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3-12-29 00:00:00于彦
考试周刊 2013年12期

摘 要: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基本技能,也是中国学生的难点。听力的提高除有赖于学生的自主听力训练外,还须借助于一些听力技巧的学习。语篇宏观结构分析在听力教学及训练中对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语篇宏观结构分析 听力教学 超结构分析

听力是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中国学生的难点。突破这个难关不仅有助于其他单项技能的训练,而且可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听力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但储存信息或记忆的对象不可能是具体的某个词语、语法结构和语言表达,而只能是宏观结构,即抓住大意。Richards(1990:52)认为:“如果一个听者不能使用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方法,就可能理解不了某个话语。只是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法常常不能为理解提供充分的基础。”

听力的训练方式有三种:精听、泛听、半精半泛。泛听具有交际的真实性,可用最少的时间,重点抓大意,但是不会泛听的听者往往有强迫自己去理解一切的心理问题,遇到不能理解的词总想弄个明白,甚至包括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他们认为成功的理解就是完全的理解,对于不能抓住许多重要的词感到苦恼和沮丧,事实上有效的听力离不开听者忽略或撇开非重要环节的能力。抓住大意的理解完全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FaRSq5/O+x1R62rbx4tefb9UkvQSxBjhFefhshIb8yI=我们听自己的本族语时就是如此,因此,在听力中培养可理解大意的能力对在交际场合中获得有效听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语篇宏观结构理论分析

陈海庆和张绍杰(2004:421)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语篇连贯。他们认为语篇的总体结构从形式上和意义上可分为宏观形式和宏观内容结构。Van Dijk(1980)把语篇宏观形式称为“超结构”(superstructure),这种结构表示一般语体状态或常规功能框架。Van Dijk把语篇的宏观意义部分称作宏观结构,它是语篇超结构中功能框架在语言兑现时的规律。宏观结构表示的是语篇不同语义层次上的意义组合方式。与宏观结构相对应的是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微观结构是语篇中小句之间或按顺序连续排列的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宏观结构是语篇或话语更高层次上的意义结构。熊学亮教授认为将微观结构的若干基本命题浓缩成比较大的命题就是微观结构向宏观结构的转化过程,如把“The man walk to his car,got in and drove off”这个微观结构浓缩成“The man drove off”的宏观结构。Van Dijk制定了四条宏观规律,他认为语义宏观结构可以通过运用宏观规律推导出来。

(一)删除规律

这条规律是指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假如有一个命题系列(abc),如果a和b对整个话语没有什么作用,既没有蕴涵又不带有解释性质,即可删除,从而变成(abc)-a。例如:把“He went to the door,open it and went out”根据删除规律浓缩成“He went out”的宏观结构。因为“He went out”的语义价值比“He went to the door, opened it”更重要。

(二)选择规律

这条规律类似删除规则,是指从若干命题中挑选出能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系列,即(abc)-c。例如:He got a book from the bookshelf,opened it and began to read.因为“He began to read”这个命题已包含了“He got a book from the bookshelf,opened it”这两个命题。

(三)概括规律

这条规律跟上述两条宏观规则不同,这里不保留原来的命题,而是用一个新的命题来代替它们,即(abc)-d。概括规则是用上义词来代替下义词、用总概念来归纳分概念的方法。例如:“Mary has over 100 history books.She has over 200 geography books.And she has more books on art.”可以被概括为“Mary has a lot of books of a variety of kinds.”宏观结构。

(四)组构规则

该规则类似概括规则,也是用新的命题取代原来的命题系列,即(abc)-d。这个新的命题必须蕴涵保存原来信息的种种关联,表示某种时间的一般性状态或结果。如:“The light in the moon was turned off,The candles on the cake are being lighted.They are singing‘Happy birthday’”这个命题系可被组构成“They are celebrating someone’s birthday.”宏观结构。

二、听力教学研究

(一)数据采集

作者的研究对象是青岛滨海学院2010级英语专业专科三年级听力课,每周6课时,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英语听力》上、下册。班级人数210人,学生主要来自山东省各县市,学生入学成绩较低。

