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已经发表的关于英语口语研究的述评均没有专门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进行归纳和分类,也没有对相关的主要研究进行评述。因此,本文首先对2002至2012年间(截止到2012年3月底)我国12种主要英语类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英语口语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然后根据一定的分类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筛选,确定了与口语课堂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章共27篇。研究发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基本归纳为四大方面,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英语口语课堂教学 口语研究 口语教学
1.引言
文献表明,我国近年来的英语口语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发现:英语口语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口语研究的对象范围有限,研究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研究方法多样化,实证性研究的数量居多等(蒋超,2009;李英、闵尚超,2010;王立非,2004;邬庆儿,2011)。王立非等(2004)对1993至2004年6月期间我国14种重要外语教学刊物上发表的24篇论文进行了归类和评述,认为现有的口语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口语发展的理论模式;探讨中国学生二语口语表达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二语口语评估与测试的有效形式与手段;改进我国的二语口语教学方法。李英等(2010)选取了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国内10种主要外语类期刊有关英语口语研究的文章共167篇,按照论文内容将其划分成口语教学相关、口语测试相关等六大类。上文提及的一些关于口语研究的述评,没有专门对口语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有的述评没有对口语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具体分类归纳,有的述评没有对相关的主要研究进行评述。本文通过对发表在主要英语期刊上的关于口语课堂教学的论文再次检索,对有关研究进行归纳分类,并对一些主要研究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口语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提出对策。
2.口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本文对2002至2012年间(截至2012年3月底)我国12种主要英语类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英语口语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①,参考王立非(2004)的分类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与口语课堂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章共27篇,分布在8种外语类期刊上,27篇文章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02-2012年间8种外语类期刊发表的论文情况
在这27篇关于口语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中,非材料研究的有17篇,实证研究的有10篇。从研究方法上看,10篇实证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有7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有3篇,完全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1篇没有。研究手段涉及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录音、访谈等。从研究范围看,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语料库、课件等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口语课堂教学的研究有7篇。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学生口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研究有3篇,涉及具体口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有11篇,以口语交际策略为重点的研究有3篇,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某种理论运用于口语教学的研究有3篇。从研究对象看,在8篇明确指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以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有5篇,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的有1篇,以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生为研究对象的有1篇,以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EPP项目中的英语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有1篇。总的来说,这27篇关于口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口语教学;口语交际策略;口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和一些具体的口语教学方法。
3.主要研究成果
3.1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陈晓明、刘宇慧(2005)认为,教师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环境下应做四种角色定位,即组织设计者、评论诊断者、中介者和控制者。高德新、于秀金(2008)探讨了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体系、学生档案袋评价体系、网络自主学习及监控体系、网络测试体系等四体系口语教学模式。这四个体系相互依托,互为促进,形成英语口语学习的良性循环。但是,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口语教学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口语软件欠完善、师生信息素养需提高、教学监控不到位等方面的局限性(王小萍,2007)。李有良(2011)分析了口语课件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口语课件设计应该突出教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强调交互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陈露(2005)认为语料库可以弥补口语教材单一的不足,为英语教师提供最真实可靠的语言信息,有助于开展任务型学习活动和实施数据驱动语言学习。通过建立英语口语学习者语料库,可以找出英语学习者口语失误规律,如此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和教材的编者根据学习者语料库分析提供的信息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材料。还有一些学者论述了利用语音室、电影对白和在线口语交流工具对口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他们认为这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宝贵的真实性语料,有助于创造外语环境,有助于增加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这些口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设计、组织和讲评至关重要(刘菁菁,2002;徐江,2007;张海森,2007)。
