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对小学体育训练队训练、生活管理和需要处理的六个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小学体育兴趣训练队的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 小学体育训练队 训练 管理
小学体育训练队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在运动员的选材、科学训练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要在训练时间上有保证。如何组队、训练和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是每一所学校都希望的,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体育训练队组队训练和管理的分析
1.理智宣传,合理选材。
体育教师在宣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宣传体育训练队应该具备的具体条件,希望有条件的同学参加到体育训练小组中来,但也热忱欢迎其他有兴趣但条件有缺陷的同学进入这一集体。文化成绩比较好,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和身体素质较优异但文化成绩较弱的同学加入到训练小组中,形成比较合理的团队。这对参加训练的同学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成绩好的能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素质强的能形成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帮助,更好地发挥团队效应。
2.依据现实定好目标,加强教育引导。
思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在训练前要告诉体育训练队队员选择体育会遇到的困难、苦与累、学习时间的减少等,同时也是磨炼人的意志和抗挫折力的较好方法。思想上要认识到位,真正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与训练中。在日常的学习与训练中,还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出现讨厌训练的时候,杜绝采用简单的粗暴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而要采用有效的方法。
3.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和加强目标管理。
在训练中一定要合理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小周期,适当地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即让运动负荷从小到大适应、再加大到再适应的过程。特别注意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量是基础,强度是保证,质是关键,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恢复,采用各种积极的与自然的放松恢复措施,控制好负荷的节奏。教练员应掌握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及其特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队员成绩,因为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训练。
4.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采取符合校情、学情的训练方法。
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及小学生情况有差异,在采用训练手段时必须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可供训练的室内场馆,这就给雨天、雪天的训练带来许多不便,严重影响到训练计划的实施。如雨雪天气,跳远的训练,可运用在走廊里放垫子进行,解决原地跳的系统性问题。正常的天气里,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带学生到田野间、河堤上进行越野跑,以及专门性的上坡或下坡跑,从而提高学生跑的能力。
二、训练和管理中需要协调处理好六个关系
1.协调好体育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体育训练队的训练工作不仅是体育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且是整个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主管教师要经常向主管领导汇报沟通,争取学校给予人力、时间和经费的支持,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提高体育训练工作的效率,这样可以为训练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2.协调好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关系。
小学体育训练队员的特点是好动、贪玩、自律性较差,在管理上是比较困难的事,对他们的训练管理时要加强跟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对他们学习、训练、生活也要时刻关心,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和训练。为了提高运动的成绩还需要与各任课老师协调,在思想上多引导,在学习上对症下药多辅导,在生活上多给予爱心。
3.协调好训练队员之间关系。
体育训练小组是一个集体,需要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的氛围。平时教师要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各位同学的思想,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并通过结对子的形式,让他们进行优势互补,增强他们的感情,以及运用不定时随机分组竞赛的方式,提高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为大家全面提高成绩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4.协调好学习与训练之间关系。
合理安排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尽量不占用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和必要的休息时间。教练还要积极帮助学生学习文化课,保证学生体育和文化课成绩同时得到提高。要注意锻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防止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只要做到恰当地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训练的关系,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好训练内容、手段及运动负荷和强度,效果一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语
对小学体育训练队队员做好训练的基础性工作是前提,对队员进行优化组合、系统管理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策略,成绩就是在收获与遗憾的感悟中一步一步积累的。理论的形成是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总结的,实践又是在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不断进步,以上的探索来源于工作的感悟和思考。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6.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4.
[3]易东艳.学生可与训练体制的探讨[J]天中学刊,199(2):44-48.
[4]刘绍曾.对我国学校课余学校训练现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
[5]章林.合肥市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1(1):35-39.
[6]韩鲁安.天津市学校课余训练现状及发展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