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013-12-29 00:00:00曾亮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研究性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本质特性和核心观念。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过程性 应用性 体验性 全员参与性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人类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对过去的中国和世界,而且对现在的世界和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本质特性和核心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重过程;(2)重应用;(3)重体验;(4)重全员参与。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实质,我尝试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视角分析归纳研究性学习中的四个基本特征,以此加深对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理解,指导自己在数学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一、过程性

陶先生在《智育大纲》一文中指出:“深望诸生能以探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盖明知识之本源,然后乃能取之无尽;明知识之归宿,然后乃能用之无穷。”

研究性学习较为注重掌握观察、实验、调查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它与现行的其他必修的学科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别于以往一些偏重于创造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因此,它不属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解释、有所应用,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结果。

二、应用性

陶先生针对旧的传统教育“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学而不做”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科学教学法。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坚持“教学做合一”,才能教得好也才能学得好,才能“收手脑相长之效”,培养出适应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新公民。

我认为,陶行知提出的“做”是应用,是创造。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二是规则的学习;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与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学与教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不在于掌握某些概念和规则,而是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的本来目的。

三、体验性

陶行知重视在生活中、社会中学习,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建立“工学团”,推行乡村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达到“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教育目的。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即研究过程的体验。传统的学科教学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掌握数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教育不仅传承文化,还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各种素质,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作为基础。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直接经验是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要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被人们更好地掌握,并内化成人们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中的体验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创造性本身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能力、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和一种观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在学生充分体验并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其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体系。

四、全员参与的组织性和环境要求

陶行知先生在《小先生与民众教育》中指出:“要知识公有,不再私占。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机会。‘天下为公’的基础,第一步便要知识公有。”

重全员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个性特点,制订适当的研究计划,进而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还意味着学生们要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分享意识、分享能力等。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的特点体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还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这种合作不但包括能力上的合作,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合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协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为中国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他创立“生活教育”学说,提倡“创造的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超前意识和改革勇气,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第1版).

[3]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谈生活教育.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

[4]许国春.教育史研究.1997(4).

[5]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