(二)数据分析

通过一个多月的上课,笔者发现学生的微观技巧一般,比如学生能够听出一部分连读弱读和缩略词,他们能够较好地抓住个别单词的信息,比如填空题。但学生的宏观技巧较差,他们使用的基本是自下而上的听力方法,也就是由个别词理解到全篇文章。他们的复述概括和总结能力很弱,在一篇文章中听不懂文章大意,不会从文章中找到回答问题的信息,更不会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猜测出文章的内容走向及预测最后的结果。他们也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笔者通过学生的反映和在练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了解到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词汇量不够,从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2)听不懂全文大意,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内容;(3)对于同音异形词毫无判断的能力。这也是源于对文章意思的不理解。为了证实问题存在的准确性,笔者做了以下的听力试验。让学生听教材第54课的文章“American Indians”,在课文中只有三个生词“reservation,mineral,immigrant”,还不到全文的1%,并且教师事先已告诉学生生词的读音及意思,但仍然有80%的学生不能回答以下问题:

1.Why did Christopher Columbus call the native Americans“Indians”?

2.Why did the Europeans start to take land from the Indians?

3.How did the Indians think of the land?

而且超过90%的学生不能总结文章的大意。试验证明,学生确实存在以上问题。

(三)在教学中的实践

事物的结构决定它的功能。语篇超结构是整个语篇的功能框架,它是语篇主要信息的组织安排,对语篇结构的把握无疑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听前预测和听中或听后归纳来分析超结构的方法。听前预测主要是根据所听话题或标题对语篇超结构进行提前猜测,当然这种预测不一定非常准确,但它是对语篇宏观信息把握的一种方法。若预测结果与听力内容不太相符,就可以在听的过程中做调整。语篇宏观结构是超结构的语言实现,是语篇的意义结构。把握好意义结构需要听者具备相关知识,所以,听前预测话题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听教材第57课的“Section One:At the Travel Agency”之前,学生们进行预测:顾客到旅行社——咨询旅行社关于旅行的相关情况(包括地点、时间、节目、费用等)——实现结果(或无结果)。这次预测的结果与该语篇超结构基本吻合,后来同学们听得既放松,效率又高。

听中或听后超结构分析对于语篇宏观信息的把握大有帮助,给听者一种一览全貌的感觉。通常笔者是让学生听中推导时间结果或事件的因果关系,听完材料的一部分推理出下一部分,听完一篇材料画出超结构图。刚开始学生不知所措,后来经过几周训练并结合听前超结构预测,这种听后超结构分析变得容易并且成了他们的习惯。

听力理解过程由两部分组成:听的过程和理解过程。好的听力不等于好的理解能力,因为理解听到的材料需要听者已有的知识,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各科相关知识。听者若对所听材料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一定有助于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及对其作业和练习的批改,笔者发现学生在文化背景方面知识的欠缺是造成听力障碍的另外一个因素,这使得他们很难听懂听力教材中的新闻部分及有关西方社会文化和专业性较强的材料。

因此,听前帮助听者激活相关知识图式或补充部分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比如在听材料第54课“Section Two:American Indians”之前,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感恩节的由来及印第安人在美国的地位。学生不但对此文化背景的介绍很感兴趣,而且为听下面的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听这篇文章时积极性很高,尤其与以前比较,关于文章的练习基本都能回答,并且他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很到位。

(四)教学总结

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培养学生在听力理解中运用语篇宏观分析方法对学生的听力能力和自学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学生日志和学生面谈及研究前后学生听力策略使用情况调查的比较,发现学生在听力理解时大大提高语篇宏观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更多地使用宏观策略。学生都反映现在与过去相比,听前那种紧张感少多了,并且听到话题马上想到与此话题相关的知识,听起来轻松多了。

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遇到一些难题,如:习惯并非短期能够养成的,学生仍习惯于回到原来逐词记忆的老路上;一些听力材料语速快,学生来不及运用宏观策略;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太少,很难一时全部补上。

三、结语

对学生听力技巧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并且训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可以借助Internet庞大的听力资源库进行自主听力训练。因此,对学生在听力课上的听力策略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T.A.Van Dijk.Macrostructure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

[2]陈海庆,张邵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3]方子纯.语篇宏观结构分析与听力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6,4.

[4]钱敏汝.篇章语用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高鹏.自主听力训练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英语听力》(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