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作荷心万点声

2013-12-31 00:00:00曹保顺
求学·理科版 2013年12期

从近两年高考试卷来看,探究题无疑成为现代文阅读题中的一个亮点。它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层级,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在高考试卷中,探究题的设置一部分集中在实用类或文学类阅读题的选考部分,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辽宁卷、广东卷、福建卷等,也有一些省份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安徽卷、湖北卷、重庆卷、四川卷、江苏卷等放在必考部分。

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2013年高考全国课标甲卷第11(4)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根植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如2013年全国课标乙卷第12(4)题: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要求考生谈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并结合文本进行具体阐述。

4.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

5.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等。

在解答本类高考试题时,往往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悟透文本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其次,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这就需要我们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要边读边想,边想边关注重点词句、重点文段。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对文本的阅读,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尊重文本,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选准角度

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鉴赏点或评论点),一般来讲,对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但中学语文考试是考查考生初步的(或“基本的”)鉴赏能力,有的题干上有“某个”或“一个”(或“两个”)角度的要求,有的题干中则没有这样的要求,不管有没有这样要求,一旦选定分析角度,就要集中笔力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比如2013年高考课标乙卷第11(4)题: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此题,需要就作者如此安排情节的用意展开探究。这属于对小说情节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但是因为涉及两个场景,而且这两个场景展示的内容和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因此,前后两个场景的对比分析就成为探究的重中之重。

三、贴近文本

鉴赏或评论要切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名词术语,要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考生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总的倾向。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说白了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比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在本题中,要求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罗曼·罗兰与“英雄”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实际上考查的是让考生从罗兰获得成功的人生经历过程中得到的启示,把启示作为探究的观点加以分析、论证,这就需要贴近文本,整体感知文本。这一类问题的答案,在原材料中没有明确出现,我们可以结合文本通过分析推敲,推断结论出来。

四、深入慎出

深入慎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比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5题: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本题实际上两种不同的能力要求,概括主旨与谈谈感悟两点要求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前者忠于文本,是共性的解读,后者依从感受,是个性的感悟。概括本文主旨,要在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关注体现文章要旨的段落和语句,尤其是要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如表达了对淳朴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至于感悟,可选取自己深有感触的内容加以阐发,不求面面俱到,只需从中悟出一点道理。感悟不应与本文主旨重复,因为要谈的是属于你的独特感悟。

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失误:

(1)漫无边际。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作家创作的目的和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实际,对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进行无限夸大。

(2)有失客观。有些考生不能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不能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不能结合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根据个人之见,无限拔高或贬低文章的思想和观点。

(3)述评分离。或者照搬文中词句,罗列堆砌,不做评析;或者脱离文本,单纯评析;或者引述的词句不能恰当地来支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