3.2口语交际策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们和科研工作者们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国学者对口语交际策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问题有:策略与口语成绩的关系;学生使用交际策略的种类;语言水平与交际策略的关系;影响交际策略使用的因素;交际策略训练的有效性(文秋芳,2004)。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口语交际策略教学能使学生策略使用次数增加,能帮助学习者克服交际障碍,增强交流信心,提高交际策略意识和能力,最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王立非(2002)的研究表明,课堂口语交际策略强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使用策略的频度,提高英语学习者使用迂回叙述和填补停顿等口语策略的能力,对学生的口语流利度的提高产生一定作用。王莉梅(2011)的研究发现,受试者的口语成绩与三种策略显著相关;策略取向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受试者交际策略水平和口语交流信心。问卷调查表明受试者非常认同并希望尽早得到交际策略训练。高晓芳(2004)设计了将策略教学法SBI(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用于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探索了通过SBI进行口语策略培训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可行性。
3.3口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者从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把某种理论运用到口语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冯序颖(2002)对学生语用能力滞后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了从使用真实语料、开展跨文化语用比较、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等方面来促进学生口语语用能力的发展。杜晔(2005)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元余现象进行语用策略练习,同时帮助学生对抽象的图式理论知识及合作原则产生感性认识以提高真实交际能力。谢少万(2003)认为教师应该增强英语语言顺应意识,为学生营造尽可能真实的顺应环境,为学生的英语顺应树立良好的典范。张德禄(2006)调查了大学生在口语中应用衔接手段来创造连贯语篇的现状,分析了学生目前在语篇层面衔接手段应用中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运用衔接与连贯理论来避免这些错误,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3.4口语教学新法
CBI(内容教学法,全称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一种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达到外语习得目的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顾飞荣(200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培养学生用英语做报告的技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学生对这种实用的英语口语训练也持欢迎的态度。但该研究也同时指出CBI外语教学理念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初级水平的外语学习者。顾晓乐(2004)阐述了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情景剧表演的几个主要原则,分析了四种情景剧表演:示范性对话表演、辅助性对话表演、即兴表演、小型戏剧表演的实施方略和优点。教学实践证明,情景剧表演可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李明霞(2008)就如何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用信息差原理指导和设计课堂互动活动做了尝试性的探讨。刘加英(2006)认为,在口语教学中运用词块法符合口语的特征,有助于学生了解语篇结构、口语规则,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准确度。马冬梅(2002)采用录音方式,研究了44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口语活动中所犯错误频率、错误类型,以及小组纠错中的纠错频率、纠错类型和纠错方式。研究表明,小组纠错是一种很好的纠错方式,进行流利性的交际性教学活动应和进行准确性的纠错活动适当结合。4/3/2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学习者口语流利性为目的而设计的活动,一些研究表明,4/3/2练习能够有效减少英语学习者语言表达中的停顿现象,提高口语表达的精确性和流利(孟凡韶,2009;周爱洁,2002)。孙倚娜(2003)主张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口语教学,这样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将注意力平均地分配在意义和语言形式之间,促使学生的口语输出有效地向流利、准确、复杂方向发展。
4.问题与对策
4.1从统计分析上看,在王立非等(2004)和李英等(2010)关于口语研究统计中(包括口语课堂教学研究),实证研究分别约占54.2%和67.7%,数目占优。相比而言,本研究表明,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27篇),多以材料性研究为主(约占63%),实证性研究偏少(约占37%),其中定性研究尤其缺乏。大部分研究只限于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缺乏实验数据支撑,其研究结果难以泛化。定性研究的缺乏应该引起注意,尽管定性研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但由于定性研究往往是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收集数据,数据的真实性、生动性是实验研究无法比拟的。
4.2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大多为大学英语本科生,对小学生、中学生、研究生等其他层次的学习者关注较少,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口语教学方法必定会有所差异,针对其他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很有必要。比如,大力开展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英语口语教学法研究就很有意义,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充分发挥儿童在习得英语语音方面的优势,使他们的英语能够达到或接近说母语的水平。
4.3针对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研究者借鉴语言学和其他方面的理论,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口语教学当中。尽管出现了一部分实证研究,但是比例较低。许多研究者对某个教学方法或者进行理论探讨,或者详细描述实施过程,其教学效果尚待验证。这些研究只是对课堂口语教学的某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而课堂口语教学涉及活动组织、练习形式、评价方法等诸多环节,目前尚无研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集成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对已有成果比较验证的基础上,形成指导课堂口语教学的总体原则、流程安排和具体实施方法,为课堂口语教学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照模板。
