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3-12-29 00:00:00杨永刚蔡春娣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社区的体育设施是一个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运用问卷与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对石家庄市部分社区体育设施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 现状分析 调查研究

近年来,石家庄市在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有所加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民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通过愉快而健康的健身活动来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体育设施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平衡,大大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许多体育设施缺乏恰当的管理与维护,缩短了设施的使用寿命。这不仅影响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且不利于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在石家庄市城市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的同时,如何抓住机会,在新建小区中对社区体育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在对老社区的改造中重新规划,从而使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到体育健身行列中来,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1.研究过程

首先,对石家庄市的八个社区(华夏社区、桃园社区、柏林社区、高柱社区、联盟社区、石门社区、滨湖社区、谈固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与运动情况进行综述,了解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体育运动及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其次对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体育运动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调查和了解情况,再次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其基本过程是: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处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对本市部分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体育运动的理解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群包括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居民和流动人口。

2.2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群众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得到数据,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社区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群众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并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实施。

2.3文献资料法

通过期刊、书籍、报纸、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群众体育运动方面的资料。

2.4访谈法

访谈有关专家、领导、学者、教师、学生,了解和总结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与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以及社区体育设施对居民体育运动起到作用,了解群众对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3.结论与分析

3.1国内研究现状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人们的体育意识更加突出,参加体育锻炼与活动的人逐步增多。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带动和促进了体育设施的建设,使得社区体育设施在规模与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近年来,国内、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体育设施的需求量和实际建设量显著增加。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占地总面积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0.8亿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共计1914.5亿元。以我国最近的人口数13亿来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48.15元。调查显示,在城市中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还属于相对薄弱的环节。

3.2石家庄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

3.2.1近几年,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群众健身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石家庄部分社区的健身设施也逐渐增多、完备起来,尤其室内的健身场所的增加,改变了从前受气候天气的影响而只能在家休息的状况。

3.2.2社区体育设施的缺少问题依然严重。

经调查,石家庄市21%的社区无体育设施。与广州相比,河北省的人均体育设施总数为每万人5.83个,而广州为每万人11.79个。与第五次全国普查的人均体育设施个数每万人6.58个相比,石家庄市社区人均体育设施的个数尚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3.2.3社区群众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图 对体育设施建设满意的调查

在对石家庄社区2816名群众的满意度调查中(见上图),有556人(19.74%)的群对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表示满意,986人(35.01%)比较满意。此外,大部分人不满意,有1274人(45.25%)。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在石家庄,社区群众对体育设施的现状有一定的认知,但健身设施的现状距理想状况有很大的差距。

3.3石家庄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3.1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标准较低。

很多体育设施的建设,重视设施本身,忽视用地与环境,着眼于当前,缺乏对发展的长远考虑。主要表现在用地狭窄,建筑密度过高,室外活动空间有限,环境质量较差。在中、小型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尤其突出。据调查,中、小型体育设施中,60%以上存在用地不足、环境质量差的问题。

3.3.2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空间规划缺乏严谨细则。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在用地选择与布局上,缺乏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协调,造成使用与联系的不便,或与城市其他功能冲突。体育设施往往处于市中心位置,与商业、贸易、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相距太近。市中心是大量人流集中的区域,用地紧张,交通繁忙,环境嘈杂,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市中心区的功能组织造成影响。

3.3.3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缺位。

由于社区中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与来源不同,导致上级主管部门与下级分管责任不清,导致这些体育设施缺乏维护资金,造成设施更新不及时,设备不配套等问题。社区群众很难达到有效健身的目的,对于没有及时维护更新的设施只能望而却步,或是自行维修后继续健身锻炼。

3.3.4房地产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随着房价的暴涨,在城市,已经是寸土寸金。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更多利益在有限的土地上建设更多的建筑。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商忽略社区体育场地用地,忽略体育设施建设,利用已经为数不多的空地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社区的停车场。这种过分关注经济利益的行为,是导致社区体育运动设施缺失的重要原因。

3.4对石家庄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的建议

3.4.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破解难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长期以来,石家庄市体育设施建设整体相对落后,体育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有些设施不仅陈旧,而且功能落后,有一部分体育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另外,随着全民健身迅速发展,竞技体育提档升级,体育产业蓬勃兴起,人们对这些体育场馆、场地的体量、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而破解这个难题已成为石家庄体育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的客观要求。

3.4.2建立起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公共体育设施。

破解社区体育设施落后这一难题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面向社会,对接市场,改变政府投资这一单一方式,多形式、多渠道融资,优化投资管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加快建设一批设计水平高、实用性强、使用率高、功能完备的体育设施,提高场馆建设和使用中场馆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4.3精心设计,多元融合,功能完备,打造可持续发展新型体育设施。

第一,我国当前大型体育设施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我们现在应该在体育设施场馆规划时充分考虑后期利用,在规划设计中留足产业运营空间,搞好场馆的市场化运营,吸引大众体育休闲消费。第二就是利用体育产业撬动文化市场,引导文化需求;在建设上,要立足石家庄实际,遵循求实原则,以政府资助与业主单位自筹相结合的体育设施建设和改造建议,并付诸实施。第三,在明确布局的基础上,保证用地与环境的弹性及发展的可能性,分步骤实施,为创造良好的环境奠定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水平、完善设施提供可能性。

综上所述,体育设施建设是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硬件基础,是推进全民健身、提高竞技水平、做大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坚持“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抓体育”,面对体育基础设施基础差的现状,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借助体育事业大发展的多重利好,大胆创新,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采取政府投资、业主自筹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成功破解体育设施建设资金瓶颈,使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到体育健身行列中来。让社区体育活动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融洽的地域亲情和便捷的练习方法吸引广大的社区居民,最终达到居民健身“就地、就近、就便”的目的。并呈现出“观念新、起点高、起步快、方法活、效果好”的鲜明特点,为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拉动城市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凯珍,任海,王渡,林洁.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05).

[2]郭晓光.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问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

[3]王冰峰.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有效促进社区体育发展[J].内江科技,2008(05).

[4]蔡新丰,翁锡全.广东省城镇社区体育健身场所设施现状与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

[5]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6]彭长锦.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4).

[7]张吉慧,王剑.我国社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区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06).

[8]卢元镇,于永慧.北京市住宅小区体育设施状况调查报告[J].体育科研,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