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父辈、祖辈等亲人爱着、呵护着,要啥有啥,唯恐慢待。这些孩子身上表现出做事缺乏自信、自私、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社会行为了解甚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其社会性发展更应值得我们关注。在不断尝试研究探索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 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控制自身的行为能力,用以适应社会的心理特征。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明确提出“从做中学”是儿童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从做中学”是儿童真正兴趣的所在。基于杜威的思想,我园申报了“十一五”课题“做中学”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本课题强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兴趣所在组织活动,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参与其中,获得直接经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发现,区域活动是“做中学”方式的更好体现,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发展,发展健康的社会认知系统,从而使幼儿社会性发展得以良性循环,更是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一、创建区域环境,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新《纲要》提出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我们时刻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以往的区域环境创设中,绝大多数是老师发挥重要作用,幼儿参与的较少,常忽视幼儿参与的作用,而区域创设的环境最终是作用于幼儿。在幼儿从简单的“一张白纸”到成长为一个有一定想法、见解、判断能力的社会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没有兴趣地学习、被动地参与任何活动应该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在“做中学”课题研究中,我们改变了原来的方式方法,以幼儿为中心,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创设合理的区域活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良好发展。
在区域环境创设中,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的原则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活动不断提高。
例如在进行“人们怎样工作”为主题的区域环境设置时,所设置的环境应体现人们的工作。老师放手完全由幼儿自己动手来设置,更能发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协商,大家一致认为应该设置如下几个区域:(1)生活区:利用辅助材料和工具修补班级里破损的图书;(2)科学区:使用多种工具如木工工具和金工工具制作装配简单的物件;(3)美工区:用各种废旧物品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服装;(4)益智区:进行作业场所与工具图标关系匹配;(5)阅读区:翻阅、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6)表演区:扮演各行各业人们在生活中的剧情;(7)建构区:搭建不同风格的房屋,等等。在如此多的区域设置过程中,幼儿要自己分工收集相关材料,合理分配场地,分组摆放物品。在这过程中幼儿认识了社会上常见的一些工作类型,积累了社会经验,同时在参与过程中幼儿要交流与合作,增强自信心。
二、关注区域活动操作过程,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区域活动是一种“小的社会形式”,凭借这一形式而进行的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同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能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做做玩玩是“做中学”教育理念的表现之一,幼儿园区域活动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愉悦的做做玩玩的活动氛围。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给了幼儿更多的是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在与环境、同伴、老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社会性认知将不断得到发展。
还是以“人们怎样工作”为主题的区域活动为例。幼儿需要准备多种木工、金工工具,在使用中还会碰到问题(包括安全和技术上的),这时候他们有的会把自己的经验告知别人,有的会向父母求救,还有的会向老师求救及和同伴商量。这也是一个社会性的参与活动,在不断介绍、询问、商量与合作中,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幼儿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也可发生在区域活动中。表演区里幼儿扮演“娃娃”与“长辈”、“医生”与“病人”、“营业员”与“顾客”等不同角色,在你来我往之中,幼儿能保持愉快的情绪,也增添了幼儿的交往兴趣。同时在扮演各种角色和角色活动中,会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并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应该说这种区域表演活动,是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佳活动之一。
当然在区域活动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在活动中出现不协调的认知冲突中引发的。在攻击性强的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一种不良的社会行为,在区域活动中也比较常见。
还是以“人们怎样工作”主题为例。在建构区,男孩子比较喜欢建构冒险类的如:“猎人与野兽”、“奥特曼与怪兽”等之类的场所,而女孩子则比较喜欢“娃娃家”、“商店”等场所,所以在此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时也可以说是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幼儿从解决冲突到达到协调,是一个不断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冲突的解决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幼儿合作与分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幼儿懂得了谦让,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宽容。
三、注重区域活动评价,促幼儿社会性发展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恰当、及时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评价自己:既能在同伴前展示自己,又能对自己有一个审视;评价他人:既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又是一个相互交往、提高的过程。评价虽然看似是一种认知倾向的评价,却是在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新的认知系统的过程。其实它要求幼儿大胆站在大家面前表达意见,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气就是一个社会化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社会发展过程可以让幼儿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意识倾向,并在循环中逐步发展成熟。
教师评价:作为区域活动的引导者、观察着、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对幼儿活动评价的作用应该是宏观细微的,又是客观公正的,而且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评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还以“人们怎样工作”主题为例。在科学区:幼儿往往都喜欢汽车修理这一活动,有时候会出现争抢轮胎、扳手这类物品的现象,这时候需要老师及时地参与讨论评价,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观点。应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分工要合理,要懂得谦让或形成协议。如可以有一些约定:今天谁来参加这个行业,明天谁来当这个角色,或者还可以二人合作、三人合作等。评价中老师要对幼儿认知系统中矛盾的或不规范的行为加以正确评价,切实提高幼儿的选择能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与周围人共同生活、共同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一日生活中充满社会技能训练的契机,社会性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还将还原于生活,“从做中学”借助于生活,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学习、深化。区域活动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仅是窥豹一斑,幼儿园既应当是孩子的乐园,又应当为孩子提供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结,让他们在日后的社会化进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这是我们对幼儿的责任,也是我们对未来社会应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北京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