,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要让学生轻松自由地做文,首先就得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一位老师执教《礼物》时,精心准备了几个小礼物,并声明是送给同学们的。大家顿时情绪高涨,恨不能马上打开礼盒一睹为快。乘着兴头,老师让大家猜猜是什么礼物并说说为什么,当各领回礼物时,老师扮成记者,向同学们采访即将打开礼盒时的心情。通过采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打开礼盒时的复杂心情原汁原味地表述出来,真正体现“我口说我心”的作文宗旨。
学生打开礼盒看到礼品时的表情更是异彩纷呈:有捧腹大笑,有失望而又疑惑,有心满意足地享受着收礼物的快乐……老师及时激活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笑眯眯地问道:“刚才你们笑得最大声,为什么呢?”学生:“当我们打开礼盒看到是一个奶嘴时,大家都大笑起来,没想到老师会送这么幼稚的礼物。”师平静地说:“哦,是吗?不过能让大家开怀大笑也是一种快乐。”说着又转向失望的那组:“刚才好像没听到你们的笑声,为什么?”学生:“本来我有点伤心,可后来又想,老师是想用围裙来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吧,老师真是用心良苦……”收到歌曲的同学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我知道老师送这首《隐形的翅膀》是希望我们在困难面前不气馁,要勇敢地面对。师赞许:“是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整个教学环节,老师始终不提“作文”两字,为学生解除了“作文”的警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同学们敞开了心扉,获得了心灵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振。大家怦然心动,倾吐内心真情的需要被唤起,下笔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二)拓渠道,引“活水”。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感受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因此,老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通过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故事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写倡议书,广播稿,宣传标语,编短信,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还可以开辟知识乐园或举行信息交流会,让每个学生收集到的材料得到最大限度的交流和共享。其次,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步入自然,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走进市场,看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看不同人物的菜篮子。最后,还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学会评名作,议时事,谈得失,析美丑,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的情操。总之,生活处处皆文章。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作文中抒写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三)改评价,提实效。
谈到批改作文,叶圣陶老先生说:“我当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徒劳无功,但是大家还在干,还要继续干下去。”魏书生也曾把批改作文叫做:“搬两座大山。”名师的幽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批改作文,才能既省时又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改文的能力上。
一是教师只加批语或只加批改符号,发下去让学生自己修改,改后再评分。二是师生共同批改。(1)例文导评。教师事先选择两三篇有代表性的等次不同的习作,通过实物投影,师生共同讨论,逐句修改。学生再依效修改自己的作文。(2)学生互评。老师把收上来的作文交换发给学生,先由学生互相批改,接着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在双向交流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集体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大家都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如:遣词造句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生动,说理是否合乎逻辑等),都得仔细斟酌。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好的作文,还可以在学校的学习天地、校刊班级的博客上刊登,扩大读者对象,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写作的投入感。
当然,学生作文能力的养成是慢功夫,作文水平的提高更不可能立竿见影。作文教学不只局限在作文课堂谈作文,作文课只是作为一种契机,更多还是要贯穿于日常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坚持阅读坚持写,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渐渐地使学生喜欢上语文与作文。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谭仕芳.网络、作文评改新天地.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