4.4课堂口语教学研究还不够全面。比如,已有的研究主要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探讨,对学习主体的研究不多。应大力加强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者对口语课堂环境认知的差异、学习者口语学习风格的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再如,英语课堂无法为人数众多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口语练习时间,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增加口语练习。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指导机制,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成为一些研究者的课题。祝珣(2005)提出了五种课外学习的监督机制(1-5-8-2负责制、Partnership成长记录、磁带跟踪、助教辅导及口语测试)。但是,如何在课堂里对学生课外口语练习进行监督、指导、展示和评价,使学生课内、课外的口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还有,针对与口语课堂学习结果有关因素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献表明,与学习结果相关的因素至少包括任务类型、任务准备、准备时间等。Doughty and Long(2000)认为,任务类型和实施任务的条件影响外语(二语)学习者的言语产出。Ortega(1999)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如果在言语产出前有机会准备,他们就会更加注意语言的形式,能够运用各种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对言语产出进行监察。Mehnert(1989)的研究表明,准备时间的长短确实会影响学习者的言语产出。
5.结语
课堂口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技术手段运用于口语教学;口语交际策略;口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和口语教学新的方法。这些研究为解决我国的课堂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环境不利、语用和跨文化能力薄弱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课堂口语教学研究还存在研究对象单一、实证研究不足、研究零散缺乏整体性、研究范围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今后课堂口语教学研究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12种外语期刊是:《外国语》、《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国外外语教学》及《外语与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Doughty,C.J.& Long,M.H.Eliciting second language speech data[A].In Menn,L.&Bernstein Ratner,N.(eds.),Methods for studying language production[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149-177.
[2]Mehnert,U.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ength of time for planning on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9(20):83-108.
[3]Ortega,L.Planning and focus on form in L2 oral performance[J].SSLA,1999(21):109-148.
[4]陈露,韦汉.英语口语语料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3):23-26.
[5]陈晓明,刘宇慧.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口语教学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外语电化教学,2005(3):37-40.
[6]杜哗.如何在任务式口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兄余现象[J].国外外语教学,2005,(3):49-53.
[7]冯序颖.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与学生语用能力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64-68.
[8]高德新,于秀金.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8,(5):57-62.
[9]高晓芳,袁瑀.SBI在大学英语口语课的应用设计[J].外语界,2004,(6):15-21.
[10]顾飞荣,施桂珍.大学英语口语CBI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32-34.
[11]顾晓乐,黄芙蓉,王松.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J].国外外语教学,2004,(2):55-60.
[12]蒋超,李丽霞.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十年评述[J].外语教育,2009,(00):53-59.
[13]李明霞.大学英语交互式口语课堂中的信息互动设计[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7-11.
[14]李英,闵尚超.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外语,2010,(6):85-91.
[15]李友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11,(3):73-76.
[16]刘加英.词块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6,(4):88-90.
[17]刘菁菁.“人机对话”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2,(83):15-17.
[18]马冬梅.英语教学中小组口语活动后的学生自我纠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131-135.
[19]孟凡韶.4/3/2教学技巧与提高英语口语流利性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52-55.
[20]孙倚娜.认知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3,(3):20-25.
[22]王立非.大学生英语口语课交际策略教学的实验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26-430.
[21]王立非,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12年:回顾与现状[J].外语界,2004,(6):7-14.
[22]王莉梅.英语口语交际策略教学与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4):61-65.
[23]王小萍.英语口语网络教学模式探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88-90.
[24]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25]邬庆儿.国内英语口语研究十年:现状与思考——对九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十年(1999-2009)的统计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110-114.
[26]谢少万.顺应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3,(4):61-64.
[27]徐江.基于电影对白真实语料的会话分析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7,(6):35-41.
[28]张德禄,矫艳.对大学生英语口语中衔接机制运用的调查及对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6,(1):51-55.
[29]张海森,窦卫霖,黄荣怀.基于QQ网络平台的实时在线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7,(6):42-46.
[30]周爱洁.论4/3/2活动对提高英语口语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2,(5):78-83.