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诗歌鉴赏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图、声、情引导学生诵读、感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艺术魅力,演练结合,达到对诗歌的再创造等途径,培养高职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 高职生 诗歌鉴赏能力 培养方法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历来为人们所推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来说,诗歌鉴赏教学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又是作品阅读与艺术欣赏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高职院校高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探讨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都十分注重形象。基于此,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精炼的诗歌语言与具体直观的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形、声、光、色等形式,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抓住“诗眼”或关键词,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所表达的艺术韵味。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描绘的是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这是身处南方的学生所无法领会的。教师运用PPT课件,则可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的神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伟景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惆怅情调,等等。声像画面的展示,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由此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为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前或课后作业,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上网查询所学诗歌的相关信息,自制PPT课件,在实践课上,由他们演示。在学生自制的PPT课件中,既要含有文字信息,又要含有图像信息。学生在上网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会有全面了解,而且能在课堂上向大家介绍搜集到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学习的成果。这种交互式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传递、变动、再现作用,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而且可以通过绚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动听的声音,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快、较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歌,有助于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强化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二、多诵读,多感受,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艺术魅力
搜集典范朗诵资料,引导学生模仿朗读,名家朗诵是学生学习诵读的典范,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朗诵的舒婷的《致橡树》,乔榛朗诵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任志宏朗诵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李瑞英、濮存昕、陈道明等朗诵的《温暖2008》等,都是朗诵的代表作。名家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生动地展示了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在画面、音乐的辅助下,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人用字用词用句的匠心所在,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的视听氛围。因此,诗歌鉴赏的诵读环节应当充分发挥名家朗诵的示范作用。
以模仿朗读为基础,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因为这不仅是理解诗歌的好方法,而且是表现诗歌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歌以后,可以让学生或充满激情高声朗读,或细细品味低声吟咏;或运用配乐、配画朗诵等多种形式,读出对诗歌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如:讲授苏轼的《前赤壁赋》一诗时,在学生基本理解诗意以后,可以让学生静下心来,倾听幽婉的古琴曲,展开想象的翅膀:清风徐徐,水波不兴,月光如乳,翠竹摇曳,小船飘荡,洞箫悠扬,扣舷而歌,洗盏更酌[1]68。讲授李白的《蜀道难》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开头突兀沉雄,表现的是诗人看见蜀道高危的惊惧情绪;全篇节奏较慢,起伏不平,表现的是诗人跌宕起伏的思绪情怀。诵读节奏应随之变化,体验美的享受。
当学生从教师布置的大量课外读物中,通过自己上网查找资料、玩味欣赏、揣摩体验,对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有了感受,对诗歌的意象美、情致美有了整体把握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理解、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美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不断咀嚼、玩味、体会、感悟,让学生带着主观感情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在感受中获得审美的艺术享受,达到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
三、演练结合,完成对诗歌文本的再创造
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当代诗歌,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古往今来的优秀诗歌,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选材能力、炼字能力、结构能力等都有所借鉴、有所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诗歌提出了要求:“诵读古现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当学生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必然会产生学写的念头,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进行诗歌创作。写作训练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改写、仿写、自我创作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诗歌(尤指古诗词)改写成一些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的现代文。如,对一些古诗进行改写:有的古诗写景抒情,可以改写成语言优美的短文;有的古诗叙事性强,可以改写成故事;有的古诗描写场景,可以改编成剧本,等等。如,李白的《行路难》,可以让学生改写成散文;《诗经·采薇》可改成一定的场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改成短剧。通过改写,让学生着力表现诗中那些或喜或悲的场面。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对诗歌的鉴赏。
除了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进行表演实践,这是对所学诗歌的一个再创作过程。不少诗歌具有叙事性或故事性。对这类诗歌,就不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方式。如《陌上桑》一诗,叙述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赠汪伦》一诗,描写了诗人李白为好朋友汪伦送别时的场面,对这些诗歌,可以用实训课的形式安排学生按照诗歌所提供的气氛、场景、情绪进行合作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受到教育和启迪。
四、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基本的鉴赏技巧,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是评价高职语文教师诗歌鉴赏课教学效果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2]。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位。在高职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对象,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构、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更好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淀。
参考文献:
[1]周彬琳,杨丽娟.高职语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建.高职语文[M].武汉:武汉高职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