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别介绍了MES模式与弹性学制,并提出了在职业教育教学之中,需将二者结合起来,改革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使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技术教育更加贴近生产、贴近社会。
关键词: MES模式 弹性学制 学分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大胆地进行实践和尝试,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模块,组织模块式教材,建构模块式实验实习基地,以生产和工作过程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MES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益性,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和广泛推广应用。
弹性学制是近几年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实施弹性学制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同时也是职业技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及时的服务并满足其终身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显得愈发不合时宜。特别是对职业教育而言,因其承担着职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转换职业的任务,毕业生又有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如不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将很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我们应推广MES模式,实施弹性学制,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改革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使职业技术学校能够培养出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一﹑MES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意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职业技术培训模式。MES是以对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达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Tasks),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Modular Unit简称MU)。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Learning Element,简称LE)。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MES的可贵之处是在职业技术培训系统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块组合”的设计思想,把某一职业按国际通用标准,分解成若干标准化的单项能力教学模块,可根据各国、各地区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单项能力教学模块,组成适合本地区要求的某一职业的培训计划。因此MES灵活性好、适应性强,可以在不同经济背景的国与国之间转移,还可以在不同职业领域之间转移。MES与CBE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都是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具有很好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和各种适应性培训。
近30年来,MES教学模式已被几十个国家所采用,并达到良好效果。我国是从1987年开始引进的,20多年来,我国推广运用MES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特色会计专业建设也借鉴了MES教学模式并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需求一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构建高职财会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宽基础+活模块+职业资格”式课程计划,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动态地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就业及升学的相关工作,推动专业建设,形成以培养适应需求为特色的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2+1(2年校内教学,1年校内外实践教学)“需求—能力”课程体系内容。首先,在课程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会计这一职业岗位群设置需求能力的三大模块课程:基础内容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其次,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确定“需求—能力”课程模块内容。最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形成“2+1”序列教学时间动态结构,构建职业能力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因此MES模式对我们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和各种适应性培训,都有学习推广的意义。它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其培训周期短,费用低,效果好,做到了少投入,多产出,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益。
二﹑弹性学制(flexible educational system)
所谓弹性学制(flexible educational system),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和学位资格的基本条件的教学制度。学分制的基础是灵活多样的选课制,选修课约占整个教学计划的40%。弹性学制,其核心仍然是学分制,它建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但其更加强调灵活与弹性。即选课的灵活性,教师的灵活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学制的灵活性,学费缴纳的灵活性。
弹性学制是一种比“学年制”更灵活,更体现以人为本,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进行教育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科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弹性学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弹性学制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因此,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资质各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完成学业,非采用弹性学制不可。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入学年龄条件放宽,在籍学生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断断续续地完成学业的学生数量增多。这种新的形势要求高等学校实行灵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也就是要求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弹性学分制不仅是工学结合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选择,更是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的需要。随着高教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国高校纷纷尝试由弹性学制替代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
2005年1月天津市教委宣布本市高职学校将全面实施弹性学制。据介绍,未来几年,本市职业教育在保持规模发展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力戒重复设置专业,按照行业特点,合理分工,突出各校鲜明的专业特色,逐步形成服务于本市支柱产业的若干个专门学院。同时,高职院校将全面实行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一至两年后,可以到企业上班,学校为其保留若干年的学籍和学分,企业如果劳动力饱和或因各种原因不能接收或不能让学生继续工作,高职生就可回到原学校继续学习。力争把高职生全日制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全日制与业余学习相结合的体制。
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制是切实可行的,弹性学制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弹性学制势在必行。
三﹑MES模式与弹性学制相结合
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要求和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弹性学制是高职教育深层次改革的手段之一。改革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是实施弹性学制的关键。如何进行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呢?国内外的职教界同仁都进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我国从1987年开始引进MES,20多年来,我国推广运用MES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综观国内外,几乎所有带着改革色彩的课程模式都极力摒弃僵硬的学习制度,而主张代之以弹性学习制度。观其内容,无不体现出“弹性”特征,即主张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模块组合”式教学。MES为弹性学习制度学习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看,如果有了弹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管理(如MES模式),而缺乏弹性学制做保证,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会陷入“瓶颈”而无法激活。
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学员完成相关模块的学业后(一般是每一学年度)可发给结业证书,学校每年都举办各专业劳动技术等级考核鉴定,学员获结业证和技术等级证后,既可参加工作,又可进入下一模块继续学习。学员在本专业学完全部“模块”学业,经考试合格才能授予毕业证书。MES模式与弹性学制的结合是现实可行的,它使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愿望得到实现,使个性、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科学、深入的研究,已关系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MES模式是高职院校开发的以社会和生产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弹性学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选择。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